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e財經》:產業鏈供應鏈,“鏈條”不能斷不能堵--強國新聞--人民網

《人民e財經》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

主持人:大家好!這裡是由人民網強國論壇、人民日報麻辣財經工作室和全國黨媒平臺聯合推出的新媒體訪談節目《人民e財經》。本期的主題是“新發展格局”,今天我們訪談的嘉賓是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

我們的記者趙展慧對劉偉校長進行了面對面採訪。下面就是前方記者發來的訪談視頻,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產業鏈和供應鏈,在“六保”中發揮什麼作用?

劉偉:“六穩”“六保”,是今年我們經濟工作從宏觀到微觀的一個基調,也是我們工作的著眼點和落腳點。那麼大的背景,實際上是貫徹穩中求進這樣一個工作的總基調。

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問題,作為“六保”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不能孤立地把它看成一個產業鏈供應鏈的技術問題。實際上是在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格局下,宏觀調控出現一系列新的問題,包括週期性因素和非週期性因素。

在國際國內大的變化的過程當中,中國經濟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節點,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實現和開啟第二個百年目標。所以,我們遇到了新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發展戰略和新的發展格局。

那麼就現在來講,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問題,實際上是這種大的發展邏輯當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為什麼這麼講呢?首先是中國經濟達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水平,我們GDP的總量到去年將近100萬億元了,人均GDP的水平去年在1萬美元,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了。那麼,我們也確實處於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同時我們又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中,主要的這個變數,就是中國的崛起。

在這個背景下有了新的機會,當然就有新的挑戰,我們面臨一系列的新的問題。首先一個,是我們面臨著一個在擺脫貧困陷阱之後,經濟增長持續下滑的問題。我們從改革開放到2009年,我們平均經濟增長10%左右,2010年以後增長速度其實就開始下降了。2015年以後我們的速度就低於7%,去年是6.1%,所以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其中一個首當其衝的就是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甚至更低的速度開始下滑,現在態勢越來越明顯。

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你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像雪球小的時候滾得那麼快,所以我們說潛在增長率事實上已經開始降低了,那麼也就是可能達到的增長率,也就是長期平均經濟增長的速度實際上已經下降了。

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大家看到了我們這次疫情已經對我們衝擊很大,我們整個的第一季度負的3.8,整個上半年負的1.6, GDP的增速這是多少年來我們沒有出現過的局面,儘管我們比世界其他經濟體要好。

這是從我們國內來講。從國際上來講,大家也看到了伴隨著中國的崛起,以美國為首的整個西方,他要採取戰略性的阻礙,干擾甚至是打壓,我們現在看到的越來越明顯。

其實前些年的時候,剛開始美國政府發起這場所謂中美貿易摩擦的時候,很多人可能還把它看成是一個貿易問題。認為是美國為解決它的貿易赤字,或者再進一步看成是美國在這次危機過程當中採取的保護主義,保護本國資本利益,保護本國市場,保護本國的就業,採取的權宜之計。那麼,也許大選過後,或者也許從危機週期谷底出來後,它會改變。

但是你仔細想一想,我們知道美國前些年發動這場貿易摩擦的時候,它的失業率,是非農產業失業率不到3%,2.6%左右,幾乎是充分就業的狀態。因為美國的失業“紅線”,長期是放在6%,2.6%遠遠低於它的警戒線的水平。所以美國政府發起這場貿易戰,不是在失業率很高、經濟嚴重衰退下采取的保護主義,不是為保護本國的資本和市場,保護本國的就業所採取的被動的權宜之計。

所以,這樣就對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長,應當說帶來了進一步的困難挑戰和不確定性,同時發展也受到了嚴重的挑戰。所謂發展就是長期問題,我們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為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它主要是個產業結構升級,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

那麼產業結構升級,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創新,要靠全球化的紅利。但創新帶有不確定性,什麼時候能突破在哪突破?很不確定,不確定就有風險。我們在國際格局逆全球化的情況下,我們如何防止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十八大的時候,我們的GDP總量大概相當於美國的54%,十九大我們相當於它的63%了,我們現在大概相當於它的67%,今年下來我們都有可能逼近它的70%。

據說美國有一個戰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你只要超過它的60%,他恐怕就要從戰略上各個方面要採取一種打壓措施。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德國、日本曾經遇到過,中國是2010年 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

那麼,一路下來,我們現在看到這些現象不用我多說,它不是偶然的,它有它深刻的內在聯繫和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的利益的考量。所以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怎麼辦?

首先我們當時提出來的,就是要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因為它是引領性的東西。為什麼要樹立新的發展理念?目的是轉變發展方式,根本出路在於轉變。

發展方式,也就是說從靠要素投入量的擴大為主,來帶動經濟增長,轉向靠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帶動經濟增長,從而實現經濟從規模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樣的一個轉變。

2、怎麼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通過什麼途徑?

