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门三秀才的郭小寨村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今天给大家讲述的是一门三秀才的郭小寨村。

地理位置

郭小寨村位于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管委会西部,辖3个自然村(郭小寨、郭小寨新村、小庙嘴)。分9个村民小组,550余户,2000余人(均汉族)。村域东西长呈带状形。自然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特征沟壑纵横,地下水资源储量丰富。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一支郭姓从台郭村迁至村南三里处定居。多年后,逐渐发展成一个小村庄,为了防止土匪、盗贼的袭扰,郭姓在村里建寨墙。因村小人少,仅能建成一个很小的寨子。村名便根据郭姓、小寨子,称为郭小寨村。

历史脉络

明朝末年,郭姓到此定居,后形成村庄。

清朝时期,郭小寨村涌现出刘心海(父)、刘芳桂、刘芳莲“父子三秀才”。

民国时期,郭小寨村流行豫剧,民间艺人在每年庙会时在村演出,丰富、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受到好评。

改革开放以来,郭小寨村戏迷爱好者刘富臣、刘增林,刘丙欣、刘乃杰、郭金贵、郭根杰等不断利用业余空间自发性的聚集一起,吹、拉、弹、唱,并和周边邻村戏迷进行多种形式的切磋、交流。每年过节,村里组织文艺爱好者,购置一些简单的服装道具,组成秧歌队、旱船、锣鼓队,在村内巡回演出。每逢正月十五,到乡里参加汇演、比赛。

2001年1月12日(农历2000年腊月十八日,村庙会日),河南省妇联副主席李萍率领国家级著名戏曲艺人王希玲、杨华瑞、汤玉英、胡希华、李金枝、张新芳等进行义务宣传,深受三里五村群众的赞扬。

2002年,郑州市动工兴建的郑州市西南环城高速公路,贯穿第小寨村东西达4公里之多,与河南省03公路(郑密路)纵横立交,交通十分方便,举世闻名的中国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纵贯区辖达4公里多。从而河南省03公路和郑州西南环城高速公路形成的绿色通道工程覆盖村域面积达2/3以上。

2007年,郭小寨村改为社区,村民把土地以租赁方式交给郑州市林业局作涵养林种植。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门三秀才的郭小寨村

郭小寨社区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门三秀才的郭小寨村

郭小寨居民楼

2009年,村内主干道全部达到硬化标准,投入资金100万元。

2010年,改造扩建自来水工程延伸输水管道,达到户户通自来水。新建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村级标准化卫生所于一体的房屋一座。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办公设备、会议室桌椅、空调、电脑、图书等,完善办公自动化和党员活动的需求。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门三秀才的郭小寨村

郭小寨小学

2011年,争取到安全饮水机井一眼,使安全饮用水入户率达100%;电话入户率达到90%,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5平方米。村有活动中心、书报阅览室、体育健身等公共场所,达到平安村要求,成为市级文明村标兵。

村庄档案

清朝末年,郑州城西南约35里的郭小寨村刘广松的子孙中一度涌现出了刘心海、刘芳桂、刘芳莲父子三位秀才,在当地引起很大表动,被传为佳话。群众中曾流传有“老登科,小登科,老小双登科;父秀才,子秀才,父子三秀才”的对联来称赞他们。

刘心海,又名刘鸿仪,出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为刘广松的独生子。同治十一年(1872年),刘心海在老师,亲人的鼓励下,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最终不负众望,成功考取“庠生”(秀才的一个类别),从而成为郭小寨村刘氏家族中的第一代文人、第一位秀才。功成名就后,为了让当地的孩子们能够上学,刘心海在村里创办了“育英斋书院”,并亲任院长兼教师。经过多年的奋斗,育英斋书院培养出了张德军、王培刚、王继照等拔贡,李彭年、张冠三、刘经五、张景诗等多位秀才。宣统二年(1910年),刘心海因病去世。

刘芳桂,字月樵,出生于同治四年(1865年),为刘心海的长子。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自幼苦读,在书院的多次考试中都名列前茅。经过多年的不懈进取,光绪十四年(1888年),已是满腹经纶的刘芳桂参加了科举考试,顺利地考取了附生(秀才的一种),成为刘家的第二代文人、第二位秀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被录取为增广生。此后,因其父创办的育英斋书院规模进一步扩大,急需教师,他便前去任教习。刘芳桂基础知识扎实,教学认真,深得师生们的好评。他也因此喜欢上了教学,便在此长期任教,先后近20年之久,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民国九年(1920年),刘芳桂辞世。

