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實地,保持簡單:青年人做事業應當循環三三機制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感謝今日頭條平臺的#五四精神傳承有我#活動,藉此創作以紀念我的青春。


腳踏實地,保持簡單:青年人做事業應當循環三三機制

歡迎關注孔佳創業筆記

PART 1

孔佳剛開始做互聯網創業的時候21歲,大學四年級,臨近畢業,和大多數年輕的互創業者比起來實在過去普通。有多普通呢?沒有就讀生活於發達城市,沒有特殊的家庭背景和人脈資源 。在眾多的成功互聯網創業者中,孔佳或許是丟進去毫不起眼的那一個。但就是這麼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居然也能靠互聯網逆襲,日賺幾百,到過千。

沒錯,前面說的孔佳,其實就是我。我來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吧:

提到“創業史”兩個字,總覺的太過於驚濤駭浪,沒有十年的創業經歷是配不上“創業史”三個字的。所以我暫且用創業故事來代替

先談談我的家庭背景吧, 老媽是上班族,收入一般;老爸頂多算的上是上班族裡混的比較好的那一類,是一名高級工程師。我們家不過分富裕也不十分貧窮,所以你能想到了,我的家庭十分簡單普通,就是中國人裡佔比較多的那一類小康家庭。但不同的是:我和我父母的關係(後面會提到)

2018年的時候我大四正實習,所以我也是有過工作經歷的,那個時候由學校統一安排在酒店實習。我先後在上海的萬豪酒店和昆明的一家五星級酒店實習,在上海實習是2016年,所以其實我創業的想法是從2016年在上海實習的時候萌發的。

2016年在上海其實是我真正跳脫校園看外面的世界的一次經歷,那年我19歲。與大部分在酒店三五成群結對為伴實習的同學不同,性格原因,我喜歡獨來獨往,尤其喜歡在休息的時候自己出去玩,那半年實習的光陰,我利用休息時間基本逛遍的上海的景點、展館等,也參加了很多當時舉辦的線下讀書會,可以說那個時候我接觸了很多信息,也產生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說實話,時間太久我實在回憶不起來當時有哪些想法會讓我在那個時候就堅定我不想打工的念頭。人的很多決策其實都是一瞬間的,我覺得我們不能稱之為衝動,在我看來應該是:激發內心的渴望。

實習結束回到校園我整個人都不一樣了:我從住校改為了走讀,從麻木不仁的逃課吃飯睡覺養老式大學生活變成了積極向上的時代好青年,瑜伽館有我的身影;校園操場跑道有我的身影;並且那個時候我瘋狂的愛上了學習(當然不是學校書本里的) ;我自己都想不到的是,我居然每天早上五點半就起床看書了;從2016年到現在四年我估摸看了八九百本書吧。我讀的是普普通通的二本大學,身邊的同學基本都是在學校養老,我看到的很多學姐學長都是畢業面臨失業,要不就是找一份勉強應付的工作。再不就是考研考公務員,總之就是平平庸庸。

腳踏實地,保持簡單:青年人做事業應當循環三三機制

許多年前在上海實習時 19歲

我真的害怕,害怕自己將來普通、平庸。其實沒有人知道我從小心裡裝著的未名湖畔北大清華夢,高考的失利讓我小心翼翼的珍藏。我當時真的發誓我不要和學校大部分同學一樣,白白荒廢青春,畢竟青春只有一次!我徹底成了一個獨行大俠,獨行著獨行著走到了大四快畢業。

那個時候,我們每個人的實習工作不由自己安排,全部由學校統一安排,不能反抗,不能違背,否則面臨著得就是:休想拿到畢業證。其實當時對於我而言是非常痛苦的,因為那個時候我已經想好我未來要幹什麼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應該先到什麼樣的公司實習。

實習時長:半年,難道這意味著我要浪費半年的時間????我當時是心態很平和的,我照常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學習本職工作上的更多技能。我感覺自己做事,也不感覺就是我吃虧了,或者老闆賺了,真的一刻都沒有這樣想過,就想把事情做好,然後有時間在研究新的方法或者技術。總之,任何一刻提升能力是最重要的。

