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媒體,有時候“表現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分享給自媒體人

就像一個陌生人,你是更看他的“內涵”還是他的“外表”?

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在信心浮躁、壓力尋求釋放的日常中,來逛自媒體的朋友,更多地是衝著新聞和花邊來的,看一個文章,也是先掃描一下題目,最多看兩眼摘要,才決定要不要點擊進來,所以題目是如此的重要,而點擊進來後,也是看形式,形式,也就是文章的表現形式。

我這兩天一直在思考著個人問題,文章到底呈現出什麼樣的表現形式,會更受讀者青睞呢?

做自媒體,有時候“表現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分享給自媒體人

我之所以這麼感慨,也是因為昨天發表的一篇文章,其實內容是幾乎“一樣的”,我以為我的內容還可以,蹭熱點,有觀點,信息量大,可平臺反饋的信息是不推薦,後來推薦硬是讓閱讀量給爭取來了,從幾個推薦到幾十個推薦。而另一個平臺,純粹不推薦。

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就進行了修改,其實就修改了一下題目和表現形式。

結果大不一樣。推薦直接升到十幾萬,而另一個平臺不但推薦上萬,還上了城市十大熱議話題,高居不下。

圖一是先發表的,基本沒推薦,圖二是後來修改後發表的,推薦量還是比較大。

先來看標題的調整:

標題其實差別不大哦,所以我認為主要是內容的表現形式不同引起推薦的巨大差別。


做自媒體,有時候“表現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分享給自媒體人


做自媒體,有時候“表現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分享給自媒體人


下面是另外一個平臺數據,圖一是先發表的,基本沒推薦,而且說得不符合規範;圖二是修改後發表的,而且登上了撫州城市十大熱議話題。

做自媒體,有時候“表現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分享給自媒體人


做自媒體,有時候“表現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分享給自媒體人

下面帶著大家看一下我的內容在表現形式上做了怎樣的調整!

其次,我們來看看開篇。

圖一的開篇太過於中規中矩,就是陳述新聞,沒有個人特色;

圖二先描述了為什麼將同樣的內容又要再寫一遍,就是因為沒推薦,自己在較勁,所以,就重新來表述一番。這裡面帶有個人情感色彩,也具有個人寫作風格,總之有個人特色。(

其實我就是較勁,隨意表達自己情緒和想法的一段開頭,但第二篇就火了起來,而第一篇在兩個平臺都死水一般。


做自媒體,有時候“表現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分享給自媒體人


做自媒體,有時候“表現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分享給自媒體人

再次,看內容結構:

圖一圖二是第一篇文章的內容,是不是沒有內容標題,也沒有很明顯的層次感,感覺就是流水賬,平鋪直豎,尤其是,我在引用別人論文的內容和觀點的時候,更是刻板,畢竟這樣的文章要注意嚴謹性,所以我寫的很官方,也就是大部分只是在轉述別人的觀點,然後最後總結表示支持。這其實是沒有特色的,也沒有明顯個人語言和觀點的!

做自媒體,有時候“表現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分享給自媒體人


做自媒體,有時候“表現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分享給自媒體人

再來看看我修改後的文章,從事件背景、定義和表現形式分析、再到具體的形式花樣分析、到解決方案到最後的建議和呼籲等,是不是從表現形式上比較具有“層次感”、邏輯感了?

恐怕是修改後的文章能夠同樣直接過原創,而且還能獲得大量推薦的原因吧。


做自媒體,有時候“表現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分享給自媒體人


做自媒體,有時候“表現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分享給自媒體人


做自媒體,有時候“表現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分享給自媒體人


做自媒體,有時候“表現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分享給自媒體人


做自媒體,有時候“表現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分享給自媒體人

所以,建議:

第一、文章內要設置標題,顯示出層次感、遞進感,不同描述階段,有不同的標題做提醒,更容易讓讀者看明白;估計很多讀者看文章也是看文章內的標題和加粗加黑字;

第二、採用邏輯結構,通過通俗易懂或者個人風格的語言,拉近和讀者的距離,引出話題,然後再層層深入,深入淺出,讓讀者產生共鳴;

當然,我一直堅持文章還是要有內容,尤其是立意,所謂千古文章意為高,但是,有時候在你立意相近,內容基本一樣的情況下,形式就格外重要了。

又回到開始和大家談的話題,如果一個讀者對作者不熟悉,也不知道這個作者到底文章寫的怎麼樣,他肯定先看的是標題和形式,或者裡面的關鍵信息,其他都會略過,甚至打開看兩眼,覺得是流水賬,直接叉叉掉。

因此,還是要格外重視文章的“表現形式”啊!

希望大家關注,我會一直給大家分享創作一路的心得體會!


做自媒體,有時候“表現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分享給自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