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端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hh玩


李端妙句赚美女

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

金距斗鸡过上苑,玉鞭骑马出长楸。

熏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

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

——李端《赠郭驸马(郭令公子暧尚升平公主令于席上成此诗)》(其一)

这首诗的作者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李端风度翩翩,才情过人,但生性淡泊,不耐世俗。他于大历五年(770)就考中了进士,但一直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从九品的校书郎熬了一生,最后才是个杭州司马。我们知道,像白居易他们因事被贬,最低迷时才是江州司马这样的官,而这六品的小官却是李端一生仕途的顶峰。正如李端自己写的诗中所叹的那样:“芭蕉高自折,荷叶大先沉。”(《病后游青龙寺》)才气太高,有时却不宜当官。

李端一生好诗名句不少,打开李端的诗集,迎面而来的是满怀的清气、纵横的才情。像什么“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送友入关》)“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题崔端公园林》)等都是极佳的好句。

李端还对女儿家情怀摹写得极为细致,像他有诗写小女孩拜新月:“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拜新月》)短短四句,娇嫩少女盈盈含羞之态全出。而另一首“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闺情》),则又对独居少妇闺中的寂寞之情描画得惟妙惟肖。

诗中的郭驸马名郭暧,是郭子仪的第六个儿子。郭子仪乃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唐室能“起死回生”,郭子仪功不可没。网上曾用这样的话评价郭之功勋:“安史之乱,郭破虏,李莫愁。”嵌入了金庸小说中的人名,这“郭破虏”之“郭”指的就是郭子仪,“李莫愁”自然是说李唐不用发愁,有郭子仪平乱。

唐代宗自然对郭家十分恩宠,特地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暧。

说起郭暧和升平公主,又有一段故事。戏剧《打金枝》中所说的故事,正是发生在他们两口子身上。在戏剧中说是郭暧打了公主一巴掌,其实查《资治通鉴》上的原文,根本没有打公主一说,只是吵架而已。

矛盾起因是这样的,当时规矩就是公主与臣子结婚,那叫下嫁。唐制规定,公主下嫁,不拜公婆。所以,升平公主自打结婚那天,就没给郭子仪老夫妇俩磕头行礼过。

这天郭子仪过寿,郭暧想让公主去拜寿,公主不肯。郭暧在气头上说了句,别以为你老爸是皇上就这样牛,要是没有我们郭家,你们李家指不定还坐不坐得住皇位呢!公主一听火了,带上贴身丫鬟马上回宫哭诉告状。这边郭子仪也慌了神,听说郭小六不知天高地厚说了这种话,连忙将他捆了带进宫中请罪。郭暧这话要是传到个阴损的皇帝如朱元璋之类的耳中,那可是要有塌天大祸的。好在唐代宗比较宽容,并不追究此事,反而亲热地和郭子仪聊了回家常,说这是他们小夫妻的私事,咱做长辈的不用管——“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即便如此,回家之后,郭子仪依然大棍子伺候了郭暧一顿。

郭暧挨了这顿揍,估计以后再也不敢惹公主老婆生气了。不过,虽然郭暧进了“怕老婆一族”,但高官厚禄还是少不了他的。本篇这首诗就是在郭暧加官后,大摆宴席中李端写的。说来这首诗,虽然是李端的应景之作,但是并无真情实感在其中。但通过描写在宫中“金距斗鸡”、宫前“玉鞭骑马”的情形,把郭暧备受荣宠、春风得意的神态描绘得相当生动,“杨柳陌”“凤凰楼”(暗用吹箫引凤的典故)之类的词,更是显得余韵无穷,依然体现了李端过人的才气。因此公主和郭暧听了十分欢喜,举座也就都赞叹不已。但这时同是“大历十才子”的钱起心中酸溜溜的不舒服,他站起来说:“这必是李端早就准备好的诗,这样,让他以我的姓——“钱”字为韵脚,再作一首看看。”结果李端不假思索,须臾之间,就又吟出一首七律:

赠郭驸马(郭令公子暧尚升平公主令于席上成此诗)(其二)

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钩未上弦。新开金埒看调马,旧赐铜山许铸钱。

杨柳入楼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钿。今朝都尉如相顾,原脱长裾学少年。

此诗以“钱”做韵脚,虽然用了邓通(汉文帝的同性恋男宠,后来失宠后被饿死)这个典故,有点不吉利,而最后那句“原脱长裾学少年”,意思是愿意像郭暧的奴仆一样鞍前马后地效劳,也有点不顾身份、屈身奉迎的意思。但是总体来说,诗的意境还是不错的。短短时间内顺口就能吟出这样一首七律来,钱起等都自叹弗如。公主和郭暧大喜,重重地赏了他不少金帛。

不过赏赐金帛,只是小意思。李端在郭驸马府中赚到的可不单是钱,据说还赚到过一个姑娘。《琅嬛记》中说,又有一次郭暧开宴会时,有一个家姬镜儿出来待客,姿色绝代,且弹得一手好筝。李端当时也在座。这个镜儿看李端风流潇洒,立刻喜欢上了他,李端也对她有意思,两人眉来眼去的。郭暧瞧在眼里,却没有生气,反而说:“李生能以弹筝为题,赋诗娱客,吾当不惜此女。”李端当时就吟道:“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听筝》)

