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韻繞樑 戲亭印象

撰文/洪梅 責編/墨雅

潮韻繞樑 戲亭印象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我乘月而來,借半日時光,與潮劇相約,只為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裡重拾一份古典情懷。這一處聯結著海內外潮人精神家園的開埠區原點——小公園,華燈璀璨,在保育活化後煥發著勃勃生機。鑼鼓喧天、絲竹盈耳的中山紀念亭熱鬧非凡,波瀾壯闊、雲集波詭的時代在這裡光彩重生;纏綿悱惻、忠烈剛勇的故事在這裡粉墨登場。

“戲亭印象”盛裝出場,疫後傳新聲,百人演奏的古箏樂《漁舟唱晚》為週六晚上的小公園之約準備了一份驚喜,引人入勝;一曲《金榜題名時》迴腸蕩氣;大快人心的《鬧開封》喚起了心中濃濃的鄉情……在文化生活匱乏的年代,能代表鄉村文化的只有戲和電影。看戲是一件心盛之事,足以讓一座小山村沸騰。家家戶戶殺雞宰鵝,將四面八方的親戚邀請過來,人們驅車趕牛,扶老攜幼前來看戲的盛況跟眼前人頭攢動、掌聲迭起的小公園何其相似。回憶是記住歲月最生動的形式,我依舊懷念依偎在外婆懷裡看戲的時光,那是童年記憶最美好的一部分。小時候,沒有小姐和丫鬟的戲我是不看的,評判每一齣戲是否精彩取決於小姐是不是漂亮;我對女扮男裝的戲很有意見,連我一個小孩子都看出來是女的,戲中人卻永遠辨別不出來,讓她中了狀元還招為駙馬,這讓我很著急;那種在後花園相會的戲,小姐和秀才又是施禮又是甩袖唱了半天不去拜堂,卻是老夫人出來嫌貧愛富,聽不懂戲文而犯困的我,懷揣星辰很耐心地等待著他們花好月圓的結局……我曾偷偷跑到後臺,看旦角們化妝、聽師傅們調絃,好戲即將開場,沒人顧得上理會一個小女孩的好奇心和奔湧而出的崇拜。我的舅媽年輕時是演蘇六孃的旦角,我的大舅是她的忠實粉絲,山高路遠拿著手電筒,不辭辛勞地奔走一村又一村,每一場戲都去捧場。舅舅在臺下看戲,舅媽在戲裡看他,有情人終成眷屬,也成為了村裡的佳話。

潮韻繞樑 戲亭印象

戲裡有一千種人生,水袖裡流轉著歲月芳華。初聞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戲中人。這個夏夜,我坐在尋夢的老觀眾和探戲的小青年當中,重溫了一回童年時光。農耕歲月裡給過我們無限精彩和感動的潮劇,再次拉開歷史的帷幔,用最古老的故事打動最年少的觀眾。唱唸做打、舉手投足間為我們鋪開無比詩意的真實:一抬手就是開門,一箭步便是上船,一揚鞭如駿馬飛馳,替觀眾跋山涉水,曲盡其妙,表達著生死榮枯。戲裡的人生跌宕起伏,成全著我們對世事的悲歡,幫我們找回慢生活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態度,讓平淡的日子有了亮色,有了念想。

潮韻繞樑 戲亭印象

所有的掌聲因一場場戲而洶湧,“戲亭印象”讓我們的生活多了陪伴和憧憬,這一方雅俗共賞的文藝展臺,將潮劇藝術和有溫度的文人展示給市民和遊客,為古典雅緻的小公園增添一份藝術的靈光。每個國家或者族群都有一種高雅精緻的表演藝術,意大利有歌劇、俄羅斯有芭蕾、中國有戲曲。我們的城市從未缺席過的潮劇,再次讓時尚週而復始,“戲亭印象”,這張用方言傳遞神韻的文化名片鐫刻著汕頭的城市精神和文化淵源,她兼具創意的藝術觀照和惠民情懷點亮了鮀城溫馨的人間煙火,伴城市同行,與時代共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