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買房困局:十年前拒絕“啃老”買房的人,後悔了嗎?

最近,知乎熱議話題:“為什麼十幾年前很多人批判啃老族,現在卻少有人提及?

”引人深思。

中國式買房困局:十年前拒絕“啃老”買房的人,後悔了嗎?

圖片來源:網絡

遙想十幾年前,社會都在批判“啃老族”,反觀近幾年確實銷聲匿跡了不少。

但是看看身邊的人就會發現,“啃老族”依然存在,並且呈現出了常態化的趨勢。

怎麼定義“啃老族”呢?

在過去,對“啃老族”的傳統定義是有工作的能力但是卻不工作,選擇待在家裡,吃穿住依賴父母。

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啃老也衍生出了新含義,現在“啃老族“更多的是指掏空六個錢包買房。

“六個錢包”理論是經濟學家樊綱做客某節目時提出的,理解起來也很簡單就是集合全家能用的錢拿來做首付買房。

這兩種情況對比,哪個啃的程度更嚴重呢?

很顯然是後者,前者雖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但是最多就是家裡增添副碗筷,但是後者卻是舉全家之力,甚至半輩子的積蓄都要近乎清零。

但是社會口誅筆伐最多的竟然是前者,後者甚至有種得到社會寬容的感覺,究其根本還是深受中國高房價的影響。

中國式買房困局:十年前拒絕“啃老”買房的人,後悔了嗎?

圖片來源:網絡

十年前買房的人,現在都過的怎麼樣了?

中國人骨子裡還是具有很深的安土重遷思想,無論漂泊在哪,都對房子都種很深的渴望,無論租住條件再好的房子,只要不是買的,總感覺漂泊無依,似乎有房才算有家。

而且在中國,買房還與一些現實問題緊密關聯,比如戶籍、上學等問題。

所以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買房似乎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但是在過去的數十年間,房價的上漲讓很多人望塵莫及,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現實萬般無奈之下只能舉全家之力了。

2018年,在CCTV的《大講堂》中提出“只要六個錢包能夠湊夠首付錢的話,最好還是買房子。”

此前中國青年報對2000名在一線城市工作生活的年輕人進行調查,97.0%的受訪者表示身邊人買房要靠父母。

可見社會鼓勵用六個錢包買房,子女們也樂意接受使用父母的錢買房。

彈指一揮間,過去十年,我們也親眼目睹了那些靠父母買房的人因為房價翻倍實現資產翻倍,成為別人眼中的人生贏家,

我們看下這組統計數據,是以2008年金融危機房價大跌為起點,至2017年的房價暴漲為終點,這10年間35個大中城市房價漲幅:

中國式買房困局:十年前拒絕“啃老”買房的人,後悔了嗎?

圖片來源:網絡

我們從這張圖中能明顯看出,十年間很多地方的房價實現了翻倍的收益,其中上海的房價漲幅居首,高達610%,廈門緊隨其後,達到550%以上,其他城市也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漲幅。

房價在10年間暴漲意味著什麼?

我們來看下趙先生的買房經歷。

趙先生,2006年購房,經營服裝店

座標:南寧

“我們當時在這邊買房子,主要是當時我們做生意小賺了一筆,本來我想存銀行的,比較保險,但媳婦說不如買套房子投資,當時沒說過她,就拿了父母的一部分錢加上我們賺的錢買了一套房。”

“那時候大學路附近的房子也就每平米三千左右,地鐵一號線還沒開始動工。”

“現在的房價動輒上萬,以前能買一套房的錢,現在付完首付可能也就所剩無幾了,只有那些遠離市區的所謂升值潛力樓盤才有相對低的價格。”

“看著這幾年房價的暴漲,非常慶幸當時做了正確的投資決策,現在房價已經漲上來了,想再享受這樣的紅利怕是難了。”

除了羨慕,還能說什麼呢?抓住投資機會,主動出手,趕上房產紅利,妥妥的完成了資產的增值。

中國式買房困局:十年前拒絕“啃老”買房的人,後悔了嗎?

錯過房產紅利,下個十年投資機遇在哪?

可以很明確的說,未來10年想要通過炒房實現暴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國家一直在強調“房住不炒”,這是紅線也是底線,之前也強調過,雖然允許部分城市因城施策,但是底線不會破。

錯過了過去10年的房產紅利,下一個十年的財富機遇或許很難藏匿在單一投資品類中,學會多元化的資產配置更是王道。

想要實現財富的穩健增值,提升對抗風險的能力,最好的建議就是進行多元化資產的合理配置,通過分散投資,能夠錯峰趕上各類投資品的紅利時期。

比如在股市不景氣的時候,如果投資了債券基金或者類固收資產,便可平滑股市波動的風險,實現資產的穩健增長。

同樣地如果只投資單一的類固收資產,或許很難跑贏現下的物價水平,所以配置股票等權益類作為對抗通脹風險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後,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方案,總之,通過分散化的投資更能分散風險,即使遭遇黑天鵝事件,生活還是能有序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