浣花溪的春天,抚平了杜甫半生的心伤

诗圣杜甫,出生于诗书世家的他,前半生饱读诗书生活无忧,后半生因世事动荡仕途受阻,而四处漂泊,穷困潦倒。

他的诗歌,又被称做诗史,有忧国忧民的“三吏三别”,有心怀天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友人重逢的《赠卫八处士》,也有清新喜悦的《春夜喜雨》等。

在他后半生携妻带儿四处流离的日子里,浣花溪畔的那段春光,抚慰了他困苦半生的心伤。


浣花溪的春天,抚平了杜甫半生的心伤

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后的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四十八岁,已到了知天命的时候。

这一个夏天,杜甫和妻儿来到了成都的浣花溪边上,在一棵茂盛的大树旁的荒地上,建起来一座草堂,后人称为“杜甫草堂”。

这颗漂泊的心终于在这里停留栖息。

一屋三餐四季,妻子相伴,儿女绕膝。杜甫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天伦之乐。


我们通过这些诗词,走进那段充满温暖的家常时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草堂落成后的第一个春天,崔县令来访。

杜甫热情迎接和招待他,举杯共饮,相谈甚欢。

趁着酒兴,杜甫写下了《客至》这首诗: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我有一座小房子,房前屋后,春水荡漾,白鸥翩翩。

听说有客人来访,打扫一下开满花朵的小路,打开我的家门,热情迎接你的到来。

觥筹交错间,我有点不好意思的和你说:“草堂偏远,只有农家小菜;家中贫困,只有陈年家酿。”

“家中人少不够热闹,要不要隔着篱笆,呼请邻居老翁,过来畅饮一番?”


浣花溪的春天,抚平了杜甫半生的心伤


这首诗歌,将杜甫的知足常乐,热情待人,爱结交朋友邻居的特性展现出来。恰如我们请朋友吃饭时,总是想把家中最好的拿出来招待,却因为现实的窘迫,不得不说声抱歉。

不过,在草堂的第一个春天,有绿水、白鹭、野花点缀家中,有朋友、邻居来相伴饮酒,杜甫已是心满意足。


沿着江畔踏春去,花香蝶舞渐沉迷


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杜甫喜欢漫步浣花溪畔,观赏美妙的春光,寻找盛开的鲜花。他写了一系列的诗歌,记录了寻花过程中的那些点滴喜悦。

这一天,他漫步到黄四娘家,看到满园的花朵,他不觉写下《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春天里漫步江边,我看到黄四娘家的花圃小路上,开满了鲜艳的花朵;数不清的花儿竞相开放,压弯了花枝。蝴蝶翩然在花丛中飞舞,莺啼婉转,在枝头上欢快的鸣叫。

花香鸟语间,我只愿沉迷在此刻。


浣花溪的春天,抚平了杜甫半生的心伤


春天是个赏花的季节。

我们或是全家出动,或是呼朋引伴,一同欣赏着这个春天的礼物。我们流连在花丛中,而花儿的俏丽,更多是留在我们的相册和朋友圈里。

重读杜甫的这首诗,像翻着他的朋友圈,诗中藏着的画,立马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春雨兆丰年,憧憬乐开怀


春夜里下起了绵绵小雨,空气中传来的雨水清新气味,让杜甫喜上心头,写下了《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一场好雨,像知道这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在需要雨水的春天里下了起来。

春雨随着风在夜里细密的挥洒,静悄悄的滋润着万物。

我走出门望见野外全是一篇黑蒙蒙,只能望见江上渔船的灯火,心想着这个雨可以下一晚上,万物都因为雨水充足而繁荣生长起来。

一想起明天早上各种花儿带着雨珠开放,红艳欲滴,整个锦官城都是花的海洋,心中的欢喜,便在我心中荡漾开来。


浣花溪的春天,抚平了杜甫半生的心伤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雨贵如油。这一场细润又绵绵不绝的春雨,预示着这一年的好丰收,怪不得让杜甫乐开怀。

颠沛流离的他,深知食物对平民百姓的重要。忙忙碌碌一年下来,所求也不过是一家大小的温饱问题。

充沛的雨水,万物得到滋养。花儿鲜艳草儿长,我们一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浣花溪的春天,抚平了杜甫半生的心伤


春水、春花、春雨,浣花溪畔不一样的风景,都同样让杜甫开心不已。

经历过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后,杜甫深知平安生活的珍贵。这一段时间,杜甫也写了很多首诗歌,更多的是满足和喜悦,那段困苦日子的愁绪在诗中难寻踪迹。


浣花溪的春天,抚平了杜甫半生的心伤。而这春天里的好时光,隔着千年的时间,依然能让我们心动沉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