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故事教你做個“會說話”的人


六個故事教你做個“會說話”的人


故事一:打破茶壺的兩種說法

  有一天一個女學生啊,她就說她打破了他爸爸的古董茶壺,還好,因為她會講話,所以沒捱罵。我就問他了,我說,“你是怎麼說的啊”?她說我打破茶壺之後啊,我就跟我爸爸說,“爸爸我給您泡了好幾年的茶,都很小心,很小心,可是剛才不知道怎麼,手一溜就把茶壺打破了”。她爸爸雖然大吃一驚啊,很心疼自己的寶貝茶壺,可能生氣嗎?他還安慰女兒說,“唉,破了就破了吧,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你沒被扎到吧”?

  妙就妙,隔了一個禮拜又上課了,另外一個女學生說,事情真巧,她前兩天也打破了她爸爸的茶壺,可是她照上個禮拜同學說話的方法去向老子報告,卻捱了一頓臭罵。我就問她,我說,“你怎麼說的啊”?她說我跟我爸爸說把他茶壺打破了,我爸爸就跳起來問,“什麼”?我說,“我從來都很小心,而且給您泡了好幾年的茶”,我爸爸反而更火大了,“你還強辯”?

故事二:六十分的第一名

  我說這個故事,是要談談說話先後次序不同所能造成的影響。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小孩子放學了,一進門跟媽媽說,“今天考試”。“你考幾分啊”?“六十分”。“啪”一巴掌,小孩一邊哭一邊說,“全班只有一個人及格”。“你得了,你還有話說”?“啪”又是一巴掌。

  小孩真倒黴,不過也怪他不會講話,如果他換個次序,一進門先跟媽媽說,“今天考試好難哦,全班都不及格,只有一個人及格”。“誰啊”?“我”。“幾分啊”?“六十分”,你說就說的話是一樣的,效果差很多啊。就算他媽媽還是覺得分數少才六十分,也不至於一巴掌啊,搞不好後來想想孩子其實拿了第一名耶,還嘉獎一番呢。

故事三:老人家的忌諱

  儘管我懂得這個道理啊,但是有一次我也差點兒犯一樣的錯。還是不久之前,有一天,我去個八十多歲老先生家裡,老先生很沮喪的對我說他最近很憂鬱。我說,“哦,這是腦裡頭出了問題”。老先生大吃一驚啊,眼睛都瞪浩大了,好像天要塌了。我一看不妙,是自己講錯話了,趕快改口,“其實這是老年人常有的問題,由於負責傳導的血清素比較少造成的,有藥可以吃,能夠改善。”老先生的臉色才緩和下來。

  你想想,我剛才是怎麼講錯話的,我錯在劈頭說腦出了問題。沒錯啊,那血清素確實是擔任腦神經之間的傳遞,但是我不能夠直接講到腦。換做任何人聽說是腦出現了問題,都會緊張啊。同樣的道理,當前面說得那個女學生直接說茶壺打破了,那個孩子直接說考六十分,也會造成最重而且立即的反應。如果他能夠慢慢的說到重心,衝擊就會小得多了,很多生意人,都懂得這個說話的技巧。

故事四:開店賣貨 說話是門學問

  例如你進店裡問哪樣東西,他如果一下子就拿出來最好的,價錢非常高,你可能嚇一跳,“哎呦,進黑店了”,轉身就走。所以他會先拿給你看比較普通的,等你跟他聊開了,對這個東西也比較瞭解了,他再給你看更棒、更貴的。

故事五:漲學費的技巧

  連做老師的都得懂這種說話技巧哦,舉個例子,你教小孩兒彈鋼琴,現在東西什麼玩意兒都漲,你也要漲學費了。如果家長來接小孩的時候你說,“下次開始要漲價了”,家長很可能一皺眉不太高興。這時候你如果接著說,“因為小孩越彈越好,要教比較高級的了”。家長很可能一撇嘴,“嘿,得了吧,我聽啊,還是彈的一樣爛”。

  但是如果你換個方式,一見面先說,“恭喜您啊,您孩子真有進步,有天份啊,下次可以升級了耶”。家長一定眉頭一揚,挺高興,“哎呦,不錯啊”。這時候你再說,“不過因為升級啊,學費可能稍稍要調整一點兒”。就算家長不願意感覺是不是好得多呢?

故事六:鄰里之間 可友可敵 全在你一句話

  最後讓我再講一個故事,我有位球友在他家後院打了一間十英尺乘十二英尺的工具房,也就是放那種什麼剪草機啊,電鋸啊之類工具的小房子。他才在蓋呢,鄰居就隔著牆就喊哪,“你亂蓋房子是違法的”。我這位球友立刻跑去美國的建管部門去問,得到的答案是隻要在十英尺乘十英尺之內都可以。

  他立刻回去把那工具屋縮小兩尺,而且他在跟我打球的時候啊,就跟我說,他說啊,“我打算好好的修理一下我這個鄰居,我要告訴他,我去問過了我可是合法的,你要告你儘管告”。我聽了我說,“唉你換個方式吧,何必呢?鄰居嘛,敦親睦鄰,你換個方式去講”。他接受了我的建議,就去按鄰居的門鈴,很客氣的說,“我是特別來向您致謝,幸虧您提醒我,要不然我多蓋了兩尺,真會違規、會吃罰單啊。

  結果他跟鄰居成了好朋友,還教他的鄰居也蓋了一個,所以同樣一件事,在說之前好好想想可能造成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同樣一件事情當它先後次序你陳述的方式不同,可能像是我前面講的,你介紹一個人出場可以造成掌聲不一樣,也很可能像是我今天所講的,因為你講的方式不一樣,別人原來是會跳起來的,他能夠變的比較柔和。今天就跟大家談到這兒,下一次繼續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