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語》沒寫到的情感的幽微,在電影《溫蒂妮》裡都有

《溫蒂妮》這部片設定在當下的柏林,女主角溫蒂妮是一名城市發展局的顧問。她的現任男友忽然提出分手,此時一個古老的詛咒似乎正要應驗。中世紀的傳說裡,溫蒂妮是水中的精靈,倘若與她們結合的男人背叛了她們,她們就會殺死男人並回歸水中。

電影的女主角想要抵抗這一詛咒,故而離開了柏林。此時她結識了克里斯多弗,一名在德國西部水庫區工作的工業潛水員。兩人相愛。不久後克里斯多弗察覺到,溫蒂妮似乎在逃離什麼,感覺受到了背叛繼而發生一系列事情。

《水形物語》沒寫到的情感的幽微,在電影《溫蒂妮》裡都有

開門見山,紙短情長

這部電影核心概念的拍法還是有點拙,但對意象的組織,對情節的編排,那些暗湧的細節,簡直妥帖如信手拈來,無限勾動奇異的感受,在鋼琴聲中,不斷浸入深藍的愛的激流。於是也無需解開令人惶惑的謎團,只需抱著你,沉入溫柔無邊海洋,“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美有時伴隨著神秘和驚悚,伴隨著對信仰的痴狂和對死亡的迷戀。《水形物語》沒寫到的情感的幽微,在《溫蒂妮》裡都有。

《水形物語》沒寫到的情感的幽微,在電影《溫蒂妮》裡都有

導演Petzold作品與傳統「情節劇」定義的相似點,只有故事藍本而已

最明顯的區別是:傳統的「情節劇」,其敘事的根本動力永遠是戲劇衝突(情節牽引敘事),其對觀眾的吸引力正源於此;而Petzold的作品,情節雖仍是重要且主要的一環,但其根植於影像(而非文本)的高效敘事系統,卻使作品脫離情節之後仍具備十足的觀賞性和藝術性,並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刻意的情節設計所帶來的間離,有效增進了共情的聯結。

《水形物語》沒寫到的情感的幽微,在電影《溫蒂妮》裡都有

本片比前兩作更為優秀,在於Petzold不僅延續了他對氛圍的掌控力、對微妙情緒的捕捉(譬如每部作品的絕妙開場),而且大幅增加了文本的留白(釋義性臺詞、動作的缺席)並以物件/事件/空間的反覆來填補,某些時刻甚至走向了情節劇的反面。

可惜仍試圖以現在-歷史、現實-傳說的膚淺互文為作品增色;不敢庸俗到底,終究不能如「夜以繼日」一般大俗大雅。

《水形物語》沒寫到的情感的幽微,在電影《溫蒂妮》裡都有

《溫蒂妮》就像詩,敘事和配樂恰配溫蒂妮的水精靈形象,充滿觸人心絃的神秘色彩和宛如水波般的舒暢

可能是愛情片看得太少,被男女主起初如膠似漆的熱戀情形所深深觸動(單身狗和失戀者請斟酌觀賞本影片!!!),原來日耳曼人也能如此浪漫,人物充盈的情感使人彷彿置身其中,第一次看電影感受到心如刀割,光光是“扣人心絃”四個字導演已經做的十分完美。

這部作品與其說是寫給柏林的情詩,我看到的卻更多是導演對柏林未來的期盼,人類對愛的堅守,對生存之地的建設……議論文寫太多了,再用這種拙劣的文筆寫下去簡直汙衊了該影片唯美的味道。

關於愛戀最美好的地方:堅定,溫暖和熱情 同時有它冷漠,自私的一面...最後也表現了最危險的那一面,一旦真的愛上可能需要犧牲一切。很巧妙的融合了城市的歷史和元素精靈的奇幻(預言一般的相遇,隨後每一次轉折點也圍繞著水)過往的曾經就好像幽靈一樣,分散在每個角落...呼吸和水流。

《水形物語》沒寫到的情感的幽微,在電影《溫蒂妮》裡都有

溶於湖水中央的影像。靜謐反覆的湖水,見證情感歷程,埋葬舊情,救贖真情,影像於柔滑質感之下仿若又催生流水般的觸感,千言萬語都化作一抹蔚藍

河流這一形象是變化和不變這兩個對立特質的綜合體,也是滲透柏林(片中有提到原意為溼地)這個城市的時間和空間的深層肌理,這些特質在Undine的兩重身份上得到體現。她在神話與祛魅兩種力量之間搖擺——在那個咖啡廳裡,她聽到潛水者雕像呼喚她迴歸她的神秘特質,而最神秘的事情也恰恰在此時發生了:愛情。

Christoph作為一個潛水者,他展現的運動趨勢與Undine正好相反:從陸地到水中、從表層到深層,這似乎使他和Undine的關係籠罩了一層隱喻意味。對秘密的探尋是危險的,最終我們看到,探索者終究還是回到了岸上,而城市也退回了她曾經棲居的陰影中。

《水形物語》沒寫到的情感的幽微,在電影《溫蒂妮》裡都有

仍然情節劇,但有著導演所未有過的精煉,幾個簡單場景不斷反覆,情節和空間的聯繫得以建立

劇作的結構還是一如既往的精巧,導演在技巧上也有意配合影片整體的風格在剋制,但男女主角前前後後各自的重頭戲裡,用了相似的鏡頭和機位,卻帶著完全不同的情緒,同時做出了故事巧妙的結構,足見導演的功力。片子太精巧了,沒有一絲贅肉,就講了這麼一個深情的愛情故事,雖然不如《過境》那般驚豔,但可以看到這位技巧型導演在自己的作者風格上已經非常成熟且個性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