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現質量和價值:霍尼韋爾一架使用67年的測試飛機退役

重新發現質量和價值:霍尼韋爾一架使用67年的測試飛機退役

絕大多數67歲的人都已退休,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集團(Honeywell Aerospace)的員工也不例外。不過,最近有位同事正式結束了職業生涯,這讓很多霍尼韋爾的員工傷感不已。它不是哪一個人,而是一架飛行了67年的測試用飛機。

雖然很少有人知道它,但它所做的工作與每個在空中旅行的乘客息息相關,經它測試的數據或產品,大範圍應用到了民用飛機之上,以保障飛機的安全飛行。

重新發現質量和價值:霍尼韋爾一架使用67年的測試飛機退役

這架康維爾580(Convair 580)測試平臺在2019年進行了最後一次職業飛行,於今年4月份正式退役。之後它將飛往加拿大,永久陳列在那裡的一個航空航天博物館。這架飛機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是,幫助霍尼韋爾開發了一些在航空領域最重要的安全飛行產品。

重新發現質量和價值:霍尼韋爾一架使用67年的測試飛機退役

這架飛機在1952年1月15日出廠並獲得認證,型號為康維爾CV-240,是一架40座級的民用飛機。它的最早用戶是美聯航,1966年轉手賣給了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邊疆航空公司,之後進行了升級,發動機改成了艾利森(現在的羅羅-艾利森)的渦槳發動機,型號升級為Convair 580。

1992年1月,機載設備巨頭聯信公司(AlliedSignal)購買了這架飛機並用做飛行測試平臺。1999年,聯信公司和霍尼韋爾公司合併,該機更換了新的註冊號N580HW並使用到退休。

重新發現質量和價值:霍尼韋爾一架使用67年的測試飛機退役

在霍尼韋爾的機隊中,這架Convair 580是氣象雷達領域的主力。機艙內的大部分座椅都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數據中心和服務器,以記錄試飛期間收集到的信息。之後,霍尼韋爾利用這些數據開發了今天大多數飛機上使用的增強近距警告系統(EPWS)、交通警報和防撞系統(TCAS)以及IntuVue RDR-4000天氣雷達系統。

重新發現質量和價值:霍尼韋爾一架使用67年的測試飛機退役

為了測試天氣雷達系統的準確性,該機經常在極端天氣和高度危險的區域飛行。例如在夏季的幾個月裡,飛行員經常駕駛它飛入佛羅里達海岸的雷暴區域,來測試IntuVue RDR-4000天氣雷達系統,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機載三維天氣雷達,並且是全自動的。

除了在雷暴中飛行外,飛行員還駕駛它飛入山區,用來測試增強型近地警告系統(EGPWS)。一旦飛機靠近山區,警報信號就會被激活。飛行員和測試人員需要反覆確認和修正,要飛到什麼程度才會聽到“拉起”和“地形”等警告信號。

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首席試飛員蘭迪·摩爾說:“你必須對飛在山區、雷暴和火山周圍有信心,因為飛得離地面太近,會經歷很多湍流。謝天謝地,Convair 580和它的發動機非常可靠。”

重新發現質量和價值:霍尼韋爾一架使用67年的測試飛機退役

霍尼韋爾公司稱,在這架Convair 580上進行的創新測試有助於將乘客死亡人數降至歷史最低水平。該機有67年的飛行經驗;6.7萬總飛行小時和令人震驚的10.3萬次著陸,現在它該退休了。

重新發現質量和價值:霍尼韋爾一架使用67年的測試飛機退役

霍尼韋爾的另一架波音757測試平臺,你所用的機上WIFI服務很可能就是它測試的。

重新發現質量和價值:霍尼韋爾一架使用67年的測試飛機退役

一架波音720測試平臺。

重新發現質量和價值:霍尼韋爾一架使用67年的測試飛機退役

這架波音720屬於之前的老東家聯信公司(AlliedSignal)。

這事引出兩個話題不得不說:

一是質量。對廠商來說,質量就是生命;對用戶來說,質量就是價值。不能給用戶提供價值的產品或企業,肯定活不長。總有人說出另一套混賬話:“質量太好的話,使用時間太久,不好掙錢”。首先前提假設就是錯的:假設用戶只能買你一家的東西。可能嗎?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用戶無法選擇只能買你的?再就是因果邏輯搞反了,其實是:用戶用你的東西越久,你才越有可能掙錢。

二是那些“消失的公司”。本文除了“霍尼韋爾”之外,好像其他公司都消失了。其實消失的不過是品牌,其他一切都在:

Convair 580的生產商“康維爾”。以前叫“綜合-伏爾遞”,二戰期間是美國第二大飛機制造商,1952年被通用動力收購,也是美國航空航天界的重量級企業。之後通用動力專注於海事業務,陸續把機身業務賣給了麥道;太空業務賣給了馬丁·瑪麗埃塔;導彈業務賣給了休斯;戰鬥機業務賣給了洛克希德等等。其實它的技術能力都在和後來的企業融合、疊加,形成更強的競爭力。

艾利森發動機。雖然是老牌的美國企業,但現在屬於羅羅。CV/MV-22“魚鷹”、“全球鷹”、E-2D“先進鷹眼”的發動機還是艾利森的。

聯信公司(AlliedSignal)。霍尼韋爾之所以成為機載翹楚,很大原因是與前者進行了合併。儘管霍尼韋爾旗下有生產陀螺儀、瞄準具、機載雷達和火控系統的斯帕雷公司,但聯信旗下也有一串專門從事機載設備且赫赫有名的公司:本迪克斯、金氏無線電、航空研究製造、蓋瑞特、萊科明發動機等。與聯信合併後,霍尼韋爾才有今天的江湖地位。

企業只有不斷地自行兼併、收購、競爭,不斷吐故納新,才有可能做強。另外,“做大做強”這個詞是錯的。“做大”和“做強”是兩碼事,不可混為一談。評價企業的唯一標準應該是“強”,即是否有“強競爭力”,而非是否“大”。

而且“做大做強”的邏輯和次序也有問題:只有“強”才有可能“大”,沒有強競爭力的企業,怎麼可能做大呢?哪些企業是生來“大”的?“大”只是表象,“強”才是本質。

那些誤以為“大”就會“強”的想法是錯的,最終很可能大而不強、只大不強。提醒廣大企業家們:你們可能又把路走錯了。

感謝閱讀,歡迎繼續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