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没有外戚专权

绵绵江水自古奔腾不息,自沱沱河到扬子江边,历史风云不断变换,金陵江边,南京古城送走又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王朝。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开始,自此历经276年的大明王朝自始至终未有出现过外戚专权的局面,这是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王朝比较罕见的现象。尤其在国祚绵长的汉族大一统朝代中,汉族政权更容易产生外戚专权的现象。

外戚,这个一直伴随中国封建王朝的特殊群体,在史书中有不同的称呼,大多数人所熟悉的不过那几个尤其出名的几个人,几件事,诸如吕氏专政,王莽篡汉,其实外戚也是裙带关系的一种。封建王朝的一大特点就是家天下,如果天下属于这一家子,那么就会因为裙带关系,扯出一堆问题来,就比如现在社会上的现象。中国历经两千多多年的封建王朝,多数朝代,外戚,这一群体都曾权倾一时,而明朝两百多年间,未曾有外戚专权的现象,这个解释起来既复杂又简单,首先,让我们先看看历史上几起容易被忽略的外戚专权:

何氏专政

东汉末年,屠户何进,因妹妹被选入皇宫,得到汉灵帝宠幸而被封为郎中,随后升虎贲中郎将,一直做到权倾朝野,再到中平六年,被张让等人谋害。

大多数人对何进的熟悉度大多源于三国演义里引董卓入京,引起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然后三国鼎立,各路人马,良将,谋臣,互相算计,攻伐,厮杀。然而最容易被那些光芒掩盖的当是何进,其对后世的影响,用现在的眼光看,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局面,一个屠户,文化不高,却把握着汉王朝的兴衰命运,这是历史丢给他所不能承受的重任。而他被推到这个位置的原因——外戚,太后的兄弟,皇帝的舅舅,对于身处危险的皇权来说,娘家人远比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大臣来的更有安全感。

明朝为什么没有外戚专权

影视图

以隋代周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废周自立,建都长安,后来改名大兴。翻一翻隋文帝的家族历史,其父杨忠是北周的军事贵族,官至随国公,其女为北周皇后,所以他其实是北周国丈,关中杨氏,大门大族,有背景,有实权,只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小孩皇帝,北周静帝宇文阐。

明朝为什么没有外戚专权

剧照

从以上两路外戚专权的例子里,我们基本可以得到一个明显的结论,就是外戚要干政,甚至是篡位,需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皇帝年幼,外加一个政治条件:掌握实权,而掌握实权又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大门大族,有名望有实力,不是女儿嫁皇帝,就是姐妹是皇妃,另一种是皇帝昏庸,爱屋及乌,实际上把一些朝廷大权都委托给外戚,诸如国舅,国丈一类的。

第一种,很好理解,名门大族,家底厚,门阀故吏盘根错节,实际上掌握着朝廷的运营中心

第二种,仅仅依靠外戚的身份而获得的特权,问题是为什么皇帝愿意把权力分给外戚,也不愿意分给自己的族内兄弟姐妹呢,其实细细来看,外戚篡位的风险和要求更高一点,自己握着实权的小兄弟在身份和官员认同方面更简单一些,所以分权外戚,外戚也是依附于皇权本身,只要皇帝自己没事,外戚也不敢闹事,所以昏庸的皇帝有时候也并不是真的昏庸,他们可能只是比较懒。

如此得到一个公式,皇帝年幼加上控制实权的外戚,便可左右朝廷,这是一个通用公式,用以上两个前提来找明朝最相似的例子,然后分析一下为什么没有外戚干政。

公元1572年,也就是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

提到这位皇帝,人人皆知的都是他几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是这里要说的却是另一个情况:幼年登基,这一条符合外戚专权的先决条件了,然后再来看一下政治条件:掌握实权,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其父李伟,原本是瓦匠,因女入选,从锦衣卫指挥使坐到了武清候。这就是万历皇帝的外戚,出生贫贱,没能力,没实权,朝廷上被张居正等一帮文臣掌控,明朝的外戚也只能仗着外戚的身份干一些,贪赃枉法,欺男霸女的事情,想左右朝廷,没有背景,也没实力。

我们从获得政治实权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文官当政,多有寒门子弟通过科举举仕,门阀世族早已消亡,加上文官当政,没有背景的官员结成了党派,再加上明朝外戚多出自于平民之家,这一点上看整个明朝的格局,自带实力的家族基本消失。

其二,明朝对于外戚的传统一反前朝分权外戚,猜忌藩王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大封诸王,在明成祖朱棣夺取侄子的皇位之后,连带把藩王的实权也一并收了,终明一朝,外戚无权,藩王也无权,朝廷内党派多如牛毛。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没有外戚专权的原因,一来是文官阶层的兴起,没有外戚生存的制度土壤,二来,自汉唐以来的门阀贵族经济的瓦解,市民化的经济更发达,到明朝更为彻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