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宋真宗,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不過大家一定聽過”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小時候的電視劇裡面演的,我猜你肯定看過。其中的太子就是宋真宗的兒子,也就是他的繼任者。
宋真宗趙恆(公元968年-公元1022年),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個兒子。按理來說這個皇位是輪不到趙恆來繼承的,但說來也巧,他的大哥得了精神病,二哥又不幸暴斃,結果他就順水推舟繼承了皇位。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人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真宗親征。剛開始的時候,宋真宗畏懼遼人的勢力,死活不同意。最後還是寇準據理力爭,宋真宗才勉強同意親征。雙方軍隊在澶淵交戰,初期宋軍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因真宗畏懼遼人的聲勢,並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給遼一定金銀為"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歷史上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在我們看來就是城下之盟,是屈辱的和談。但在當時看來,還是有很多的好處的。它以空間換時間,給大宋換來了幾十年的和平,使得宋朝能夠安心發展經濟,百姓安居樂業。它還開通了宋遼之間的互市貿易,宋朝用自己的瓷器,絲綢等來換取遼人的馬匹,肉類。加強了兩國人民的流轉往來,有利於民族融合。這些都為”鹹平之治“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還是一國之君寫下了《勵學篇》,想必很多人都聽過。我還記得小時候看的《故事會》,裡面有很多故事,講一些年輕讀書人進京趕考,就喜歡背誦”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到過。
這首詩從內容上來看,比較淺顯易懂。就是教育人們不用把心思放在購買良田,建造房屋上面,出門也不要怕沒有隨從,娶妻不要怕沒有好的人。只要用心讀書,一切都會有的。這樣赤裸裸,又如此直白的宣揚讀書上進的好處。你很難想象這些是一位皇帝說出來的。但這就是事實。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其實勸學這件事,由來已久。唐代的顏真卿就做過《勸學》詩。來勉勵大家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光陰,以免老了的時候才後悔莫及。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宋代的朱熹《偶成》一詩中也有同樣的意思。”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也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這就和我們從小被教育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一樣的。
從古至今,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詩篇來勉勵人讀書上進呢?說到這個就要說到國人流傳至今的官本位思想。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的弟子子思有句話”學而優則仕“流傳至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人在學習的有餘力的時候,就可以去做官“,後來就變成了”學習優秀的人可以出仕為官“。就這樣,慢慢的學習的目的就成了做官。
大家都知道,春秋時期齊國丞相管仲在變法中就有一項“四民分業,士農工商”。 這一政策的要點是,把國民分成軍士、農民、工匠、商賈四個階層,按各自專業聚居在固定的地區這也給後世的行業等級定下了基調。流傳至後世,人們將有文化的士大夫階級替換了軍士,就變成了士大夫、農民、工匠、商賈。而這也成了古人的四個成長方向。需要說明的是,管仲在提出這項政策的本意並不是劃分階級,而是為了將社會各階層按職業來區分,以便於管理。只是後世以訛傳訛,演變成了尊卑排序。不管怎麼說,士、農、工、商這四個階層也成了普通人成長道路上的必然選擇。如果你身在宋朝,那你將作何選擇呢?
