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荀彧这样的人有没有黑点呢?

魜溣


在精彩纷呈的乱世三国中,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星。隆中对的三分天下见识何其超前,中期稳固刘备的大后方,兢兢业业的治理内政,把内政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期掌握实权后更是以九分之一的实力对抗曹魏的司马懿,打的司马懿狼狈不堪,直呼真乃天下奇才也。

在诸葛亮死后,蜀中百姓在成都为诸葛亮修建了武侯祠,香火也是延续千年未曾断过。力朝力代也对其推崇备至。就是这样一个堪称完人的诸葛亮真的没有缺点吗?或许诸葛亮个人能力上算得上十全十美,但是从后来力史进程的角度来看,诸葛亮确犯下了两个很大的错误,这也或多或少导致后来的蜀汉政权逐渐走向灭亡。

一、诸葛亮的用人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以致第一次北伐的直接失利。诸葛亮攻祁山时,大家都建议用久经战阵的魏延吴懿当先锋,但是诸葛亮认为参军马谡有大才,对他很赏识,就任命马谡领导大军在军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将领张郃的进攻。本来马谡如果有按照诸葛亮的妥当安排,问题也不大。但是马谡不听调度,甚至做出了舍弃水源上山驻扎的自杀行为,结果被张郃率军团团围住,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蜀军溃散。

马谡类似赵括这种纸上谈兵之辈,倒不是说他是庸才,而是实战经验少,现实和理论并不相同,应当多力练才可让其担任要职。而诸葛亮显然没有发现这点,至少在识人上刘备的眼光更胜一筹。他在临终托孤时候就告诉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可惜诸葛亮并没有放在心上。(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二、诸葛亮的事必躬亲

《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倾之,又领益州牧。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一生,事无巨细,凡事都亲历亲为,以至于连校对公文这种小事都要自己来做。丞相主簿杨颙看不下去了,他劝说诸葛亮不必越俎代庖,没日没夜为小事劳累,以致“上下相侵”,杨颙认为治理国家是要按照制度的,上司和下级做的工作不能混淆,大家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职,如果诸葛亮事无巨细都事必躬亲,这样做最终只会消耗自己的精力,而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可以说杨颙的见识很卓越,诸葛亮夸奖了一番,然后还是照旧亲历亲为。

诸葛亮凡事事必躬亲,虽然在他活着时候把蜀国无论是家国内政还是军队方面都整治的井井有条,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事必躬亲让手下文武百官的才干无法得到充分锻炼,而他自己也因为过渡操劳导致最后积劳成疾最终病逝。这一系列导致诸葛亮死后蜀国因为后继无人最终逐渐衰弱,成为了三国之中最早被灭亡的政权。


风再起时xx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和荀彧这样的人有没有黑点呢?

古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是人就有黑点,诸葛亮、荀彧等也不能例外!

诸葛亮有什么黑点呢?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人陆游对《出师表》的顶礼膜拜!

诸葛亮写《出师表》,让诸葛亮千古流传!

如果结合史实读《出师表》,你就会知道,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

《出师表》是欺世盗名之作!

下面简单列举三点理由说明:

一,《出师表》有言:“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这句话与史实 不符:

第一,刘备从来就没有提拔过这些人,所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欺世盗名。

第二,费祎是诸葛亮的亲信,董允是董和的儿子。

董和是诸葛亮的部属、亲信,所以,诸葛亮重用费祎、董允等是典型的拉帮结派。

郭攸之是谁?

熟读《三国演义》、熟读《三国志》的人也不一定能说出这人的出处,因为《三国演义》就从来没有提过这个人,《三国志》也没有这个人的传记,只是在有些地方顺便提及这个这个人的名字。

刘备信任的郡守、侍中廖立说:“郭攸之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能力,把他放在三人之首,纯属于凑数。”

诸葛亮为什么拿郭攸之凑数呢?

就是利用郭攸之这个人来掩盖他任人唯亲这个毛病。

廖立还说:“蜀国重用这些人,没有希望!”

