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共情能力,你將不知道在無形中會得罪了多少人

前段時間績效考核時,我們團隊績效淘汰了一個人。

有意思的是,這個員工在辦理離職手續之前,群發了一封郵件。郵件內容闡述了他對於被淘汰的嚴重不滿,不滿因為主要有二:其一是他業績能力尚算前列,工作完成的也無可挑剔,淘汰他有失公平;其二是對於績效中關於他人際關係較差給予了堅決否認,原因是自己從未與其他同事有過沖突。

業績較好,跟同事未起過沖突,然而他被績效淘汰了,如果沒跟他合作過,應該會覺得很奇怪。

然而,我們團隊並沒有人同情他,反而一邊倒的希望他離開。

剛加入團隊沒多久,就給很多人起了綽號。起綽號這件事本身不算大問題,但是他起綽號的依據多是對方的生理缺陷。

我們團隊有個殘疾人,腿部有問題,拄著拐上班,他送人綽號八仙之首鐵柺李;有個人很胖,體重達到200斤以上,他取名二師兄,有個人因為脫髮理了光頭,他取名光頭強。

團隊一致認為,他性格太直,總是無意間傷害很多人,然而,在我看來,其實他不是因為性格直,而是缺乏共情能力,不能感受其他人的情緒。

如果沒有共情能力,你將不知道在無形中會得罪了多少人

01 為什麼說他缺乏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個心理學的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是指心理諮詢師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很多人可能聽過換位思考的重要性,但是沒有聽過共情能力,其實換位思考就是共情能力的子集。

羅傑斯給共情能力劃分了3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傾聽,是能夠傾聽和察言觀色,明白對方的情緒和想法。

第二個層次是感受,是指能夠明白對方為什麼產生某種情緒和想法。

第三個層次是表達,是指能夠把對方的情緒和想法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給對方。

現在我們談共情能力泛指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體驗對方的情感和思維,具體的話就是指著3個層次。

這三個層次是不是一種並行的關係,是一種遞進的關係,如果我們不能安靜下來去傾聽,那也不可能去感受,既然無法感受,我們在表達的時候基本上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對方是否可以接受我們也就很難判斷了。

我之所以說那個同事缺乏共情能力,就是因為他連基本的傾聽都做不到,更別談更高層次的感受和表達了。

很顯然,他從未認真傾聽團隊的聲音,所以也不知道那個拄拐的同事從不提他腿的事,他依然自卑,依然不敢正面自己的身體條件;他也不知道,我們那個200斤的胖子同事相親多次,大都因為肥胖沒了下文;而脫髮也是非脫髮人士不能感受的痛,也不應該用來取綽號。

因為不會傾聽,所以他也無法感受到對方的情緒,所以他說話也是不顧及對方的感受,所以,地圖炮(網絡語,指整體抨擊)也是他常做的事,他會在工作群裡說,你們美術不要再犯這種低級錯誤,我在以前的團隊就從未出現過這種問題。

某個人的問題很容易被他上升到某個群體層面,傷害的一大片,久而久之,雖然大家不會和他爭吵,但是也沒有人與他親近。

從他最後發郵件我們知道他到現在都不明白為什麼業績尚可也未與其他人起衝突卻被淘汰了。

其實工作生活中,身邊不乏這樣的人,因為缺少共情能力,所以不能很好的體驗別人的情感,說話肆無忌憚,無形中傷害了很多人。就是因為大家表面上維持了一種平和的假想,當事人還依然自我感覺良好。

如果沒有共情能力,你將不知道在無形中會得罪了多少人

02.如果判斷自己是否缺少共情能力

缺乏共情能力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缺乏共情能力,還以為自己性格坦率,我們是在堅持自我。

那該如何判斷我們是否缺乏共情能力呢?

首先,要判斷一下自己是否是個習慣傾聽的人。我們可以回想下生活和工作中的交談,自己是否急於表達,以至於經常打斷別人講話。如果這樣的情況經常出現,那麼自己多半是個缺乏共情的人,如果不能好好傾聽,又談何理解呢?

其次,要判斷下自己是否經常會抓不住別人說話的重點,也經常無法感知對方的情緒。要判斷這一點,我們可以回想下自己和朋友以及同事的談話,是否經常需要出現對方重複自己才能聽懂的情況,另外,我們還要思考下,我們是不是很少注意到對方談話時的情緒。

最後,要判斷下自己是否經常將觀點強加給對方。要判斷這個其實也不難,就是回想自己在處理觀點不一致的情況時的表現,當一個不同的觀點出現時,自己是急於反駁還是先去認真理解這個觀點,然後做出客觀分析。如果總是急於去反駁,那麼,共情能力有待提高。

很遺憾,很多人在第一條就出現問題,那個被淘汰的同事就是如此,他總是急於表達,並不能認真的去傾聽,去感受,所以他也不理解別人背後的情緒,他看到是表面對方對他和善,卻看不到對方背後的不滿情緒。

我們可以試著從這3方面對自己進行分析,如果都沒問題,那麼你應該是個共情能力比較強的人,你的人際關係也應該比較和睦,如果某部分我們做得不夠好,我們再去改善。

意識到問題所在是修復問題的第一步,然而,很多人沒有自我覺察能力,所以連問題都意識都不到,就像那個同事,最後離開還要寫一封郵件來證明自己沒問題。

如果沒有共情能力,你將不知道在無形中會得罪了多少人

03.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我們都知道共情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體驗對方的情感,也知道好的共情能力對日常的人際交往幫助極大,那麼如果我們判斷自己的共情能力不高,我們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呢?

如果沒有共情能力,你將不知道在無形中會得罪了多少人

首先,我們要多聽聽自己的內心感覺

,假如自己並不是一個感情相對細膩的人,連自己的感受都不太觸及,那麼要想體會別人的感受是不可能的。有些情感你自己都沒有好好的品味,談何說能體會對方的這些情感呢。

其次應該學習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要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和自己的內心對話,日記,寫作都是可行的方式。只有當自己可以很自然的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時,才可能把別人的場景套到自己的身上,然後去感受這個場景,感受此時應有的心情。

再者,這個世界很吵鬧,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到來後,各種繁雜的信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喧囂,這個時候更需要我們能安靜下來傾聽他人的感覺。你不應該急於表達你的感受,而是安靜下來傾聽別人,這樣你才能練習體會他人的感覺;你才能注意到很多線索來反映別人的感受,才更能體會別人的情感。

最後,就是練習,有意識的練習。《習慣的力量》這本書上講到當我們不停的練習某項思維時,我們的大腦的相關區域就會發生變化,就會對這種思維越來越敏感。

共情能力需要刻意練習,直到成為習慣的思維方式。當它成為習慣,它也就內化為我們的能力,也就像我們呼吸一樣自然而毫不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