當時我就職的崗位是:酒店銷售部 再細分就是銷售部裡的市場部,再細分就是市場部裡的收益管理。當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經理,他帶著我做酒店線上推廣價格調整,大部分的酒店都是和OTA合作的,OTA要的點實在高的離譜,但是酒店沒有辦法,銷售渠道有限,只能依靠銷售人員和OTA。當時為了拓展酒店的業務提升銷售,部門裡搞了一個忠誠計劃,簡單來說就是給老客戶帶來的

轉介紹和復購根據價格 兌換積分給予豐厚的獎勵。裡面負責積分兌換這個工作的負責人就是我。

我當時發現這樣的做法其實是十分有限的:客戶轉介紹的動力是不錯的產品,當時我們讓利相當大,基本上一個辦宴會的客人能得到一部價值四五千的手機的獎勵,而且是獎品在積分累計相應的價格上隨便挑。這就意味著客戶重複購買和轉介紹的行為動機是:豐厚的物質獎勵;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公司的利益。

且不管我是實習生還是正式工,我覺得既然到一家公司,我們就得考慮公司利益。大到一個組織、國家;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個體在團體裡只有團體發揮巨大效益個體才能變得更好。我當時就在想:難道沒有更好的辦法既能提升老客戶重複購買和轉介紹又能拓展新的銷售渠道還能保證公司利潤一舉三得嗎?


PART2

我想到在此之前我看到過一本書《增長裂變》,增長,是每個企業最重要的命題,因為不增長就活不下去,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而想要快速增長就不得不依靠線上流量,但目前線上流量成本居高不下,就好比我當時所在的那家酒店,百分之六十的業務量都依託線上OTA,而OTA又要酒店20%的店。 酒店掙脫不出OTA巨大的流量,卻又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所以如果思維老停留在之前計劃傳統的拉新增粉方式上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公司不管什麼方法都在立刻割肉讓利。這讓企業沉重喘息。

怎樣才能在現有的粘度比較高的超級用戶(積分用戶)中形成自傳播(病毒營銷、口碑傳播)的氛圍?怎樣低成本實現爆發式的裂變增長?是我們需要著重考慮的。而增長、裂變不是分析數據、制定策略那麼簡單,而是要清楚用戶的心理:為什麼我要打開你的活動鏈接?為什麼我要傳播你的活動?為什麼我要購買你的產品?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社群營銷?加之酒店是服務業,最適合不過社群營銷。而不是酒店一味地低三下四去祈求客服,去擴大成本的讓客戶復購和轉介紹。

那麼我當時為什麼會有社群營銷的這種思維和想法呢,我寫漏一個版塊就是在實習期間我有副業做社交電商,用美食群的方法裂變了四個群將近2000人,當時每個月額外有兩三千的收入,但因為我看透社交電商的本質是挖掘用戶背後的關係,實在不符合我的性格脾氣,不對味,沒做了。

奈何當時的酒店太過於傳統老舊,也沒有力求創新的企業運營增長團隊 ,去開拓新的銷售渠道吸引用戶的注意力 ,和用戶更好的鏈接達到更好的轉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部門環境太過於溫水煮青蛙,同事們皆有得過且過的意味。對的話要在合適的場和對的人說。否則就是消耗能量,位置不對,場不對,倘若不能融入團體成為烏合之眾的話,就會被視為特立獨行而被群體排在邊緣的怪異人群。

對於多數人來說,有些事情一旦超過了他們的認知水平,就會習慣性看不起,看不清,然後就是懷疑和排斥。對於有些人來說,鍛鍊就是為了好身材;而對於有的人來說,鍛鍊僅僅是為了有好的身體狀態和精力應對工作。對於有些人來說,一個小夥子怎麼可能年紀輕25歲就過億身價(李叫獸);甚至對於有的人來說95後能日賺過千也難以置信。所以我覺得有智慧的人大部分是在看不清一件事的時候,首先不是急於否定,爭辯;而是應該保存好奇,保持尊重。輕易妄下定論,很容易被打臉。

