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的往事之家族的定力

1947年8月8月,陳(賡)謝(富治)兵團南渡黃河,橫掃豫西之前,我二老爺已經當兵從外面回家。我們村有2個人被抓去當兵,一個我二老爺,另一個是村東頭的一個人。起初他們都在南京,後來另一個人被分在了中山陵做守衛,我二老爺去了野戰部隊,他在外呆了3年,回來的時候還帶著槍,後來他幹了村裡的保長。然而到1948年年初的時候,中原戰場上的國民黨大部兵力被牽制,在潼關至鄭州的400公里地段上只剩下洛陽有國民黨正規軍據守,洛陽也成了一座孤城。

地主家的往事之家族的定力

解放洛陽的戰役


作為國民黨基層統治的一個保長,我二老爺當時並沒有看清形勢的發展,直到那時候,他還在替國民黨做事,這也為之後他自己的命運和家庭的命運埋下了伏筆。解放前7年的時候,我老爺已經不在,後來聽我爸說,我老爺去世的時候,年僅35歲,我爺爺彼時才15歲,他們都說我老爺是累死的,一大家子要吃飯,他趕膠車,打土胚房,做苦力活,一家人勉強度日。我二老爺膝下無子,有2個女兒,我二爺當時就過繼到了他名下,家譜裡這樣寫的。當解放軍以勢如破竹之勢解放全中國之後,我二老爺離開家去了鄭州,從此和家裡失去了聯繫,聽旁人說他在那裡又結婚生子,直到54年以後作為歷史反動分子被抓了起來。

舊時中國的農村萬物凋敝,家家戶戶的日子誰也不比誰好到哪裡,一輩子在土地裡扒食的人,只求風調雨順,吃飽飯已然是阿彌陀佛。解放後劃分成分的時候,起初是上中農,因為我二老爺緣故,又被劃到了地主的行列,但從土地多少的角度來說,實在劃不上。我們在影視劇中看過很多地主老財欺壓良善的形象,但是我們也能從類似《白鹿原》這樣的作品中感受到中國農村大眾普遍的生活畫面。

地主家的往事之家族的定力

土地還是那片土地


54年我家劃成地主,55年我父親出生,後來聽別人說,因為成分不好,上學也不讓去。有一年冬天我爸替我爺爺給山裡林場拉東西,風雪天拉著架子車,到山裡了站在外面不敢進屋,那時候我爸年齡也不大,有人喊他進屋烤火,他也不進,只是說“俺是地主,不敢烤火”。

地主家的往事之家族的定力

街上的槐樹


再後來甘肅拍來了電報,我二老爺死在了甘肅的勞改農場。我爺爺那時候三十多歲,家裡就他可以頂事,就去甘肅準備把人弄回來,後來輾轉到了甘肅,倒了很多趟車,也廢了不少腳力,到勞改農場時候,人已經死了快1個月,早就埋了,山坡上一片墳包,具體是哪個也不知道,沒辦法我爺爺只好回來了。

地主家的往事之家族的定力

遠處的大山


到78年,我爺爺是我們那裡最早摘掉地主帽子的一批人,那時候他已經52歲。成分對我們家最大的影響不是我老爺和我爺爺辛辛苦苦開的荒地被分,而是我爸爸他們無法受到社會公平的對待,以及他們的整個成長和人生受到的挫敗。

對於一個家族的命運來說,有無數的起承轉合,在通過我奶奶,村裡的老人,我爸爸,我大姑他們的口述中,可以看到,一個家庭每一輩的人做出的行為都會深刻影響到家族的命運。我祖爺那一輩家境殷實之時,喜歡讀《三國》而大意用了空城計,致使家資被盜,家道慢慢中落,再到我老爺不得以幹苦力被累死,我爺爺在年輕的時候重新像我老爺一樣負重前行,又因為二老爺的緣故,整個家庭被劃成地主,在漫長的幾十年間,對下一代造成負面影響。到了我們這一代,我們通過上學,學習更多的知識,去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從我們一家四代人的經歷中,能看到歷史潮流在一個家族中的投影。以前所謂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大概也是在談論家風這個問題,家風就意味著家庭成員的行為受到一定的訓練,或者變通,或者老成,或者堅韌,或者敏勇。歷史文化的一以貫之,以及歷史潮流的變遷,需要一個家族或者一個群體,有相當的定力,才能在世事鉅變中平穩前行。

地主家的往事之家族的定力

生活的道路


最近寫的地主家的往事,不是對歷史進行申訴或者辯解,而是從過往經歷中找到我們現在缺失的東西,否則,歷史的投影還會重疊在我們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