我們黨提出來通過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來推動。

轉變發展方式,根本是提高生產者的效率,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的生產率。

那麼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生產者的效率,推動我們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怎麼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的發展格局,塑造我們新的發展優勢。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剛才講的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問題,它不是一個偶然的孤立的產業和供應的技術問題,實際上是我們國家轉變發展方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重塑我們經濟發展優勢當中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環。

3、產業鏈供應鏈,如何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劉偉:產業鏈供應鏈的問題,說到底是個什麼?是一個國民經濟的循環暢通問題。

我們現在就要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就要有底線思維,就是我們不能“斷鏈”,也就是說我們這個鏈條不能斷不能堵,整個國民經濟的循環不能停頓,不能堵塞,要暢通起來。也就是說,我們的結構也好,總量也好,供給與需求之間也好,地區和地區之間也好,產業和產業之間也好,國民經濟各個環節之間也好,一定要有效的銜接起來。我們經濟的循環能承受得住這種國際國內各方面的衝擊,包括疫情,包括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中國的圍堵要經受得住,這是底線。

那麼在積極意義上,我們怎麼才能夠真正保得住產業鏈、供應鏈的有效的循環,就不是簡單的在現有基礎上有抗擊打能力,承受得住危機衝擊,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創新,要提升產業鏈的水平,提升供應鏈的水平。

提升水平的核心是什麼?提高競爭力。所以,要通過有效的市場競爭和市場運轉,來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要從宏觀層面,從產業結構層面,從對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的引領層面,對市場的堵點採取有效的措施,這樣雙方力量結合在一起,才能夠真正使我們的產業鏈供應鏈暢通起來。

4、“卡脖子”、受制於人,這個問題如何破解?

劉偉:我們現在經常講美國 “卡脖子”,他“卡”的就是你沒有競爭力的地方,你競爭不過他的地方。如果你沒有創新,沒有突破,就會長期受制於人,所以我們現在新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其實就是要立足國內的內需,然後靠創新驅動。

我們國內大循環為主,不是不要開放,我們是一帶一路新條件下,更加高水平的開放,這樣我們來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供求之間,產業之間、企業之間要通過市場機制,通過市場和政府這兩隻手,讓他有機的聯繫起來,能夠協調的運動起來。

所以,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問題,既是一個艱鉅的發展任務,同時它不僅是一個增長和發展的任務,它更是一個全面改革的任務,需要提高開放水平,需要進行市場化法制化的體制改革。

構成國內大循環,我們目前有基礎,也有歷史的需求。有基礎,我們現在是工業化加速,城鎮化加速,信息化加速,農業現代化加速的時期。

農業現代化的速度,我們知道從農業勞動力就業比重,從改革開放初期70%以上,現在降到了30%以下。發達國家是平均5%,美國是1.8%的樣子,所以我們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現在還有很大的空間。

那麼從城鎮化,改革開放初期我們17%多一點,現在我們按戶籍計算44%以上了,按照常住人口算,去年我們第一次超過60%。中國的經濟發展從現在來說,正是一個快速發展成長期,抗擊打能力強。

所以說中國經濟是大海,不是小池塘,暴風驟雨過去之後,小池塘可能給掀翻了,但是大海還在那裡。

5、構建國內大循環,我們有哪些條件和優勢?

劉偉:去年我們國家的固定資產投資一項,超過了55萬億;去年我們國家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一項,超過了41萬億。我們國內消費品市場超過了美國,是成為全球最大的國內消費品市場的國家。這些都表明,中國的市場很大,它的抗擊打能力強。

中國市場不僅大,而且市場的結構特徵也很豐富。比如,中國地區差異大,城鄉差異大,這本身是落後的表現,發展不協調不均衡。但是如果積極的看,調動起各種因素,進了發展的快車道以後,差異大則表明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梯度效應強。

大國經濟一般來說有兩個80%是立足本國,一個就是投入80%,它的勞動力,它的資金,它的原材料、能源動力80%要靠國內來動員,另外一個80%就是它的產出,它的產出80%要靠國內市場銷售,這就是所謂大國經濟。

所以我們說構成國內大循環,我們有地利。特別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把社會主義的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配置資源的競爭性的效率比較好的結合在一起,所以能夠比較好的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因此我們反週期的能力比較強。

包括這次疫情,同一道題大家都在回答,那就看大家怎麼去回答怎麼去處理,而這個回答和處理不僅是政策問題,它背後一定會要反映出不同國家它的制度特點和制度優勢的。 我不用去多說,大家可以看回答的結果是怎麼樣子的。

所以以暢通國內大循環為主,很大的一個優勢,就是我們的體制優勢和制度優勢。我們反危機能力強,我們在危機衝擊下不至於斷裂,可以使經濟在國內市場循環起來。這種優勢既有我們發展階段的優勢,也有我們發展的空間優勢,同時也有我們的制度體制的優勢。

國內大循環為主,不等於不要開放,我們是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但是雙循環的格局恐怕都要變化了。無論是從總規模還是結構上方式上,恐怕和過去都不同。我們是以一帶一路作為抓手,更深入的來帶動世界經濟,引領世界經濟。

我們現在經濟總量在整個世界經濟當中應該佔16%以上,到今年估計能達到17%以上。增量我們每年經濟增長對世界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我們能達到30%以上,所以這就是我們這麼多年經濟發展打下的基礎,這也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心所在。

下一步,怎麼能夠通過全面的改革開放,特別是推進法制化市場化改革進程,來構建競爭有序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就是我們的經濟循環讓市場機制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6、怎樣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水平?

劉偉:就是在更高市場競爭力的基礎上,使我們的產業鏈產業和產業之間,產業內部的各個環節之間,能夠循環暢通連接起來,尤其是通過市場形成供求之間的總量和結構的均衡。從這個角度來說,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高水平暢通和循環,是國內形成經濟大循環的市場基礎,沒有這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循環暢通,就沒有國內大循環。

至於說怎麼樣去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水平,我覺得最主要是兩個,一個技術創新,提高競爭力;另外一方面就是制度創新,提升市場機制的完善程度,完善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才可能真正形成統一的市場循環。

今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後,我們在嚴格防控的同時加快復工復產,對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做出了貢獻。但是,也有個別國家和一些人鼓吹經濟脫鉤,要轉移產業鏈,面對這樣的外部環境變化,最重要的是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所以,總書記為什麼現在講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應對的方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