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為什麼拒絕和父母溝通?話不投機,半句都嫌多

如果你的女兒到了青春期長成這樣,你會怎麼辦?

青春期孩子為什麼拒絕和父母溝通?話不投機,半句都嫌多

大概你會罵她不知廉恥,小小學生濃妝豔抹、衣著暴露。

如果你的兒子到了青春期變成這樣,你又會怎麼樣?

青春期孩子為什麼拒絕和父母溝通?話不投機,半句都嫌多

大概你會怒不可歇,認為他不可救藥,是個只會玩遊戲不願交流的廢物。

hmmm...

我想,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孩子會跟你對著幹的原因,你越是期望他成龍成鳳,ta越是怎麼讓你失望絕望怎麼來。

那麼,如何挽回這樣的孩子?

可能你會覺得這樣的孩子已經無可救藥,而鍵盤俠們會說你行你上,再嘲諷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不好意思要啪啪打臉了。

青春期孩子為什麼拒絕和父母溝通?話不投機,半句都嫌多

在日本就有這麼一位老師,名叫坪田信貴。他的職業是一名補習老師,他所面對的群體,就是各種被家長視為疑難雜症的叛逆孩子。

青春期孩子為什麼拒絕和父母溝通?話不投機,半句都嫌多

回到主題中來,兩個不同性別,叛逆表現不同的孩子,應該如何教?

對著辣妹金髮妹子,老師的第一句話是:“你好潮流啊!”,給金髮妹測驗不出意料是0分,老師又說道:“雖然是零分,但是你把答案都填滿了”。

還有,老師跟金髮妹玩了起了“答錯題就卸一點妝”的遊戲...

再來看看PSP金髮男,金髮男的父親很嚴格,十分希望金髮男考律師,重重壓力之下金髮男產生了嚴重的逆反心理,怎麼讓父親不爽怎麼來。

老師使出慣用的一招:埋堆堆(成為小夥伴)...誇金髮男玩遊戲好厲害,結果被打臉了...

金髮男說道:“我玩遊戲只是為了報復我的父親,我就是死了也不會聽他的話。”、

好吧,這位老師說了一番話,就讓金髮男拼命學習了。

老師說道:“我想到了一個很棒的復仇辦法”...瞬間金髮男眼前一亮,成了小迷弟..

老師解釋說:“世界上最狠的復仇辦法是殺人誅心,要讓一個人絕望就是給他最大的希望,然後毀掉他。你考到了律師證但是偏偏不去當律師,你說你爹會不會氣得腦溢血?”

青春期孩子為什麼拒絕和父母溝通?話不投機,半句都嫌多

常會被提及到“和孩子做朋友”,但你真的誠心和孩子做朋友了嗎?

朋友,是有共同愛好的,所以坪田真心地和孩子討論他的愛好,尊重他,以此為引拉近了距離;

朋友,是互相尊重互相認同的,所以坪田才走進了孩子的心裡,讓一個個被稱為“廢物”的孩子有了重新學習的動力。

你試過和孩子一起看你覺得非常幼稚的動漫嗎?

你有沒有試過和孩子一起玩cosplay?

你有沒有試過讓孩子教你玩遊戲?

有道是“話不投機半句多”,所以當孩子叛逆到不願意跟你說話的時候,大體就是因為你單方面希望孩子和你有同一興趣--學習。

當你認為孩子的興趣愛好一文不值的時候,他也會認為你的“興趣愛好”一文不值。

青春期孩子為什麼拒絕和父母溝通?話不投機,半句都嫌多

而和金髮男類似,如果父母通過高壓手段試圖打造自己心中的理想孩子,引起孩子的報復心理而不自知或者選擇性無視的時候,其結果往往會是另一個極端。

例如,在《新警察故事》裡面就有這樣的一個人物:阿祖。

爸爸作為總警司,卻生出了這麼個一事無成的廢物兒子,對他失望至極,也總是以對待犯人的方式來對待阿祖;

媽媽稍微寬心一些,在每次阿祖被教訓之後會安慰他,然後給他一筆錢讓他去散散心。

父親的行為讓阿祖無法表達自我,只能不斷壓抑,最後通過仇恨警察這一職業來向父親表達自己的不滿。

這就是勾起孩子的仇恨然後選擇性無視的惡果。

青春期孩子為什麼拒絕和父母溝通?話不投機,半句都嫌多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就那麼難溝通嗎?

我接觸過另一類家長,當他們發現自己教育錯誤導致孩子叛逆的時候,他們會很愧疚,一改以往的狂暴變得對孩子溫聲細語,可孩子仍然是大被一蓋拒絕交流?

這一類家長們不解,為什麼我都變了,他還是不願意接受我?難道他就真的那麼恨我嗎?

可能我們都陷入了一個誤區,好像孩子需要的就是溫聲細語,其實不然。

他們固然抗拒被壓迫的教育方式,但不代表溫聲細語就能切合他的需求,相反,這種突然的溫聲細語讓孩子覺得虛偽--你根本就沒變過,你不過是想框我繼續讀書,繼續順從你的意志罷了,你始終如一的,沒有重視過我的需求

是的,如果你要跟叛逆的孩子交流,形成溝通,那麼就需要和坪田一般,跟孩子有共同語言,而不僅僅是改變說話的方式。

青春期孩子為什麼拒絕和父母溝通?話不投機,半句都嫌多

而當一個孩子叛逆的時候,其叛逆的方式往往是以打擊父母為目的的--把父母重視的做得越差越好,把父母鄙視的做得越來越好。

如金髮男那樣,他真的就那麼喜歡遊戲嗎?

那個虛幻的世界,不過是用來逃避與話不投機的父母的工具,僅此而已;

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心理特點就是“鶴立獨行”,即展現獨特自我,與眾不同。

但他們對於“眾”的定義是不同的,當他們把父母定義為“眾”的時候,他們就會尋求與之不同的生活方式,展現與之相逆的生活態度;

當父母沒有求同存異的心理,把孩子視為異類的時候,孩子有也就視父母為愚不可及的老頑固。

對待這些叛逆的孩子,需要的是認同、真誠的靠近,以共同的話題為媒介;

而如果你希望孩子往後不會如這些孩子般叛逆,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小和他有共同的興趣愛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