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思維圈法則在知識管理中的運用

美國學者西蒙·斯涅克的“黃金圈法則”指出,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為什麼”,其次是“做什麼”,最後才是“怎麼做”。解決了核心問題,外圍的問題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一、對學習知識管理的“再認識”——解決“為什麼”的問題

最近參加了知識管理主題創作營,在進行到半個月的時候,我就完成了創作十張卡片的任務,之後就卡在了一個地方,停滯不前。

我開始懷疑起參加創作營本身的意義。由於分到的是一本企業知識管理的書,我只是從中“移花接木”,斷章取義地截取了一些自認為對個人知識管理有用的部分,輸出一些零散的卡片而已,這有什麼用?

當這個問題一出來,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自己一直以來的困惑:知識不會運用。參加知識管理課程,不就是要解決“知識如何為我所用”的問題嗎?

日本學者野中鬱次郎在《知識創造型企業》一文中提出“知識螺旋”的概念,指出在一個知識創新型組織中,存在著“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動態轉化,二者相互作用,就像知識螺旋架子一樣。文中以大阪家用電器公司開發家用烤麵包機的過程為例,講述了知識螺旋運動的發生。


黃金思維圈法則在知識管理中的運用


對企業的管理和產品創新沒有太多感受,但是覺得這種“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化的過程對個人的知識管理也很有借鑑意義,於是受到啟發提出了“個人知識管理中顯性知識的組合需要有產品意識” 。原因是,個人獲得知識往往目的性並不強,要想讓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發生動態作用,就需要有明確的產品意識,以產出產品為目的,打造 “最小化產品”。比如寫一篇相關文章、做一個小課件,進行一次有價值的分享,讓知識成為有價值的“產品”。

羅振宇說過“每個人都是一家公司。”如何當好自己這家公司的CEO?在一個“不確定”是唯一可確定之因素的環境中,知識是個人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持續積累知識,創造知識,轉化隱性知識,內化顯性知識,形成知識螺旋,讓知識帶來價值,讓更多的人受益。

這個時代最需要“躬身入局”的人。學習知識管理的目的,就是用“最小化行動”參與這個世界。通過聚焦自身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某一細分領域精耕細作。找到一個解決的路徑,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的成果參與這個世界,給別人帶來價值。


黃金思維圈法則在知識管理中的運用


二、我想解決什麼問題——明確“做什麼”的問題

知道了很多道理,卻無法運用。知道卻做不到,實際上等於不知道,甚至還不如不知道,因為會徒增焦慮。所以,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解決自身固化的思維方式。

吳軍在《見識》一書中說,決定我們命運的除了性格,還包括我們的習慣、行為及其背後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出問題的人,命運之神是不會眷顧的。所以,我們需要了解古今中外各種智者、各種被命運垂青的人的思維方式,學會最有效地做事情。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希望學習最基礎的育兒知識,育兒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長。可是看了書、聽了課,學習了“正面管教”、“溫和而堅定”,還是不知道怎麼運用,在具體實踐中,還是會用老一套:威脅、操縱、恐嚇……擁有一堆知識,在遭遇現實世界的時候,還是會有“路徑依賴”,還是用老辦法行動,無法進步。所以,第二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把育兒知識內化為行動。

簡言之,就是要讓知識“顯靈”,讓育兒技能“內隱”,形成上升螺旋和良性循環。


黃金思維圈法則在知識管理中的運用


三、我的解決方法——“怎麼做”的問題

1、你真的知道嗎?隱性知識需要“明示”——“顯靈”的過程。

我們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潛移默化得到了很多的隱性知識,比如在工作中,你可能深受你身邊比你優秀的人的做事和思考方式的影響;在生活中,你可能也在無形中得到了很多的經驗;看書時,也有很多信息和知識被大腦接收下來……可是這些如果不被自己“明示”,我們往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擁有它們。所以,把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第一步是有意識地把它們拎出來,讓自己知道。這個過程就需要我們在平時多多整理,而書寫無疑是最好的記錄、整理和促進思考的方式。