郭暧听了,大加赞赏,当场将镜儿赠予李端,并把桌子上所有的金银酒器都让他俩拿去作为镜儿的嫁资。李端用来赚老婆的这首诗,《唐诗鉴赏词典》选有,此处不详解。从艺术性上来说,确实比《赠郭驸马》那两首诗更出色,毕竟这是李端的真情实感,可见,“诗有别材,非关文也”,关乎什么?“情”也。


枕月拾星


李端:

唐代诗人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安史之乱的时期也是贡献了很多的作品,虽然没有杜甫那般文采,但也是写实为主,主要体现在百姓的痛苦,更体现自己爱国的情怀。

关于他的故事:

汾阳王郭暖,特别喜欢吟诗作文的好友一起来往,更总是邀请文人一起来家里做客,有一次郭暖升官,摆好了宴席邀请了各方的名人雅客,李端也是其中的一位,这些人酒都喝的差不多了,升平公主知道李端能写诗,李端张口就来,有些人不服气,就跟李端说:“你那些不行,拿些以前的来糊弄事,用我们的姓来对诗才能苏那你能行。”李端自然不会怕他们,接二连三都给对了下来。

李端喜欢郭暖家中的一个婢女,他的眼睛也不老实总是出卖了他,人家弹着古筝,他就往婢女的那边去瞄,看来是非常的喜欢。郭暖也看见了,就跟李端说,你能以“弹筝”作一首诗,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婢女送给你。

李端就做了一首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以上纯是个人见解,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忞白


李端,字正己,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唐朝诗人。大历年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最后官至杭州司马。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擅长写律诗,有《李端诗集》传世。

李端小时候在庐山读书,他的老师是皎然和尚,由于受到老师的影响,他从小就对隐居感兴趣。

成年后考中了进士,先是被朝廷授予秘书郎,他借口体弱多病辞官到终南山隐居,后来朝廷复授他杭州司马,他不愿意和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欺负百姓,辞官到虎丘隐居,不久又迁往衡山隐居。他这一顿操作把朋友们都弄懵了,纷纷写信询问,你辞官也就算了,怎么隐居还不固定地方,你这是隐居吗?是在旅游吧?李端觉得朋友们不理解他,他还挺委屈说:“我从小就喜欢求仙得道,炼丹讲经,可一直没实现。后来认识了我老师皎然上人和好朋友畅当,他们讲起佛教的好处,我感觉很不错,可是他们走了以后,我找不到修行的法门啊!所以只能四处寻找,希望得到高人指点。”结果高人没找到,他却找到了郭暧。

郭暧是郭子仪的儿子,老婆是升平公主。李端来到郭暧府中,正赶上郭暧升官大摆筵席,很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来了,这其中就包括大才子钱起。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郭暧宣布下面举行写诗比赛,大家心知肚明,在这样的场合下写诗,无非就是让大家夸郭暧。正当大家都在搜肠刮肚的想怎么夸郭暧的时候,李端大笔一挥已经写完了:

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

金距斗鸡过上苑,玉鞭骑马出长揪。

熏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

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

“二十功成”是说郭暧当官靠自己的本事,不靠郭子仪的后台,还有“荀令(荀彧)”、“何郎(何晏)”是说郭暧才高貌美。郭暧看完当时就乐了,大家也都说好。但是有一个人不服气,他就是拿惯了第一的钱起。钱起转转眼睛说:“这首诗不算,肯定是他昨天晚上写好了。有本事他再写一首,以我的姓为韵脚。”李端看钱起为难自己,心里很生气:“咱俩是朋友,你不帮忙还出来捣乱,你小子不地道啊!”心里骂着,手里也没闲着,笔走龙蛇又写下一首:

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钩未上弦。

新开金埒看调马,旧赐铜山许铸钱。

杨柳入楼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钿。

今朝都尉如相顾,愿脱长裾逐少年。

这是夸奖郭暧家老有钱了,都拿铜钱来砌墙。

这下钱起也服气了,郭暧奖赏给李端很多银子布匹。李端却正低头用眼睛的余光向旁边乐伎那里瞄呢。郭暧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明白了怎么回事。郭暧说:“李端,我再考你一下。你要是能写一首《弹筝》的诗,我就把镜儿送给你做老婆。”镜儿是那个弹筝的乐伎,李端偷瞄的对象。李端听说高兴得差点跳起来,顺口吟出: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据说三国时期的周瑜精通音律,乐人演奏出错,他就会转过头来瞪眼睛吓唬人家。李端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早就知道镜儿也喜欢我,她故意弹错琴弦,是为了让我回过头来看她。郭暧哈哈大笑:“还真够你臭美的,好了,把镜儿送给你吧。另外,今天喝酒用的金银器具也都给镜儿当嫁妆。”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李端隐居隐到了驸马家里,一首诗不但赢得了钱财,还赢得了美人归,隐居隐到他这份少,也真是对得起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