青巾短褐皮膚幹,不避霜風與毒日,暮即耕兮朝即耘,東坻南壟無閒人
首先,要說的是農民。宋朝處於農業為主的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較之前代都有長足的進步。宋代農業的發展,就深度而言,表現為耕作制度的進步,耕作技術的提高,經濟作物的出現和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但是由於當時的生產水平及科技水平的限制,以及封建社會所固有的土地兼併,高額地租,官府的沉重賦役,嚴重的司法腐敗,各種天災人禍等,廣大的農民生活還是很艱難的。宋朝詩人張悅的《愍農》就有描述,可以想見,當時的條件有多艱苦。而且農民只能盼望著老天爺風調雨順,當官的能夠政清廉潔。在這樣的條件下,做一個農民,恐怕連個人溫飽都顧不住,何談出人頭地。這也是宋朝頻繁爆發農民起義的原因,因為百姓活不下去了。據史料記載兩宋一共傳國319年,其中北宋發生230次農民起義,南宋發生203次農民起義。這是什麼概念。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幹。男兒既介冑,長揖別上官。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人生有離合,豈擇衰老端。憶昔少壯日,遲迴竟長嘆。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其次,要說的是軍人。俗話說的好“亂世出英雄”。如果不怕死(死亡的幾率實在是很大很大,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不是吹的。)就選擇報國參軍,真刀真槍的搏一個功名。古時候的很多大將軍都是從低級行伍出身,最後魚躍龍門。唐朝初期的“出將入相”制度,很多邊關殺敵的大獎都能夠成為宰相,這對普通人來說誘惑還是挺大的。但是宋朝為了防止將領尾大不掉,威脅朝廷的統治,採取了“重文輕武”的政策。武將很不受重視,還被文官所敵視。而且參軍風險太大了。杜甫的《垂老別》就把戰爭的殘酷說的很明白了。
夫農工商賈者,財之所自來也。農盡力,則田善收而谷有餘矣。工盡巧,則器斯堅而用有餘矣。商賈流通,則有無交而貨有餘矣。彼有餘而我取之,雖多不病矣。
再次,要說的是商人。自周朝起,統治階層採取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的地位很低。這個情況在宋朝才有所好轉,司馬光在奏議中曾提過農工商賈的重要性。意思是農業、工業、商業都要發展,要齊頭並進,多多益善。就像現在的口號,“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是一個道理。歷朝歷代之中,宋朝的商業尤為發達。形成了以首都汴京(開封)為中心的北方市場、以蘇杭為中心的東南市場、以成都為中心的川蜀市場和以陝西、河東一帶為主的西北市場等。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其中有“奇才異行者”可以仕宦為官。這在前朝那是不敢想象的。
此身非不愛羅衣,月曉霜寒不下機。織得羅成還不著,賣錢買得素絲歸。
再其次,要說的是工人。當然,過去的工業並不像現在一樣發達。不過宋朝的手工業較之前朝也有很大的進步。其中紡織業及採掘業尤為發達,還有景德鎮、河南汝窯所產的瓷器都是名品。這也體現了當時手工藝人的較高製造水平。對當時的社會繁榮有重要的貢獻。不過由於手工業者分門別類,各個行業之間收入差距很大。 宋徐積《織女》詩中就有相關描述,條件很是艱苦。
說了這麼多,是不是感覺上面的選擇都不太好呢。彆著急,還有一條路等著呢。那就是讀書上進。在過去很長時間,我們都被儒家文化所統治。而儒家文化講究的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而儒家的目標是“明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教育人們好好學習,提高個人修養,最後出仕為官,治國平天下,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
說到這裡就要提到一個能夠改變普羅大眾命運的制度-科舉制度。科舉制始於公元7世紀的隋朝,在隋煬帝楊廣執政時期設置“明經”(通曉經義者)和“進士”(可以進受爵位者)兩科,並用考試策問的方式取士,這就是科舉制的真正開始。宋朝的科舉制度基本上繼承了唐代的制度,並確定了三年一次的三級選拔制度。
唐代進士科錄取率極低,一般每科錄取人數為二三十人。到了宋代,據研究數據統計,兩朝共錄取進士數115427,平均每年錄取人數為361,年均數是唐的五倍,明的四倍,清的三點四倍。這種寬鬆的錄取方式,不僅有利於招攬人才,養成崇尚讀書的良好風氣,還能夠加強中央集權。這也是宋真宗親自上陣大肆宣揚讀書好處的功勞。
總而言之,在宋朝,如果你想靠自己改變自己的命運,那性價比最高的選擇就是讀書。雖然人們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左右著國家命運的正是這樣一群書生。而且他們當中有像辛棄疾一樣"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文武全才,也有像王安石一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革新人才。不管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努力學習,通過自己的奮鬥獲取的成功才能夠問心無愧。在這裡要勸一下那些天天幻想著穿越回古代,嬌妻美妾左擁右抱的孩子們。不要沉溺於網絡爽文之中了。古代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麼美好。靜下心來,好好讀書才是王道。畢竟,不管在哪個時代,你所掌握的知識都不會拋棄你。
部分圖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碼字不易,喜歡的朋友記得點關注哦。如果能來一波三連,那將不勝感激。感謝大家的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