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雙循環”戰略實施的幾個重要抓手

推動“雙循環”戰略實施的幾個重要抓手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委十五次會議上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要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外雙循環發展”,加強和改善“供給端”,加強經濟轉型升級,提升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提高對國內外的高端供給能力,不失為一個較好的戰略抉擇。

推動“雙循環”戰略實施的幾個重要抓手

認識“雙循環”發展戰略

今年以來,全球疫情肆虐、世界經濟下行,國際市場嚴重萎縮,國內經濟正在逐步恢復。在此刻,我國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

那麼,如何理解認識“雙循環”發展格局呢?我們認為“雙循環”發展戰略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雙循環”是經濟強國發展的必然趨勢。

經濟學家新經濟地理理論揭示的“國內市場效應”原理表明,那些擁有相對較大的國內市場需求的國家將成為淨出口國。而國內大市場循環可以支撐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國內經濟循環與國際經濟循環可以在功能上實現互補,而國內市場需求較小的小國經濟則不具備這種優勢。世界主要工業化大國均具有一個共性特徵,即通過國內市場的培育和開發,進而以此為基礎實現向國際市場擴張,這是一種典型的“先內後外、內外並舉”的發展路徑。

因此,我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首要任務就是轉變以出口導向為特徵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以國內市場效應作為國內經濟循環主戰場和國際經濟循環相連接的“橋樑”。

比如,我們有巨大規模的國內市場需求,今年已經超過40萬億元人民幣,明年消費品市場就會超過美國,我們的房地產市場2019年銷售額是16萬億元,物流市場2019年是298萬億元。我們現在的市場總規模是400萬億元。我們有完善的製造業體系,39個大類、190餘個中類、525個小類,聯合國工業組織所規定的這些門類,我們一應俱全。而且我們在中低端的製造業、產業鏈條也有完整的產業體系。所以,我們能夠依靠自己的製造能力滿足中國這個大市場的需求,也就是說我們的供給能力和需求能力是匹配的,我們完全可以形成以國內市場為主體。

另外,由於中國經濟體量大,2019年GDP總量相當於美國的67%,中國的零售總額已超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零售消費市場。在全球產能過剩背景下,消費需求方有較強議價能力。此外,中國是全球12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深度融入現有全球價值分工體系,能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短期內世界貿易離不開中國,外部循環也離不開中國,世界經濟強國進行雙循環發展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②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涉及國內也涉及國際,既包括供給側也包括需求側,需要做好整體謀劃和統籌安排。雙循環戰略體現了辯證思維,“對內擴大內需,對外提升產業鏈的安全”,包含四個方面的含義。

  • 一是我國的經濟循環是國內國際雙循環。兩個循環不是相互隔離、彼此獨立的,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猶如兩個緊緊咬合的齒輪。

  • 二是雙循環是以國內循環為主。首先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多依靠構建完善的內需體系、形成國內循環來穩定我國經濟增長。

  • 三是產業鏈和供應鏈是構建雙循環的核心。脫離產業鏈供應鏈來談雙循環,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四是通過參與國際循環,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我國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競爭力;同時,如果有了國內循環,當國際循環出現風險時,我國經濟也能夠安全運行,從而提高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穩定性和安全性。

③我國已初步形成經濟內外均衡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2013-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美國零售和食品服務銷售總額之比上升了18個百分點,升至80.6%,國內市場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我們在引進來的同時也“走出去”,在“穩出口”的同時也“擴進口”,通過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以“內循環”支撐“外循環”,以“外循環”帶動“內循環”。

比如,根據海關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份,中國外貿進出口2.93萬億元,增長6.5%。分配來看,中國出口1.69萬億元,增長10.4%;進口1.24萬億元,增長1.6%;貿易順差4422.3億元,增長45.9%。在當下全球經濟困難的情況下有如此成績是難能可貴的。儘管有諸多不穩定和不確定性以及阻力,甚至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我國經濟發展仍有一些不易克服的困難,但我國基本盤並沒有改變。

總之,我們在充分理解“雙循環”發展戰略的同時,還要注意幾個要點,一是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二是要把握內外結構規模的均衡,實現內循環做大、做全、做強,外循環把控力度,做到收放自如;三是要內外互補互進,實現雙環流。以產業升級為先導,輔以方向準確投資,進而激活消費升級。

激發創新活力,推動“雙循環”戰略實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那麼,科技創新、核心技術和產業鏈供應鏈將是我們實施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的重點和抓手。這些抓手將會為增加社會有效供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提供不竭的動力。

