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國博士的成長鏈條為例:美國“博士生”的入學門檻相對寬鬆,但“博士候選人”的遴選卻非常嚴格,淘汰率也很高。“博士生”必須在一到兩年內通過相當嚴格的博士資格考試,才能成為“博士候選人”,通過這種優勝劣汰機制篩選出有學術能力和有學術條件的人攻讀博士。這種從“博士生”到“博士候選人”再到“博士”,是目前國際上較為通行的博士生的成長鏈條。這也保證了高質量博士的誕生。
我國現狀
第一,博士擴招已成定局。繼碩士擴招、博士後擴大崗位規模後,部分高校也紛紛發出了博士擴招的橄欖枝。其中,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都發出了博士招生簡章,明確提出擴大博士招生規模。而數量≠質量,如何解決數量與質量的衝突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
第二,博士研究生學習的動力不足,形成了博士研究生們入學前發奮學習,入學後得過且過的奇特現象,所以博士畢業後學術素養低。
第三,由於沒有淘汰機制,所以導師的壓力不大,造成對博士研究生學習、研究督促、指導不力。對導師也沒有形成激勵機制,所以有些導師的真的很“水”。
第四,淘汰機制的缺失導致部分博士研究生的讀研的目的發生蛻變、求學動機開始異化。
思考:隨著我國研究生博士生擴招政策的實施,博士生數量越來越多,而如何保證博士生的質量?
對策:“博士分流淘汰制”的橫空出世,使得國內博士面臨著生存危機。清華大學在修訂《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時便明確提到要“完善資格考試、選題報告等培養環節的實施細則、考核要求和分流與退出制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還發布了詳細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機制實施細則》。
分流一般在博士的中期考核後進行。從實踐來看,分流一般有三種結果:直接退出;向較高一級分流培養(比如碩轉博);向較低一級分流培養(比如博轉碩)。曾經被認為是“走個過場”、“紙上談兵”的博士分流,真的要來了,作為博士的你準備好了嗎?
一點小tips
調整心態,適應孤獨
讀博過程中心理上的痛苦和折磨使得很多博士生選擇了退學、混日子或輕生,讀博需要你有一個強大的心理支撐,讀博的過程是十分煎熬的,我們經常討論的博士脫髮、失眠、抑鬱、自殺等都充斥著整個博士生活。
一入科研深似海,從此只有讀書時,所以在讀博的過程中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坦然接受各種挫折,並耐得住孤獨,學會適應孤獨。
認清自己,quit or accept
可能有人會問,如果讀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怎麼辦?就是兩條路,一條quit,一條繼續讀下去。
quit就不多說了,估計你也不是很想quit。不過過去的都是沉沒資本,不要也罷,這點要想明白了才能灑脫。另一條就是繼續讀下去了。“既來之則安之”,不管你喜不喜歡,他就在那裡。
所以不管你是否讀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都要接受現狀,熬過這4年。既然選擇了讀博,你只管奮力前行。不過最好先弄明白,到底是不喜歡目前的專業,還是不喜歡正在做的課題?課題不喜歡,沒有進展,做不下去,或許換個課題就能解決了。不管是專業內課題,還是跨專業課題,都是可能的解決方向。
培養興趣,確定方向
許多學科的博士學位其實並沒有那麼難拿,只要下夠苦功夫,用笨方法也能最終畢業,最困難的基本上都出在你不喜歡這個東西,讀博對你來說就是一個任務,稍微一遇到一些挫折,你的心裡就會爬滿抱怨感和強烈的無意義感,然後科研進度就會無限期停滯,最終導致延期。
所以應培養個人研究興趣,選定某個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之後奮力前行。還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對學科很感興趣,其實內心深處他只是對這個名校或者博士頭銜感興趣而已。
儘快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博士只是對某一領域的精通,博士培養的過程中要儘快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後朝著這個研究方向去努力,爭取在這個研究方向內有所建樹。
夯實基礎,多發paper
厚積才能薄發,所以科研的過程中要克服功利性,戒驕戒躁,打好理論基礎,做好理論積累。當然理論積累的主要途徑就是閱讀文獻,多多閱讀文獻。以自身為例,由於老闆屬於散養,所以在科研過程中我就是“自己找paper看”+“自己找idea做”+“主動和老闆師兄討論”,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讀文獻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理論素養,在讀文獻的過程中應明確自己的目標,主要有針對性的選擇文獻和有針對性的閱讀文獻的章節內容。
夯實了理論基礎之後就是形成自己的idea去寫論文,在形成idea的過程中要多問為什麼,例如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如果換一種方式行不行?為啥結果這麼優(扯)秀(淡),是不是有什麼問題?等等。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學術研究要多和他人討論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大家思考問題的角度和程度不一樣,可能與老闆師兄一交流,老闆一challenge,idea就出來了。當然做研究要耐得住孤獨,但是此孤獨非彼孤獨,在做研究的過程中要多與他人討論溝通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啟發自己的思維,獲得更多的靈感,所以做研究不是閉門造句,可以多參加學術會議,多與會議中的大咖進行交流,多參加學術沙龍,如果有交流或交換的機會可以出國交換,開闊視野。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讀博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構思idea,絞盡腦汁推公式,設計算法,讀文獻,然後就是試錯,嘗試哪條路是通的,關鍵在於極少有人告訴你你現在這條路對不對。讀博早晚是要跳出自己導師的知識範圍的,如果一直在其內打轉,我也不認為這是合格的博士的表現。因此讀博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苦需要你獨自去吃,可能有人苦於:入門老闆不管,對領域不瞭解,沒有基本能力,沒有研究方向,沒有師姐師兄取經,不知路在何方等。切記: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寫在最後:不管你喜不喜歡,不管你信不信,“博士分流淘汰制”就在這裡,不久的將來,“零淘汰”的博士培養機制終會終結,正在讀博或想要讀博的你,準備好了嗎?
此時我只想說:打鐵還需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