人性註定了人很難接納超過自己認知的事情,就像當初我想互聯網創業的時候,我的老師、同學、親戚都無法理解我的想法和做法,都在勸阻我。在他們的認知裡:創業是要冒巨大風險的,創業是一定需要高額的成本、金錢還有人脈的。他們的認知裡是:畢業、要麼工作要麼考研考公務員才是人生最佳選擇,而社群、短視頻、個人IP則是他們的認知盲區。我能夠理解他們的不理解,但我不會遵從。因為認知不一樣,並不是說我的認知高於他們,而是認知方向偏差,角度不一樣。值得慶幸的是,我的父母始而貫之的支持我,因為他們的認知是:我的思維和他們的思維不一樣,他們不會評判下定論,而我作為成年人,他們應該支持我。

PART3

有很多跟我討論:想做一件重大的決定時,想創業時,父母親戚朋友反對,所以自己不敢開始。既然認知層面不一樣,那麼為什麼有的事情非要和別人討論呢?舉個例子:要結婚的人如果問離婚的人婚姻是否值得和幸福會獲得什麼樣的答案?離婚的人一定會告訴你:婚姻是圍城,婚姻是不幸的。假如你的圈子裝不下你的認知,你應該及時跳脫出來。

從古至今有成就的人皆是破情關之人,皆是無情之人。

我起初創業的時候我的大學老師和一些親戚實在給了我太大的負能量,我把他們都從我的人生拉黑刪除了,因為我是獨立思考的個體,是成年人,有對自己的認知和判斷,沒有人知道我最適合什麼,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想要成功,就必須專注,不能讓和我不合的能量磁場干擾我。也許你會說過於偏激和絕情。但我想說絕情是為了有情,無愛是為了大愛。

舉個例子:你遇到一個各方面都比你優秀的人,而且他很成功,他告訴你一個很好的項目或者很好的學習機會問你要不要參加,你猶豫了,你轉頭把你的朋友姐妹兄弟夥都約了出來談了這件事,大家給你的意見是:千萬不能幹,這絕對是坑,絕對是傳銷;絕對是騙子。你一聽,拍大腿覺得甚是有道理於是放棄了。但另外一個人他有自己的感覺和判斷,他選擇相信,一年以後你還是老樣子,而他成功了。其實你們都有可能成功,而他能成你卻不成是因為你太在乎身邊人的觀點想法。另一個人明確自己,而不是別人。三年以後,你還是很普通,你周圍的兄弟姐妹夥你們一樣普通,而另一個人因為當初的“無情”有所成就了,他賺到了更多的錢,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看似無情,是不是其實是有情,有大愛?

沒關係,很多人都理解不了這個。我們可以討論。

PART4

我是個簡單的人,就連創業這樣聽起來就很複雜的事我也不想複雜。路子對了,就是幹!

我用當時1600元的實習工資,花了399副業了社交電商統計賺到了兩萬元;然後用兩萬元踏上了社群學習的道路,我一路走一路學,我一路學一路碰到了舉在我頭頂的鐮刀,於是我成為了一顆合格的韭菜。兩萬元還剩五千元,我開始嘗試社群裂變,2018年10月,我的群裡來了一個討人喜歡的人,他二話不說在群裡發了一個大紅包,我尋思這人還挺有意思,於是加了他微信,10月某日我看到他朋友圈發了一篇文章,點進去一看:還是關於社群的內容,我心想我已經是顆成熟的韭菜,任何妖魔鬼怪都屏蔽不了我;但想想要不還是看看吧,反正9.9元也不貴,於是我就掃了碼進了群。當時我對那課程根本沒有在意,是過了兩天才想起來有這麼一小筆消費才翻出來聽(果然免費的都不珍惜 )

