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僻鄉村從“沉睡的財富”中挖掘“錢景”

偏僻鄉村從“沉睡的財富”中挖掘“錢景”

在山背村舊址上打造的“山灣夢谷”景區一景。新華社記者 任衛東 攝

新華社蘭州5月4日電(記者任衛東、張文靜、程楠)過去,看到遍地大大小小的山石,農民權青海就莫名心煩。在他看來,這些石頭就是阻礙他和鄉親們走出大山、擺脫貧困的“絆腳石”。而現在,他主動去山裡刨石頭,攢下來交給旅遊開發企業當建材使用。

48歲的權青海是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兩河口鎮山背村的一名貧困戶。家鄉石山兀立,溝壑縱橫,“山是石頭山,插在雲裡邊。田是臥牛田,掛在半山間”。

2017年底,當地政府開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將山背村和鄰近的羅灣村整村搬遷。265戶1120人先後被集中安置在縣城附近一個現代化氣息濃厚的新建小區。在自籌了7500元后,權青海一家三口搬進了一套三室一廳的新房。

權青海等村民搬遷後,住的問題雖然解決了,但如何才能“穩得住、能致富”?

當地政府一方面投資460萬元修建節灌工程,為每戶搬遷群眾修建27平方米的季節性生產用房,並落實了42個公益性崗位;另一方面,組建養蜂合作社、果蔬專業合作社、養雞合作社和手套加工扶貧車間,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兩河口鎮黨委書記蔡鴻鳴介紹,去年,僅養雞合作社就帶動山背村、羅灣村220戶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800元以上。

偏僻鄉村從“沉睡的財富”中挖掘“錢景”

這是“山灣夢谷”景區民宿內一景。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公益性崗位為權青海提供了穩定工作。但讓他更沒想到的是,自己祖祖輩輩生活的石山竟然被旅遊開發企業看中了。

隴南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毛樹林介紹,隴南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氣候溫和,雨水豐沛,山嶺疊翠。然而,住在山溝裡的村民以前只能望著青山綠水嘆貧窮。

2018年,重慶綠化產業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著手在山背村和羅灣村打造田園綜合體項目。

公司負責人邱本良介紹,這裡雖然偏僻,但風光旖旎、景色如畫,是打造有鄉愁、有體驗的中高端民宿聚集區的好地方,適合發展鄉村旅遊。

經前期勘測和設計,企業在山背、羅灣兩村的舊址上啟動旅遊開發項目,進行風貌改造、道路整修和房屋修繕。

偏僻鄉村從“沉睡的財富”中挖掘“錢景”

權青海(右一)正在景區內幹活。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權青海和村民在景區幹建築活,每天有120元左右的收入。“修路、鋪磚、種樹……有活就幹。”權青海說,挖出來的石頭再也捨不得扔了,景區修建就需要“土味”。

雖然小山村變身景區不算新鮮事,但不少村民和村幹部仍犯嘀咕:“這裡地理位置偏僻又地處高山,修建景區需要多大的財力、人力和物力?建成之後會有遊客來嗎?”

近兩年過去了,一個名為“山灣夢谷”的田園綜合體景區初具規模。

偏僻鄉村從“沉睡的財富”中挖掘“錢景”

“山灣夢谷”景區的夜景。新華社記者 任衛東 攝

“五一”前夕,記者探訪了該景區。昔日的土坯房變成了錯落有致的獨棟民宿,露天泳池、登山步道等娛樂體驗項目和周邊山林融為一體,青磚舊瓦、老樹斜枝被改造成別具匠心的鄉村景觀。

民宿室內風格簡約,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外牆則由仿舊的黃泥構成,別有一番田園氣息。夜晚,透過落地窗,燈光閃爍的民宿與連綿起伏的遠山遙相呼應,透露出自然古樸之美。

按照企業規劃,項目建成後,該景區年接待遊客可達80萬人次,可吸納當地群眾300餘人實現穩定就業。

最近,景區部分民宿建設完工,“山灣夢谷”正式對外營業。恰逢“五一”小長假,不少遊客慕名自駕前來。企業表示,景區還將向甘肅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免費提供療養服務。

“我們都是見證者,親眼看著土坯房變成了風景區,見證了不可能的可能。”山背村駐村幹部楊明學說。

近年來,隴南採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數據顯示,2019年,全市鄉村旅遊接待人數突破100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28.8億元。

宕昌縣委常委王福全表示,鄉村旅遊正在喚醒當地“沉睡的財富”,為當地脫貧攻堅貢獻重要力量。(參與記者任延昕、文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