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家長的自豪

“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家長的自豪,很可能是家長的強勢打壓剝奪了孩子的自主能力,與之對應的那些所謂的“叛逆”或“逆反”的孩子從心理角度和今後發展趨勢上,或許更具優勢。“叛逆”和“逆反”如果不用心理學專業知識去甄別很難分出一二來。這些常見現象往往被老師和家長們混為一談,把不聽話、不願意學習、甚至是持有個性己見的孩子,統統歸類於此。打擊面廣針對性差,別說是解決問題了,就是問題是什麼都沒弄清楚,便急於出手,辦法除了老師、家長們的輪番說教,然後再使出教育行業的殺手鐧“補課”。一通下來孩子被折騰的疲憊不堪,個性全無,原有的問題不是嚴重了就是深度隱匿了,即便有些向好的,那也是歪榔頭敲在鐵釘帽上,歪打正著了。或者孩子原本就沒有問題,不過是階段性的波動而已。


“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家長的自豪


之所以用“叛逆”和“逆反”兩個詞來表示,那就說明他們之間是有差異的。這裡的“叛逆”指的是一個時期或行為,孩子的叛逆期一般多發生在初中階段,這既是生理發育時期的特質,又是心理成熟過程的標誌。先說生理發育,到了初中階段孩子的身體發育較為明顯,身高、體重以及食量都呈明顯上升狀,因聲帶寬厚出現的聲變,隨著性器官的發育功能性也表現出來了。再說心理發育,初中階段的孩子受身體發育拉動,心理發育必須與之匹配,這是“生物進化論”的理論依據,心理學上稱之為“對應發展”。再加上學習內容、知識屬性及教育、教學風格上的差異,心理壓力及不適應度突然增大,腦際空白處出現短暫的後臺亂碼現象。

這些現象特徵的出現與家長以往心理上對孩子的認知出現差異了,不再是從前那個聽之任之的孩子了,家長們警覺的感到有些不適,認為孩子不聽話了,凡是都聽不進去了,並且經常出現與家長相悖的思想、行為。這種現象並非偶然一時,持續時間也相對較長,並伴有心煩意亂,情緒不穩定等,諸如此類,均屬青春期正常的生理現象。“叛逆”與“逆反”有著心理層面上的差異,前者因生理上發生變化而產生的心理不適,在經過一段適應階段可自行恢復正常狀態;後者也可能是青春期出現的症狀,但“逆反”的主要表現是一種“逆向的心理定式”,凡是都反著來,久而久之便形成對立的心態。


“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家長的自豪


在整理諸多案例時發現:青春期出現“逆反”情緒沒能得到調整、改善,後期的人格中便沉積了“敵對”的情緒,為人處世缺失友善,人際關係緊張,凡事容易動怒,或極端、暴躁,或陰暗、分裂。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逆反”屬於隱性的,從形式上很難辨別,因為這種隱性的逆反是人格分裂在先,所以他們把逆反放在分裂中,表現出來的就是:不管願意不願意做的事,先答應下來再說。但內心使然,在內心與外表、說的與做的分裂的情況下,勢必會出現“不去做或反向去做”的行為。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恰好似“廚子難烹不識之物”,因為有些家長,包括老師在內自以為懂得不少,教育經驗也有,殊不知在教育、教學這塊又不知不覺的填充進了海量的未知內容來,這回不單米有了,而且是各種各樣、種類繁多,有認識的,還有不認識,把這些未知的食材即便是放在老廚子面前,想必也是一頭霧水吧。老司機開新車還需要一個瞭解、熟悉和習慣的過程呢,況且還是這些思想意識不斷更新,超級智能化的頂級配置的最新產品了。之前強調過,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於拆解問題,拆解孩子的問題離開心理技術、技能等於“盲人摸象”。

不難看出,中國的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大方向也已經明確了,只是在具體的步驟和內容上還不夠通透,但有一點基本可以斷定,那就是“教育、教學與心理技術、技能相結合”這一點是必須的,因為幾乎所有的教育問題都出在心理層面上,而解決問題的薄弱環節也是心理結合不到位。從這點上再進行推斷:不懂心理,不掌握心理技能的教師無論專業技能再強,都是隻能是單腿行進,難以致遠。

其實,“教育心理學”這一學科在師範專業一直都存在,只不過那些很早就從國外舶來的老掉牙內容早就沒有實戰意義了,即便是後續有了填充和改編,但深不及表裡,細不到具體,到了教學層面連花架子和擺拍的作用都沒了。物極必反這是客觀規律,無論是學生問題,還是教育、教學的架構,配置問題,只要問題凸顯出來了,解決的動力、動能、方式、方法自然也就呼之欲出了。先知者為明,先行者為快,吶喊“孩子別輸在起跑線上的人”稍一遲疑自己就有可能輸在終點線上。


“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家長的自豪

得到釋放的孩子才會發揮最大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