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動》: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前提是原生家庭的契合?

文|木槿情感說

《怦然心動》: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前提是原生家庭的契合?

有些人淪為平庸淺薄,金玉其外,而敗絮其中。可不經意間,有一天你會遇到一個彩虹般絢麗的人,從此以後,其他人就不過是匆匆浮雲。

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

這是美國電影《怦然心動》裡的一段經典臺詞。

《怦然心動》是美國作家文德琳·範·德拉安南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講述的是青春期男孩女孩間的有趣故事。後被翻拍成著名同名電影,羅伯·萊納執導,演員卡蘭·麥克奧利菲、瑪德琳·卡羅爾等主演。

《怦然心動》: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前提是原生家庭的契合?

朱莉是個善良、樂觀、浪漫、的小女孩,她第一次見到布萊斯,就被他那一雙幽藍如海洋般眸子所吸引。

她喜歡上了這個男孩,可男孩俊秀的外表下,內心所想,卻不是如朱莉一廂情願所想的那樣。

她固執的傾盡所有對布萊斯好,也固執的保護著那棵對她具有特殊意義的梧桐樹。

《怦然心動》: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前提是原生家庭的契合?

01.

美好的感情,需要兩個人各自良好原生家庭的契合。

朱莉的家,條件一般,但是家人互敬互愛,關係融洽。每次吃飯的時候,一家人其樂融融,聊著各自的趣事。

朱莉的善良、浪漫、對待感情的真誠和執著。與她幸福的原生家庭,有很大關係。

電影中有一段,給我印象特別深刻。因為庭院的事情,父母吵了一架。但是,後來父母都如和朱莉道歉,並表明態度,這不是你的錯,我們會解決。

現實生活中,有幾個父母會去和一個小孩子道歉,這種品質像金子一樣,閃閃發光。

《怦然心動》: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前提是原生家庭的契合?

也正是這樣的家庭氛圍,才造就了朱莉這樣的女孩。

朱莉睡覺前,她的父母還分別去她房間,給她詳細解釋了爸爸媽媽吵架的原因。媽媽還特別告訴朱莉,她是那麼愛朱莉的父親,因為他那麼善良和堅強。

這樣的表達,不僅讓還是小女孩的朱莉,感受到了父母對她的重視,也表達了什麼是愛?不是一次爭吵,就代表不愛對方。

這樣的教育,讓朱莉擁有了強大的愛的能力,因為她見到了父母相愛的樣子。

反觀我們現實生活,很多家庭的孩子,看不見父母相愛的樣子。更多看見的是爭吵。

處於這樣環境的孩子,長大後,對婚姻也失去了信心。看不見幸福的存在,也沒有了愛別人的能力!

電影中,朱莉的爸爸也是一個細心的爸爸,他發現了朱莉整天把布萊斯掛在嘴邊。

《怦然心動》: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前提是原生家庭的契合?

女兒成長的變化,他沒有過多幹預。只是提醒朱莉,觀察一個人要整體去看,不要只看外表。外表並不是特別重要,一個人整體的表現,才是重要的。

與朱莉的家庭截然不同的是布萊斯的家庭。雖然家庭條件優越,可一家人沒有誠摯的溝通,互相拆臺。毫無和諧有愛的家庭氣氛可言。

這樣家庭長大的布萊斯,根本不懂愛,也不理解朱莉的愛。

布萊斯的父親年輕時也有音樂夢想,但由於一些原因,他沒有堅持下去。

他是一個失敗者,但他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

他尖酸刻薄的背後,借片中的一句話講就是:他只是不滿意自己。

《怦然心動》: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前提是原生家庭的契合?

人們常說,看一個孩子的性格大致能推斷出原生家庭是什麼樣子的。除了貧富差距,更多的是一種家庭氛圍。

在批評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責難;在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爭鬥;在嘲笑中成長的孩子,變得羞怯;在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容易自責;在讚賞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感激;在贊同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自愛……

一個被愛包圍長大的孩子,知道怎樣去愛,一個沒有被愛過的孩子,不知道該怎麼樣去付出愛。

所以,最初布萊斯並不理解朱莉的愛,這也可以理解。畢竟他還是個孩子,在這樣的原生家庭長大,爸爸媽媽沒有教會他愛別人的能力,因為他父母本身也沒有愛的能力。

02.

