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剿武漢解圍安慶,卻因為一個人失約,給太平天國帶來極大的損失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將領,在太平天國後期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但是,太平軍各路兵制訂會剿武漢的計劃,李秀成失約,卻給太平天國帶來了重大損失。

會剿武漢解圍安慶,卻因為一個人失約,給太平天國帶來極大的損失

一、會剿武漢的重要性。

1860年9月,太平軍各路將領齊集天京,討論協同作戰,定期會剿武漢的計劃。武漢地處天京上游,敵對雙方都把武漢看得很重。洪仁玕指出:


“夫長江古號為長蛇,湖北為頭,安省為中,而江南為尾,今湖北未得,倘安省有失,則蛇既中折,其尾雖生不久。”

他把爭奪武漢看成頭等重要的大事。湘軍頭目曾國藩也認為武漢


“為各路用兵之樞紐,自古有事於大江南北者,必爭此上游形勢,湖北但有重兵足制賊死命。”

當時安慶被清軍所圍,形勢非常吃緊,要使安慶解圍,只有會剿武漢;如果太平軍能攻取武漢,安慶之圍自解。

會剿武漢解圍安慶,卻因為一個人失約,給太平天國帶來極大的損失

二、會剿武漢的軍事安排。

正是出於這個戰略目的,太平軍各路頭領在天京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分兵四路,在1861年4月會剿南昌。具體安排是:

1,英王由江北前進,英王的軍隊攻北面。

2,忠王由南昌以下橫過江西,經端州至洞庭湖上的嶽州,由此達到武昌以西的地區;

3,侍王橫渡鄱陽湖,經南昌義寧州入湖北,進攻武昌南面;

4,輔王取道湖口、九江,如有可能,用船運軍隊溯江而上,攻打武昌東面;

他們的目的是在3月(陽曆4月)會師武昌。按照這個軍事部署,英王陳玉成於1861年3月攻下黃州府(今黃岡地區),這兒離漢口還不到100公里。但是,由於應約會剿的各路兵馬都沒有到達,陳玉成所部只好坐等兄弟部隊,沒有繼續向武漢推進。

會剿武漢解圍安慶,卻因為一個人失約,給太平天國帶來極大的損失

三、李秀成為什麼沒有按約到達?

李秀成沒有按計劃出兵,這是因為他對會剿武漢缺乏足夠認識。天京軍事會議討論會剿武漢的時候,正是李秀成進軍蘇浙,大顯身手之時,洪秀全嚴詔,才把他調回。天京軍事會議進行軍事部署之後,陳玉成、李世賢、楊輔清都很快地朝會剿的目標前進了。唯李秀成思想不通,以為只有進軍蘇浙,才是使天京“永奠盤石之安”的有效戰略方針。為此,他遲遲不出兵,到10月下旬才從當塗出發。12月,李秀成大軍進逼祁門,當時曾國藩正紮營祁門,兵力單薄,處在太平軍的兵鋒之下,無處逃脫。曾國藩認為此處敗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忙寫了遺囑準備後事。但是李秀成由於一心要到江西招募軍隊,錯誤地認為曾國藩在祁門駐有重兵,而繞道江西,使曾國藩死裡逃生。

1861年1月,李秀成軍至浙江常山,2月進入江西廣豐一帶,到4月份,已是應約會剿武漢的時間,李秀成卻還在樟樹、吉安等地。5月間兵到端州,又駐紮了很長時間。直到6月15日,李秀成才攻下黃州府對岸的武昌縣。這時,李秀成得到了陳玉成、李世賢、劉官芳等相繼失利的消息。

會剿武漢解圍安慶,卻因為一個人失約,給太平天國帶來極大的損失

四、李秀成失約帶來的後果。

李秀成對天京上游的戰局失去了信心,認為安慶不能保。因而對安慶的得失,採取棄而不顧的態度,以“水漲”為名撒軍經江西到浙江。假若李秀成渡江與其他太平軍會合,向武漢進軍,即使武漢攻不下來,也會減少曾國藩對安慶的壓力。

其實當時武漢是十分空虛的。城內只有“存城兵二千,馬隊八十,戰不能戰,守不能守。”但是,由於李秀成會剿失約,陳玉成趕回去救安慶,竟失去戰機,沒有能夠攻下武漢,終使安慶之圍不能解。

1861年7月間,太平軍在安慶的保衛戰進入了最緊張的階段。安慶是天京的重要屏障,曾國藩不惜一切代價,死命爭奪安慶。他力求破安慶一關。安慶的戰略意義,敵對雙方都很清楚。所以,當安慶危急時,陳玉成一再全力以赴救安慶。而正當安慶處於浴血苦戰之時,李秀成卻從安慶附近的湖北撒軍直指江浙。安慶保衛戰缺少李秀成這支最強大的勁旅,終究沒有能夠守住。9月5日,安慶失守。安慶的失守,李秀成是有一定責任的,他對安慶、武漢這兩個屏障天京的戰略要地,缺乏認識,對上游的軍事行動極不重視。本來,洪秀全從蘇南戰場把他調回,正是會剿武漢的軍事形勢所需,但他卻一心想著蘇淅地區。原來李秀成在攻下蘇州之後,即被勝利衝昏頭腦,把蘇浙地區當成自己的小天地,而不顧全局的安危。所以,儘管江淅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卻導致了天京上游軍事要地的喪失,把太平天國的軍事也全面引向了失敗。

會剿武漢解圍安慶,卻因為一個人失約,給太平天國帶來極大的損失

安慶失守後,陳玉成還在繼續鬥爭。而李秀成擁兵10多萬,如果他能顧全大局,和陳玉成一起繼續爭奪安慶,這對鞏固天京上游無疑是會收到效果的。但李秀成沒有這樣做,而在安慶失守後的第十天,率兵從湖北經江西到蘇浙地區去。

安慶落到清軍手中,對太平軍是一個嚴重打擊。洪仁玕在安慶失守前給李秀成的信中。就氣憤地指責他對長江上游“棄而不顧,徒以蘇杭繁華之地,一經挫折,必不能久遠。”這個批評無疑是無可辯駁的。李秀成不顧大局在武漢會剿失約和安慶保衛戰中袖手旁觀是一個大暴露。使他不能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的關係。

會剿武漢解圍安慶,卻因為一個人失約,給太平天國帶來極大的損失

結束語

1858年8月,他為了扭轉太平天國的危局,曾經挺身而出召開了著名的樅陽會議,制訂了“各誓一心,訂約會戰”的方針,終於取得了浦口、三河戰役的重大勝利。

1860年,第二次解天京圍之前,也在安徽建平召開了軍事會議,同樣制訂了“協同作戰”的方針,取得了重大勝利。但是,武漢會剿和安慶保衛戰,,他卻完全丟掉了“協同作戰”的方針,而一心去經營他的江浙小天地,終於導致安慶失守,給太平天國革命事業帶來極大的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