①構建完整的國內需求消費體系。

消費是我國近些年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2019年零售市場規模超過40萬億元,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57.8%。今年,在國內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國內的旅遊、出行、餐飲、娛樂基本恢復了常態,中國的消費市場又成為最大亮點。其中,汽車的銷量繼續增長,民航的國內客運量也逐漸恢復到年初的90%左右。酒店的入住率已回升至65%,大體回到了今年初的水平。電影院是相對較晚才恢復開放的,但是8月份以來,其日均票房收入相比7月底實現翻倍。另外,海外消費迴流也促使內需消費增加,預計未來幾年接近萬億左右迴流到國內的高端汽車、奢侈品、化妝品、教育、旅遊娛樂等眾多領域。

  • 首先,中概股迴歸資本市場的步伐也在加快。有統計顯示,2019年11月以來,隨著阿里、京東、網易三家中概股龍頭企業以兩地上市的方式迴歸登陸港交所,中國企業利用不同市場優勢、整合境內外資源有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 其次,國內的電子家電、輕工、紡織服裝、農產品等出口行業也提供了內銷市場。

  • 再次,部分外貿企業正從傳統批量生產轉向個性化定製,網上銷售、直播帶貨等消費新模式也快速發展,也為外貿企業打通了直接面對消費群體的銷售渠道。但由於國內外標準不同或涉及品牌商標問題,部分外貿企業轉向內銷也面臨一些困難。幫扶外貿企業渡過難關,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是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

總之,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要發揮好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要著力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別是加大對中低收入群體的就業支持和收入補貼力度,完善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穩定居民和企業預期,打通制約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的痛點堵點,推動消費盡快恢復和有效投資加快釋放,暢通國內循環。還要積極擴大優質商品和服務進口,滿足國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通過發揮超大規模市場作用,讓更多國家分享“中國機遇”,形成國際循環。

②新基建是“雙循環”的重要抓手。

2020年3月初,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國家發改委也明確將“新基建”的範圍界定為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

今年國內基建從3月份持續恢復以來,在7月份基建方面的投資已經增長到8%以上,人們普遍認為,基礎設施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在短期有助於擴大內需,帶動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

目前,我國正抓住“新基建”機遇,加大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整合,推動製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加快5G建設進度,打造人機物全面互聯的工業互聯網,大力發展新型智能化計算設施,推動實現信息、技術、產能等精準配置與高效對接,從而加強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

③打造合作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許多國家仍未根本緩解,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明顯趨勢,有關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都已制定本國新的產業發展規劃或對原有規劃進行調整,同時加強外資審查和本國產業保護,吸引海外製造業迴歸或作出新的佈局,使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不期而至。

面對挑戰,我們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主動作為,化危為機,全力維護好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我國成為“世界工廠”是國際分工發展與我國產業基礎相結合的產物,也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比較優勢與發展路徑、發展模式共同作用的結果。

過去我國產業培育和技術主要採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發展路徑,但越來越面臨兩個挑戰:從國內看,基礎創新、原始創新相對滯後,創新的科學基礎和教育基礎等軟環境出現瓶頸;從國際看,有關國家推動產業迴歸或轉移、強化外資安全審查,以及對我國採取技術封鎖政策。

那麼,面對這些困難該怎麼辦?越是複雜的局面,越要保持冷靜、客觀和理性。

如今企業之間的競爭,本質是企業所在產業鏈之間的競爭,提高產業鏈的競爭力,不僅需要藉助創新技術,還需要搭建起一個全生態、全鏈協同的平臺。

推動“雙循環”戰略實施的幾個重要抓手

打造合作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要順勢而為,因“鏈”施策,多維度構建合作緊密的產業鏈、供應鏈網絡。一是抓住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盟等周邊國家轉移的機遇,推動國內企業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產業鏈兩端升級,並向東盟國家提供原料、設備、技術,構建“中國-東盟”勞動密集型產業鏈。二是加強與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的合作,構建以電子信息為主的東亞高技術產業鏈。三是發揮我國鋼鐵、有色、石化、機械等重化工業的性價比優勢,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利用沿線國家資源和市場,構建資本密集型產業鏈。四是支持中西部地區精準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加大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環境容量等政策傾斜力度,打造成本窪地,培育一批新興的製造業基地,構建“東部設計-中西部加工”產業鏈。

對於內循環要考慮到內部的產業鏈要怎樣能夠比較完善,不被外部衝擊而影響到整體企業。要形成內循環,就要拉動人們就業,提高他們的技能和收入。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商品貿易大國,外部市場對中國的發展和工業化升級都很重要。我們在保證外循環的同時,還要控制部分轉移生產,要讓工業化產生的利潤能夠受益於部分工業轉移的進程,以此來建設我們的“朋友圈”,與他們共享工業化利潤的成果。

總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一次臥薪嚐膽與自我強化,是一次加速補短板、加速產業升級和產品換代難得的有利機遇。因此,我們要在黨中央領導下,團結一心,激發創新活力,敢想敢幹,依靠我國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國家實力,讓雙循環發展戰略,為“十四五”規劃的順利實施和實現中國百年偉大復興夢做出貢獻。

文/張銀平

本文刊載於《中外企業文化》2020年10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