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沿黃萬里行之鄭州篇:打通海陸空鐵“最後一公里”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

來源:回瀾聽濤

有人說:沒有集裝箱,就沒有全球化。這樣一個高度自動化、低成本和低複雜性的貨物運輸系統,正在一步步把世界抹“平”。

於生產企業,它關乎庫存、供應鏈;於運輸企業,它關乎成本、運輸量;於消費端,它關乎價格、速度和購買渠道……而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就是處於中轉環節的關鍵樞紐。到這裡採訪時,濤君遇見了一家國際物流企業,主營汽車配件、食品、輕紡製品運輸,承接貨源後由鐵路運至青島港,爾後下海出關發往非洲。

新時代沿黃萬里行之鄭州篇:打通海陸空鐵“最後一公里”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

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

“現在除非特別加急的件兒走汽運,不然我們都是走鐵運,從青島出。安全,成本也低。山東港口(集團)這邊,跟鄭州鐵路這邊,今年以來給了很多政策,價格下降30%多。這麼說吧,我們一個月運輸成本就能省出幾十萬。”

像這樣選擇青島出關、入關的鄭州乃至河南的企業,還有很多。在海鐵聯運的各大港口中,青島出海口的走貨量佔到全部貨量七成以上。而內陸充足的貨源供應、完善的基建匹配強大的集納疏散能力,也使得青島毫不猶豫地把向西推進、走入中原腹地的第一站,設在了鄭州。

一個擁有眾多國際航線,一個擁有全國鐵路路網“雙十字中心”,兩座城市在國家黃河戰略佈局下再次攜手,這場“港城聯動”註定要成為黃河合唱裡最亮眼的篇章。

01

海鐵聯運“遍地開花”

鄭州何以一枝獨秀

只是三五年的時間,“千萬人口”、“萬億GDP”、“國家中心城市”等標籤就悄悄地貼在了一個北方城市身上。鄭州,像一匹黑馬,突然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8 月 18 日,國內首份城市數字治理指數榜單出爐。杭州的一騎絕塵並不讓人意外,大家吃驚的是鄭州竟然力壓蘇州、東莞、西安等一眾城市排在第 7 ,數字治理指數僅次於廣州。

新時代沿黃萬里行之鄭州篇:打通海陸空鐵“最後一公里”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

數字化能力以外,鄭州崛起之迅速、發展之氣度恢弘,放在南強北弱的新變局中看,更是額外惹眼:

經濟上,它一路趕超濟南、哈爾濱、瀋陽、大連、西安,緊追青島,閃耀北方;

區位上,它盤據中原腹地,輻輳雲集,通達八方;

產業上,自富士康、上汽之後,鄭州還與阿里「聯姻」,產業結構日趨數字化、現代化。

加之自由貿易試驗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等重大項目,這座城市蘊藏著蓄勢待發的無窮潛力。

新時代沿黃萬里行之鄭州篇:打通海陸空鐵“最後一公里”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

為什麼是鄭州?

不容忽視的第一個大優勢:人口——一座城市長久發展的內生動能。

背靠1億河南人,鄭州是全國人口淨流入十大城市之一。根據河南省統計局在2018年中發佈的人口發展報告,鄭州當年城市常住人口突破千萬,按照規劃,到2025年將達到1250萬人。

有人就有未來,有人就有發展。25到47歲這個年齡段人口的數量佔比,往往決定著經濟的榮枯。幾乎每一個經濟體繁榮的頂峰,都是與這個年齡段的人口數量達到頂峰同步。鄭州仍處於並將在接下來的日子中繼續處於“人口紅利”期,這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海量的消費。

新時代沿黃萬里行之鄭州篇:打通海陸空鐵“最後一公里”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

圖片來源:鄭視新聞

第二個也是最重要的大優勢——區位交通。

鄭州的命運,可謂跟地理位置息息相關。河南的西面被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依次環抱,群山綿延,東面就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廣袤的平原給予河南“中原糧倉”的美譽,也以其天然的地形優勢賦予了鄭州“天賜”的禮物——鐵路。

曾有人戲言,鄭州是火車拉來的城市。如果說在古代,中原之地通商往來還高度依賴河道,那麼到了鐵路時代,這個連接中國東西南北的樞紐之地終將迎來自己的爆發期。交通便利,為鄭州贏得了更多的關注和投資,工商業、服務業快速成長,城市的成長速度遠快於往常。