這一聽,失眠了一晚,我終於找到組織了!創始人的思維、格局、發心都無比符合我的胃口,我始終認為在互聯網上混,發心不好遲早完蛋,一個孤獨的創業者碰到了懂她靈魂的人,2020年移動互聯網走到現在,超級個體不如集團化超級個體,報團取暖才是當時最明智的選擇。我當下決定成為發起人的合夥人!一起開啟社群賺錢成神之路。

很久遠的以前,徒弟要跟師父學三年,而現在,徒弟跟著師父三天不賺錢就心癢難耐,為什麼?因為太複雜了,而這種複雜是不可能在網上賺到錢的。

當時那個時候發起人說:我們才起盤,要啥沒啥,只有微信群和內容,做好三個月不賺錢的準備。我當時就想跟著他玩,我想能量這麼強的人先跟著就是了,賺錢不賺錢另外說。當時的想法真的就是那麼簡單。

PART5

先看一張圖片吧

腳踏實地,保持簡單:青年人做事業應當循環三三機制

三三機制自動化被動社群賺錢系統

這是一張衡水中學的作息時間表,同時也是我們整個創始團隊的作息時間表,工作時間表,我稱為三三機制作息時間表。我也是靠著這張作息表半年賺了一張小車錢。

明確了賣點,明確了流量渠道,你需要什麼來串起來?你需要一個運營系統來串起來,如果你不把這些東西串起來,人家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樣去做。

你告訴人家怎麼去流量,必須告訴別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怎麼做,做 一些無腦式循環,這樣說話是吸引不到高人的。你應該怎麼說:賣點有了,流量渠道有了,我們開始循環三三機制,三個聚焦、三個對標、一點兩面三三制,四塊一慢。

三三機制自動化被動社群運營系統=三三機制=每天關注30個同行+每天做30個穿透系統+每天搞30個流量。

自動賺錢機器=賣點+流量渠道+運營系統

三個聚焦=賣點聚焦+流量系統聚焦+運營系統聚焦

三個對標=同行怎麼賺錢的,同行怎麼推廣搞流量的,同行怎麼做後端服務的+同行的行動綱領(怎麼做無腦式執行+怎麼做無腦式管理的)+同行的分活機制分錢機制以及防火牆機制退出機制

一點兩面三三制=一個人賺錢了兩個人複製,兩個人賺錢了三個人複製,然後三個人成為一個小組,不斷的裂變 ,不斷的形成一點兩面三三制,裂變裂變再裂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接下來開始講:幹(執行機制)。

幹不就是執行力嗎?怎麼幹?

1、時間分配 2、任務分配 3、監督機制 4、反饋機制 5、優化機制

如何做時間分配?直接複製華為、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的的作息時間表,直接複製衡水中學高三的作息時間表

如何做任務分配?做個課程表一樣的時間表,這個45分鐘幹什麼,那個45分鐘幹什麼,也就是任務欄; 如何做反饋機制?就是不斷的關注結果是什麼?數據是什麼? 如何做優化機制?哪裡搞得好的繼續保持,搞得不好的改進 ; 當然還包括流水線系統、無腦式執行系統、無腦式管理系統 等

賣點:社群空間站(產品和內容;流量和社群)

流量渠道:新手小白(混群爆粉);進階選手(自媒體矩陣);高階選手(短視頻或百度SEO)

運營唯一:三三機制

寫在最後:人生是做個雜家,還是專家?

<code>人生是做個雜家,還是做個專家?
一是看做雜家賺錢,還是做專家賺錢。
裝傻子的,未必是傻子。
你看起來很賺錢的未必賺錢
你看不起的三三機制卻是我賺錢的秘密
我不害怕說出來別人複製我
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比我聰明,比我會偷懶/<code>

一晃數年過去了,走到2020年,我歲正值青年。但回憶起:我用社群助力實體店提升業績已超過100家,幫助小白三三機制社群變現已超過1000人,這是我將近四年的光陰。

青春不白費!腳踏實地是當代青年必須培養和保持的品質。循環三三機制,做踏實簡單的青年人!

更多關於我,點擊文末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