第三,诸葛亮除了重用费祎、董允之外,还有蒋琬、马谡、姜维等人得到诸葛亮的重用。

这三个人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向刘禅推荐呢?

因为这三个人确实拿不到桌面上来。

蒋琬是刘备当年要以渎职罪处死的罪人,是诸葛亮担保,才留下性命。

刘备死后,受到诸葛亮重用,一路攀升,最后升到诸葛亮的位置。

马谡是刘备当面对诸葛亮交代过,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

姜维,刘备从来没有见过。

这样三个人,诸葛亮自然不敢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搪塞刘禅。

第四,刘备真正“简拔以遗陛下”的是李严与魏延。

李严是托孤大臣,分管军事,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后来被诸葛亮打入冷宫。

魏延是刘备任用的汉中郡守,是把关人物,后来也不受诸葛亮待见!

综合这四点,说诸葛亮写《出师表》是欺世盗名,一点也不过分!

二,《出师表》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也是假话!

《隆中对》开宗明义:“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梁父吟》写了些什么内容,现在无从考证,但是可以看出应该是励志之作。

为什么说《梁父吟》是励志之作呢?

从后面的内容可以证明这一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管仲、乐毅是什么人?

管仲是一代名相!

乐毅是一代名将!

诸葛亮自比这两人,可见其志向不小。

由此看出: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言不由衷。

再者,诸葛亮平时交往的都是什么人?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等这些人都是有大志向的人!

与这些大志向的人在一起,能说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吗?

三,《出师表》有言:“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这些与史实不符。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都是些什么人呢?

侍中是指郭攸之与费祎、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

郭攸之、费祎前面说过。

陈震是什么人呢?

陈震,《三国志》有传记,称之为“贞良”之臣,名副其实;称之为“死节”之臣,有点言过其实。

张裔是什么人?

张裔,《三国志》也有传记,这个人既不能称之为“贞良”之臣,更不能称之为“死节”之臣。

张裔早年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成了刘备的部下,当他去益州郡任太守的时候,被雍凯抓住送到了吴国,生死不明,后来,诸葛亮将张裔从孙权那里营救回国,委以重任,又与同僚关系紧张。

参军蒋琬前面交代过。

诸葛亮为什么将蒋琬、张裔等并不是“贞良死节之臣

”而称之为“贞良死节之臣”呢?

最少可以看出诸葛亮居心叵测!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人品,与社会流传的名声出入很大,误导了历史社会!

荀彧的主要黑点是不理解曹操,曹操与时俱进,荀彧还是抱着老黄历,最终被曹操抛弃!


山野老人


荀彧有没有我说不好,但是诸葛亮肯定是有缺点的。

第一,诸葛亮不是军事天才。

首先要说明,诸葛亮打仗还是比较厉害的。以几万步兵,能够打的魏国不敢野战,他亲自指挥的战斗,没有一次失败的。这说明,诸葛亮在军事方面还是比较出色的。他是一个合格的将领。

但是蜀汉需要的不是合格的将领,而是能够打“神仙仗”的军事天才。因为蜀汉的国力比曹魏差太多,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根本不可能打败曹魏。

我军战神粟裕将军曾经评价诸葛亮,说他称不上军事家。


粟裕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当时魏强蜀弱,而诸葛亮采取正面推进,相持的办法,不会用迂回、包围、分割的办法打歼灭战,怎么能以弱胜强呢?

总的来说,诸葛亮打仗比较呆板,稳扎稳打,虽然没有什么破绽,但也很难大胜。所以六出祁山却没有成功。

这是诸葛亮的一个缺点。

第二,诸葛亮不善于发掘人才。


《韩非子》讲,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真正有才干的文臣武将,往往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但是诸葛亮重用的人,基本都是荆州旧部,其次是益州人士,而且走的都是贵族路线,几乎没有平民出身的人物。诸葛亮主持蜀汉十多年,很少从基层发掘出类拔萃的人物。这就导致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