新時代沿黃萬里行之鄭州篇:打通海陸空鐵“最後一公里”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

可以說鐵路徹底改變了鄭州,而鄭州也一直在歡迎和呼喚更多的鐵路來改變自己。藉助區位優勢,鄭州率先提出建設米字型高鐵樞紐,成功搭上高鐵時代的順風車,再次鞏固了中國“鄭中心”的地位。如今,鄭州東站平均每60秒就會有222名旅客從這裡進出站,每4分鐘就會有一趟高鐵從這裡駛出,儼然已成為中原大地人流、物流的快捷通道。

然而鄭州的野心不止於此。200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設立鄭州航空港區;2013年,國務院批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要把港區打造成國際航空物流中心、中國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中國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

鄭州,想要成為世界的路口。

02

你好鄭州,我是青島

同為“一帶一路”上的重要樞紐,相較於鄭州承東啟西、連南貫北、“買全球、賣全球”的世界超市定位,青島則是海、陸“絲路”的黃金交匯點,是這家“超市”通往世界的超級“櫃檯”。

在國際貿易中,90%以上的貨物運輸是通過海運實現的。而海港條件天賦異稟的青島,既是鐵路的終點,又是海上的起點,更是國家重大戰略佈局的發力點。

新時代沿黃萬里行之鄭州篇:打通海陸空鐵“最後一公里”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

去年9月,青島獲批成為首批23個國家物流樞紐之一,依託青島港建設生產服務型(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這一部署放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背景下看,更是意義深遠。

山東是黃河流域九省區唯一的沿海省份,青島是山東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橋頭堡和沿黃流域最為重要的“出海口”,在“一帶一路”陸海聯動和黃河流域的開放協作上,青島註定要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就“雙循環”的本質而言,就是要開掘中國超級消費市場的紅利。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港口即是龍頭,要沿著運輸通道去打造產業走廊,從而帶動內陸地區協同發展,實現整個空間佈局的重構、產業組織方式的重構和價值創造的重構。

這,正是青島的重大戰略意義所在。

新時代沿黃萬里行之鄭州篇:打通海陸空鐵“最後一公里”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

青島港是世界第七綜合性大港,在中國北方港口中航線最多、密度最大。眼下,青島以內陸港和海鐵聯運為抓手,終極目的是要把“出海口”搬到沿黃內陸城市的“家門口”,創造新的內陸佈局,新的港航業態。而隨著膠東國際機場進入新一輪的加速期,青島與鄭州的“聯動”也將邁向全方位的“海陸空鐵”新階段。

03

打造“海陸空鐵”大通道

助推雙循環

一座城市的機場建設不僅僅是一種交通需要,也是新的發展動力,更是城市之間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以不靠邊、不沿海的鄭州為例,對外開放更多的需要依仗“藍天”,這也是航空港區被視作鄭州未來的原因。作為唯一一個由國務院批准設立的航空經濟先行區,鄭州顯得志在必得。無論是客運還是貨運,常年霸榜中部地區。截至今年三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鄭州五各大機場的國際貨運量,集中了全國國際貨運量的90%。今年前四月,鄭州貨郵吞吐量增速在全國機場中排名第二。

新時代沿黃萬里行之鄭州篇:打通海陸空鐵“最後一公里”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

臨空經濟的後起之秀青島,同樣不甘人後。從客貨吞吐量來看,2019年,上海浦東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分別達到7615.3萬人次和363.4萬噸,排名全國第2位和第1位。深圳機場旅客吞吐量5293.2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28.3萬噸,排名全國第5位和第4位。青島流亭機場旅客吞吐量2555.6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5.6萬噸,居全國第16位和14位。

相較之下,差距明顯。為了加速趕超,青島機場重新錨定自身位置:以膠東國際機場轉場為契機,打造好國際機場這一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全面提升互聯互通水平和全球通達性,發揮好面向日韓、“一帶一路”的節點、支點優勢,提升機場國際樞紐功能。

這一清晰的定位放到沿黃戰略下重新審視,可以看到青島與鄭州“港城聯動”之上的更多可能。港口依託鐵路延長航線,鐵路藉助港口拓展市場,加之雙方空中連線、國際功能和樞紐地位的對接,這條海陸空鐵全方位的大通道,勢必為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的動力和能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