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和柏木棺相遇

小引

2020年農曆4月初4

本家叔伯大爺今晨離世,享年八十三歲,這樣的年紀可以稱得上是高壽之年。他的一生平凡而曲折,活到最後唯一的心願也得到了了卻,人生終得圓滿……

  • 兒孫滿堂

他原本是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一個嫁於鄰村,一個嫁在本村前街,三兒子因一場大病英年早逝。即便如此,開枝散葉,一家人,大伯膝下也算是兒孫滿堂。

在農村講究的是“人煙”的茂盛,這和自古以來多子多福的傳統養老觀念是有關的,還有就是很多人常說的“到老了,一個兒子一碗餃子,轉一圈可以吃好幾頓”所以兒子多了就意味著老年的幸福。

叔伯大爺六個子女,從傳統的養老觀念衡測,他必然是“多福”的。

  • 和三兒子的“分家”

他老伴去世的時候,老兩口原本是跟著小兒子一起過日子,在我們這些小輩們眼中,他和小兒子更像一家人,別的子女都已經分門另過了,按門戶來說應該是互不相干了。

隱約的記憶中,他的三兒子和小兒子和他原本也是一個門戶,後來三兒子結婚後,他們老兩口和小兒子就被“攆”了出來,從此,老兩口和小兒子一家三口就借住在鄉親家的宅子,數年。

據說那個年月是“流行”結了婚的兒子把老人們和未結婚的弟弟妹妹轟出家門,名義上是媳婦在鬧,但是我始終是想不明白,兩口子不達成一致,怎麼就能把“窩”給獨佔了,那原本是他們自己的家呢!

  • 多子之“福”

那個時代已經成為過往,時下農村的風貌已經算是日月新天,遵守孝道已經成為社會主流,這方面的進步相信和三四十年前倡導起來的計劃生育政策有關,獨子家庭的普及,很多“新老人”在新的獨子環境下失去被轟出去的必要,更是因為“優生”“優育”對人口素質大範圍提高的緣故使然。

老的“多子多福”觀念的一代“老老人”們依然享受著傳統的“福”。

叔伯大爺屬於“老老人”,不知從什麼年月開始,他的生活開始在三個兒子之間“輪流享福”即每個兒子家住上一些日子,最早是按年來計算,到後來就是按月,接著按天來輪流,在他最後的時刻,兩個出嫁的閨女就跟隨著他在三個兒子之間流轉,輪到誰家就跟著伺候到誰家。

人生的最後,他倒是真的享到了兩個閨女的福。

  • 招親嫌隙

三兒子十多年前大病離世,三兒媳一開始是獨自拉扯一雙兒女過日子,後來招到家裡一個人,算是搭幫過起了日子。

“招親”這件事叔伯大爺是有一些意見的,並且很多年和老三媳婦,以及她的兩個子女關係疙疙瘩瘩。

這件事之後,叔伯大爺對老三媳婦和她的一雙兒女生活的關照逐漸疏遠,且,在日常生活中每逢年節總會發生一些不鹹不淡的嘈雜爭吵。

因此,在這次輪流供養的秩序下,老三家也免去輪流供養他的義務,對他的供養就只在其他三個兒子之間進行。

  • 重病臥床

作為晚輩,叔伯大爺在病重期間,我是和堂弟一起去看望了一次。

那算是最後一面了,地點是在老三家的平房宅院裡,這裡一片荒蕪。多年前,老三家買了樓房之後這裡有些年頭不住人了,類似於一處廢棄的宅院。

對此,我和堂弟都是有些驚詫,無論如何,在一個人病重的時候給他放到這裡都有些不是滋味,更何況還是本家的長輩。儘管經過兩個閨女的精心歸置,老房子是有了些臨時住人的模樣,但從對老人最後離世的尊重角度來說,這未免是有些說不過去。

我們是早晨去探望的,當時兩個閨女正在給他擦拭身體,據說,近些天以來,他幾乎每天都要幾次的給他擦身子。看模樣已經消瘦很多,我們探望的這一天已經有十五天沒有進食,病因大致應該是食管部分的癌變。

