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昌平 30年深耕攻克雜交小麥世界難題 保障14億人糧食安全

當雜交水稻產業化,越來越多的農作物和蔬菜,通過雜種優勢利用提高了產量和品質時,小麥作為全世界種植最廣、適應性最強的糧食作物,卻在雜種優勢利用上給世界出了一個難題。因其基因組的複雜性,在長達一個世紀以來,各國科學家都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有一個人帶領團隊打開了這一世界性難題的大門,在世界範圍內首次成功培育出能夠大面積生產、推廣的雜交小麥品種,實現了商業化。他就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昌平,通過“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的科學家。

30年深耕攻克雜交小麥世界難題 保障14億人糧食安全

1986年,剛剛碩士畢業的趙昌平憑藉敏銳的學術嗅覺開始研究雜交小麥。儘管當時有前輩提醒他“這個領域絕大多數人是笑著進去哭著出來的,小麥有著百年的種植史,幾代人想把它做成,但是目前看來都沒有成功的。”

趙昌平 30年深耕攻克雜交小麥世界難題 保障14億人糧食安全


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趙昌平在麥田裡一待就是30多年。從最初的全憑肉眼觀察小麥雄性器官的發育,到1994年發現了光溫敏雄性不育材料,就在趙昌平認為要進入發展快車道時,他們配了50萬個組合卻沒有一個成功,這一卡就是七八年。儘管如此,他和團隊仍毅然決然的堅持下來,終於迎來了新的機遇。

趙昌平 30年深耕攻克雜交小麥世界難題 保障14億人糧食安全


2002年,由趙昌平牽頭的我國唯一從事雜交小麥研究的專業機構——“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2005年,趙昌平團隊系統開展了“二系雜交小麥理論基礎與關鍵技術研究”,牽頭全國小麥雜種優勢利用領域研究,創制出第一代冬性二系雜交小麥新品種。歷經20餘年的科研攻關,如今的小麥中心累計選育出優良小麥新品種達33個,累計推廣面積約2000萬畝。

回想起在麥田裡走過的30餘年,趙昌平感慨道:“雜交小麥的探索過程是不可預知的。這也正是科學的魅力,讓我義無反顧的為它獻身。”當年的趙昌平永遠不會想到,有一天他將為14億人糧食安全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

趙昌平 30年深耕攻克雜交小麥世界難題 保障14億人糧食安全


讓中國雜交小麥走出國門 用“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

1994年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發表了題為《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他提出中國可能出現糧食短缺問題,極有可能引發世界性的糧食危機。這一言論深深地刺激到趙昌平,也激發了他攻破雜交小麥的決心。

在趙昌平和他的團隊30餘年的不懈努力下,在千千萬萬個像趙昌平一樣的秉持科學初心的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不僅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還幫助了許多發展中國家解決了吃飯問題。


趙昌平 30年深耕攻克雜交小麥世界難題 保障14億人糧食安全

趙昌平培育的雜交小麥在豐產、節水、抗旱、耐瘠薄等方面綜合優勢明顯,與常規小麥相比,可增產20%以上,節水30%—50%,用種量減少30%以上,據全國23個示範區不完全統計,平均增產幅度達20%以上。趙昌平團隊的雜交小麥試驗田捷報頻傳。它的成功不僅立足於中國,更走向了國際。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烏茲別克斯坦、伊朗、哈薩克斯坦、匈牙利等“一帶一路”國家,種植中國雜交小麥的試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地提高了中國雜交小麥的國際影響力。

趙昌平 30年深耕攻克雜交小麥世界難題 保障14億人糧食安全


高產、穩產、優質、高效,一直是育種學家奮鬥的目標。對於未來,趙昌平還有著更多的夢想。“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是趙昌平一直秉承的理念,遼闊肥沃的土地是他30餘年來不斷攻堅的戰場。今晚(8月5日)22:00北京衛視《為你喝彩》,帶你走進用“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的農科學家趙昌平的種子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