與原生家庭和解

當朱莉不再理布萊斯的時候,布萊斯也開始了反思。他開始成長了。

幸運的是,布萊斯有一個好的外公。他能理解朱莉的愛,也告訴布萊斯,朱莉是多麼獨特的女孩,值得他用心呵護和愛。

外公還告訴布萊斯,有一天你會遇到一個彩虹般絢麗的人,當你遇到這個人後,那你會覺得其他人不過都是浮雲。

《怦然心動》: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前提是原生家庭的契合?

影片最後是一個圓滿的結局,布萊斯懂得了朱莉的愛。他變得勇敢,也真正懂得了愛情,他及時挽回了朱莉,這道他生命中的彩虹。

布萊斯幸運之處,在於他有一個睿智的外公。原生家庭沒有教會他的東西,外公教會了他。

可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自己身處的原生家庭不那麼好,也沒有睿智的人幫助我們,我們就要自己學會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

只有這樣,你才能在以後的情感生活中,得到幸福。

03.

走出原生家庭影響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曾經提到過,“人,並非是一個純粹由生物因素決定的、由原始衝動慾望堆砌的一成不變的個體,也並非絕對由文化環境所操縱的木偶。”我們人格的形成,是由先天與後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每個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的家庭環境不同,各自身上有自己獨特的原生家庭的烙印。

只有互相瞭解彼此的家庭文化、互動模式、家庭規則、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才能和諧共存。否則,很可能造成兩敗俱傷。

我們的父母,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他們教會我們行走,說話。無形中又影響了我們的最初價值觀,我們對於這個世界最初的好惡及態度,都是從父母那學來的。

《怦然心動》: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前提是原生家庭的契合?

所以,父母對我們的塑造在我們懂事之前就存在了。我們長大後,其實是在重複童年的生活模式。童年心理的創傷,也會隱藏在我們潛意識裡。

當我們去尋找另一半時,潛意識中曾經的創傷就會起作用,它引導我們去找具有能彌補我們童年創傷人格特質的伴侶。

因此,當我們覺知到了這種潛意識的存在,也懂得了這樣的家庭模式會一代一代相傳。

我們就要去想辦法主宰我們的潛意識,而不是被它主宰。從而走出原生家庭不斷重複的噩夢。

《怦然心動》: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前提是原生家庭的契合?

一、每個人原生家庭的不同,就導致了不是所有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都是負面消極的。有的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是正面積極的。雖然是積極的影響,但是由於家庭的差異還是會導致一些矛盾的產生。

所以,夫妻面臨這種情況,雙方都要有耐心,有積極去解決問題的心態和慾望。把各自家庭得規則和習慣羅列出來。相互融合和調整,最終形成適合雙方的,新生家庭的規則和習慣。

二、當我們因某件小事出於消極情緒中,亦或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淹沒在這種情緒中。

我們就要留意和用心,是什麼心理創傷或情結,影響我們的潛意識,從而產生這種行為。

《怦然心動》: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前提是原生家庭的契合?

三、當我們找到了這個癥結,就要明白,我們當下的情緒反應,其實是過去的情緒影響。

這樣,建立親密關係的兩個人,一旦產生分歧或矛盾。不是縮起來,躲在自己的世界逃避。而是勇敢的和愛的人一起,去找到情結所在。

給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間設置緩衝帶,當矛盾對立的時候,不至於太過激烈,不至於情緒失控,做出消極的行為。

作為新生家庭的成員,我們不能把對方當作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替代,而應真正把對方當作一個人看待。

不能簡單地複製原生家庭的婚姻模式,而要察覺彼此的情感,進行良性的情感互動,恰當滿足彼此的內心需求,營造新的婚姻模式。

將心打開後,別人的愛才能流進來,自己對別人的愛才能流出去,深厚一些的感情才能建立。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世人萬千種,浮雲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我是【木槿情感說】,專注於情感問題解答。歡迎【關注】我,歡迎【點贊】❤【轉發】。

《怦然心動》: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前提是原生家庭的契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