大女兒是在北京做家政服務,年前曾把叔伯大伯接到北京居住月餘,我聽說之後還和妻子一起去探望,那時候他是剛剛確診,看上去還是紅光滿面的樣子,上下五六層的步行樓梯並不顯吃力。

能感覺出來,在北京居住期間大伯是得到了極好的照顧,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都到了極佳的水平,這應該是大伯晚年享受到的最幸福的時光了。

  • 離世之所

之所以輪換供養的頻率越來越高,是因為三個兒子都大約估量到他時日已經不多,誰也不想讓他死在誰的家裡,因為死在誰那裡就免不了就要操辦他的後事,各家都有自己拒絕的理由。

老三家有剛出生的小孩,老二家家嫂和個別兒孫只是不同意,談不上什麼理由不理由,老大理解的是這一年原本就輪到老二家了,老二不管,他就“不該管”。

爭執不下之際,不知是誰的主意,跟三兒媳婦商量,把人挪到她的老宅去,計劃在那裡走完叔伯大伯人生最後的時刻。

當然,哥三個為此是給老三媳婦許下了一些“實惠”的。

現如今,兒子們所住著的這些宅院,當年都是叔伯大伯一套一套給拼湊起來,而他自己,到老了卻沒有一處宅院讓自己安心離去。

探望完叔伯大伯,走出老三家的老屋,院子的頂南端是一片隨意滋長起來的小樹,看起來已經有一些樹林的樣子,我的心情竟有些這些胡亂生長的樹林一樣的凌亂。

孝道,是自古以來“百善之首”在這一刻,凌亂中卻很難讓人看到雜生樹林中的“孝道”。

真正的孝是不應該有任何附加條件的,也許有公平的原則,同樣是兒女,多管的看似是不公平,可是誰又保障了老人“養兒防老”的公平了呢!

  • 柏木棺

叔伯大伯臨近彌留,跟兒子們商量,一輩子奮鬥了幾處宅院,最後卻沒有自己容身之所,入土之後希望買一個好棺材,也算是給自己的未來一個更好的安排。他先是給兒子們要求了柏木棺材,等兒女們都同意了,又拿出了自己多年攢下的一筆錢,希望他們拿這筆錢添在自己的棺材錢上,這真是最後的棺材本。

柏木棺材的確是訂下了,並且很多天之前就已經制作完成,柏木棺材也的確是貴,他的棺材本也並不夠一副柏木棺材錢,差下的一些自然是兒子們給補上,據說也差不了太多。

  • 長孫之立

一個家庭的風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家風”總是在家庭的大事件上來呈現,很多良好的家風也都是在這樣的特殊時刻樹立起來。

在外跑運輸的大孫子,他習慣了進家門朝著爺爺住的小南屋看一眼,這一次回家找遍各屋都沒能看見爺爺。他以為是家人帶著爺爺去了醫院,因為從他爺爺病發開始的十幾天裡,幾乎是“等”的狀態,並未做任何的住院治療,公佈出來的說法是他爺爺不願意治療了。

當他知道爺爺是被拉去三叔院子的時候,他的內心是充滿複雜的,至於這種感覺是怎麼得來,他自己並不明朗。

但是,有一點,大孫子和大孫媳婦的看法一致,爺爺去世之後“辦事兒”無論如何不能在三叔院子,他們兩口子也一致認為這件事應該在自己家裡辦。

在這件事的促成上,大孫子媳婦的意見是起到很大決定性因素的。

大孫子的堅持是正確的,起碼從給老人送終的環節上,給這一家的小兄弟們樹立起一個家風,盡孝不需要太多理由,甚至是不計得失。叔伯大伯的晚年未曾享受過的,被兒子爭著孝順的老人的尊嚴,人生的最後卻是在大孫子和大孫媳婦這裡得到了實現,從某種角度來說,也算是人生得以圓滿。

大孫子敦促老大承諾老三家,所有之前承諾的“實惠”照給,只是給老人辦事的地點必須放到他這裡。

並且,他不要求其他叔叔家“辦事”分攤之外給他任何錢物。

叔伯大伯從老三家的舊宅院搬回老大家,於數日後,卒!


後敘:

叔伯大伯一脈,家風將起,始於他的離世。

家風和柏木棺材,在這個時候的相遇,不知道叔伯大爺在離世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