刘芳莲,字绍周,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为刘心海的次子。他自幼聪颖好学,才智过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才华横溢的刘芳莲参加了科举考试,几乎毫无悬念地被录取为附生,从而成为刘家的第二代文人、第三位秀才。光绪三十年(1904年),刘芳莲再赴开封赶考,被录取为廪生(秀才中的最高等级,每月可从官府领取廪生膳米若干作为生活费)。此后,他本想继续苦读,力争考取举人、进士等功名。不久,因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他只好作罢,清朝末年,刘芳莲曾参加郑州咨议局的竞选,并获得成功,被授予官服。刘芳莲在任职期间为官清廉,常为百姓着想,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权贵。见清政府官场腐败,他就态度坚决地提出辞职。离职后他回到家中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民国初期,他曾应聘到密县、荥阳县、汜水县等地的书院担任教习,后来又被聘到郑县的圃田,八郎寨、曹古寺等多家私立书院及公立的郑县县立中学任教。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刘芳莲因病去世。

传说故事

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名著《史记》中曾提到汉文帝时期的一个人物邓通。出身平凡的邓通原是京城长安宫廷中的一个普通人,后来成为汉文帝的宠臣,汉文帝因怕邓通日后贫困,曾特许他可以在四川一带铸造铜钱,从而使邓通富甲一方。汉文帝去世后,和邓通有积怨的汉景帝继位。不久,失宠后的邓通被人告发,此举正中汉景帝下怀,于是降旨查抄邓府。邓通的资财遂被全部没收,变得不名一钱(成语“不名一钱”即源于此)。至此,邓通经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起大落。那么,此后的邓通处境如何呢?《史记》中记述的很是简略,仅有寥寥几个字而已,让人不得其详。其实,邓通此后逃离四川,千里迢迢来到管城(现郑州)西南,在此又经历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大起大落。

相传邓通逃离四川时,带上了几个当初为他铸造铜钱的工匠,以图在他乡继续铸钱发达。他们向东奔走千里之后,来到管城西南的一条河边,见此处有一个三面环水一面临沟,中间凸起达十几丈并且顶部长满树木的台地(此地因邓通在此活动,后来得名邓通寨、现位于樱桃沟景区管委会郭小寨村小庙嘴自然村),觉得是个很好的隐身之处,便上到此台地顶部的树丛中建房定居安定下来后,见这里人迹罕至,可谓天高皇帝远,邓通和工匠们便在此偷偷地铸造铜钱。很快,台地上便有了成堆的铜钱。于是,邓通等人再次过上了奢华的生活。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门三秀才的郭小寨村

​汉文帝​男宠邓通

几年后,邓通铸造的铜钱越来越多,虽然和官府的铜钱几乎一模一样,但还是有一点细微的差别,在流通中逐渐被官府的工匠发觉。经过长期暗中追查,最终发现这些几乎以假乱真的“假币”出自管城附近的一块台地上。

一天早晨,邓通发现台地下面不时地出现一些形迹可疑的人。

他预感到这些人是官府的“探子”,看来大事不好了!他急忙召集工匠们在台地上挖了很多大坑,紧接着他们把多年经营下来的铜钱、金银、珠宝等分别装进一些大锅、大缸内。然后把这些装满财宝的缸、锅封好口放进坑里,埋上土并在上面种草浇水,使其与别处的地面毫无二致。做完这些后,邓通见台地下面的人逐渐多了起来,随时可能向上发起进攻。

邓通便和工匠们每人骑上一匹快马,冲下台地分头突围。台地下面的十几个“探子”和在附近躲藏着的众官兵见此情景便急忙追赶。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门三秀才的郭小寨村

邓通就是钱的别称

邓通独自骑马向西越过小河开始狂奔,后面的一些官兵紧追不舍。邓通向西逃了约10里地后来到一个土岗(现位于樱桃沟景区管委会三李自然村辖区),官兵见一时难以追上,便放弃了“抓活的”的想法,开始搭弓射箭。邓通很快便身中数箭,身子一重,从马上掉了下来。官兵们急忙冲上前去,见邓通已经死了。官兵们便在土岗上挖坑把邓通进行了草草的安葬,并立了一个土冢(1975年平整土地时被平掉)。

此后,有人偶尔会在邓通寨附近捡到一点金银。于是,邓通寨成了周边村庄民众心目中的“财富之寨”,时常有人到此参拜,以求自己能够财运亨通。

清代,郑州籍诗人李梦元曾到邓通寨游览,回去后写下了《过邓通寨有感》一诗。

过邓通寨有感

贫富各定数,匪力矫能致。绛侯不进功,从理无以避。龌龊彼传幸,及敢多妄觊。入梦黄头郎,谨身士容媚。—霄邀宠怜,严道竟可赐。赤则布天下,几与刘濞贰。铸郑犹未厌,出檄更何为。

谁道帝王能造命,富者在我死已至。鉴术之言得不谬,足令小人知顾忌。莫名一钱信可哀,斯世忧戚告贪嗜。积复能散是为贤,祗将赢馀还天地。如蝇如骛何有焉,玉堂金谷终捐弃。不如解衣沽美酒,泥首欢呼陶然醉。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证属证明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