寫知識卡片,按照“見、感、思、行”四個步驟,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不斷反思,不斷行動。把你知道的寫出來,明晰化,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把自己當成讀者,告訴自己的大腦,我知道什麼。還可以通過“講出來”讓知識真正被自己消化和吸收,變成自己的智慧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在“思”的部分,將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通過反覆勾稽,被大腦記憶,打通某一方面知識的認知通道。

總結一下就是“寫下來”“講出來”,我把這個過程叫做

“顯靈”。哪怕你是神仙,你是超人,你也得首先明白自己有哪些本事。


黃金思維圈法則在知識管理中的運用


2、知道了某方面知識,你真的會用了嗎?——“內隱”的過程。

《好好學習》一書的作者成甲說過:

“內化成能力的知識,是最忘不掉的。”那麼,從知道到做到,從知識到能力(智慧)之間的路徑又是什麼?《精進2:解鎖萬物的心智進化法》一書提到:讓從“知”到“行”變得可行需要認識到“行”的本質是一連串可執行的操作,且這些操作不以掌握繁複的知識為前提。要強化可操作性、可執行性。

具體到我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也就是思維方式的改變上,可以將遇到某個事情的整個思維過程記錄下來,效果又是什麼樣的?過後回頭看,反思有沒有更好、更有效的思維方式。平時也可以多積累這樣的事例,形成指令性的東西,聽話照做。當然還可以多和別人溝通,瞭解優秀的人在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會如何思考,從中得到啟發。這方面還有待不斷思考和完善。


黃金思維圈法則在知識管理中的運用


具體到育兒方面,我的步驟是:

第一步:少即是多,抓住底層規律、學習基礎知識。精讀基本教育學的書籍,拆解,找出原理性的知識吃透。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習中,尤其需要保持開放式心態,博採眾長,防範“戒備性思維”。《教聰明人學會學習》(克里斯 阿吉里斯)一文中提到,我們總是有“戒備性思維”,擁有這種思維的人,無論個人對學習的熱情有多高,這就像帶有隱含缺陷的計算機程序一樣,運行結果和設計目的恰恰相反。因為戒備性思維鼓勵人們堅持自己的假設、推理和結論,並避免對其進行真正獨立的、客觀的檢查。所以,改變的第一步是,允許衝突存在,打破自我封閉的閉環。

第二步:列出具體的應用場景。可以就當前最需要關注的場景進行列舉,比如孩子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哭鬧,怎麼辦?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怎麼辦?孩子不懂得相互謙讓,經常打架怎麼辦?……

第三步:結合知識和實踐場景列出行動計劃。比如當孩子哭鬧時,溫和接納孩子的情緒,進行有效引導,事後和孩子一起反思。當然步驟還可以細化,比如怎麼做才是真正的接納?自己的情緒又如何調整,都可以細化、以清單的形式寫下來。

第四步:通過寫反思日記對照執行。記錄孩子的表現,反思自己的行為方式。日記不僅要 “描述”事情發生的經過和一些自己的直觀感受,還要進行反思,讓 “經歷”形成“經驗”,在認知上跳脫出自己思維的“閉環”,讓個人經驗為自己服務。也可以多和人聊天。一次好的聊天能夠在相互提問中得到啟發,還能幫助自己理清思路,走出困境。當然最好是找專業人士,或者至少是對所聊事物有共同興趣的。比如和媽媽們聊天,在被提問中,也順便理清了很多育兒小知識,所謂的“育兒觀”也得到明晰。這些都可以寫下來,成為很好的經驗總結。


黃金思維圈法則在知識管理中的運用


3.在實踐中調整,形成知識運用的上升螺旋。

當然,以上這種頭腦中的構想得出來的行動步驟,只是一種關於如何行動的假設,還必須經過實踐的打磨,來反覆修正和完善。如果實踐中發現不好用,也許還得推翻重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行動的過程中,通過“刻意練習”,打破了對固有思維的“路徑依賴”,新到的“心理表徵”開始形成,最終實現技能的提升。直到這時,知識才算真正為你所用。而運用的過程中,又會促進新知識的形成,進而在更高層次上運用知識,從而實現“知識運用”的上升螺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