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門三秀才的郭小寨村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一門三秀才的郭小寨村。

地理位置

郭小寨村位於鄭州市二七區櫻桃溝管委會西部,轄3個自然村(郭小寨、郭小寨新村、小廟嘴)。分9個村民小組,550餘戶,2000餘人(均漢族)。村域東西長呈帶狀形。自然地勢西高東低地形特徵溝壑縱橫,地下水資源儲量豐富。

村名由來

明朝末年,一支郭姓從臺郭村遷至村南三里處定居。多年後,逐漸發展成一個小村莊,為了防止土匪、盜賊的襲擾,郭姓在村裡建寨牆。因村小人少,僅能建成一個很小的寨子。村名便根據郭姓、小寨子,稱為郭小寨村。

歷史脈絡

明朝末年,郭姓到此定居,後形成村莊。

清朝時期,郭小寨村湧現出劉心海(父)、劉芳桂、劉芳蓮“父子三秀才”。

民國時期,郭小寨村流行豫劇,民間藝人在每年廟會時在村演出,豐富、活躍村民的文化生活,受到好評。

改革開放以來,郭小寨村戲迷愛好者劉富臣、劉增林,劉丙欣、劉乃傑、郭金貴、郭根傑等不斷利用業餘空間自發性的聚集一起,吹、拉、彈、唱,並和周邊鄰村戲迷進行多種形式的切磋、交流。每年過節,村裡組織文藝愛好者,購置一些簡單的服裝道具,組成秧歌隊、旱船、鑼鼓隊,在村內巡迴演出。每逢正月十五,到鄉里參加匯演、比賽。

2001年1月12日(農曆2000年臘月十八日,村廟會日),河南省婦聯副主席李萍率領國家級著名戲曲藝人王希玲、楊華瑞、湯玉英、胡希華、李金枝、張新芳等進行義務宣傳,深受三里五村群眾的讚揚。

2002年,鄭州市動工興建的鄭州市西南環城高速公路,貫穿第小寨村東西達4公里之多,與河南省03公路(鄭密路)縱橫立交,交通十分方便,舉世聞名的中國西氣東輸管道工程縱貫區轄達4公里多。從而河南省03公路和鄭州西南環城高速公路形成的綠色通道工程覆蓋村域面積達2/3以上。

2007年,郭小寨村改為社區,村民把土地以租賃方式交給鄭州市林業局作涵養林種植。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門三秀才的郭小寨村

郭小寨社區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門三秀才的郭小寨村

郭小寨居民樓

2009年,村內主幹道全部達到硬化標準,投入資金100萬元。

2010年,改造擴建自來水工程延伸輸水管道,達到戶戶通自來水。新建集黨員活動室、圖書室、村級標準化衛生所於一體的房屋一座。通過多方努力爭取到辦公設備、會議室桌椅、空調、電腦、圖書等,完善辦公自動化和黨員活動的需求。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門三秀才的郭小寨村

郭小寨小學

2011年,爭取到安全飲水機井一眼,使安全飲用水入戶率達100%;電話入戶率達到90%,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45平方米。村有活動中心、書報閱覽室、體育健身等公共場所,達到平安村要求,成為市級文明村標兵。

村莊檔案

清朝末年,鄭州城西南約35裡的郭小寨村劉廣松的子孫中一度湧現出了劉心海、劉芳桂、劉芳蓮父子三位秀才,在當地引起很大表動,被傳為佳話。群眾中曾流傳有“老登科,小登科,老小雙登科;父秀才,子秀才,父子三秀才”的對聯來稱讚他們。

劉心海,又名劉鴻儀,出生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為劉廣松的獨生子。同治十一年(1872年),劉心海在老師,親人的鼓勵下,參加了當年的科舉考試。最終不負眾望,成功考取“庠生”(秀才的一個類別),從而成為郭小寨村劉氏家族中的第一代文人、第一位秀才。功成名就後,為了讓當地的孩子們能夠上學,劉心海在村裡創辦了“育英齋書院”,並親任院長兼教師。經過多年的奮鬥,育英齋書院培養出了張德軍、王培剛、王繼照等拔貢,李彭年、張冠三、劉經五、張景詩等多位秀才。宣統二年(1910年),劉心海因病去世。

劉芳桂,字月樵,出生於同治四年(1865年),為劉心海的長子。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他自幼苦讀,在書院的多次考試中都名列前茅。經過多年的不懈進取,光緒十四年(1888年),已是滿腹經綸的劉芳桂參加了科舉考試,順利地考取了附生(秀才的一種),成為劉家的第二代文人、第二位秀才。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他再次參加科舉考試,最終被錄取為增廣生。此後,因其父創辦的育英齋書院規模進一步擴大,急需教師,他便前去任教習。劉芳桂基礎知識紮實,教學認真,深得師生們的好評。他也因此喜歡上了教學,便在此長期任教,先後近20年之久,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人才。民國九年(1920年),劉芳桂辭世。

劉芳蓮,字紹周,生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為劉心海的次子。他自幼聰穎好學,才智過人。光緒十九年(1893年),才華橫溢的劉芳蓮參加了科舉考試,幾乎毫無懸念地被錄取為附生,從而成為劉家的第二代文人、第三位秀才。光緒三十年(1904年),劉芳蓮再赴開封趕考,被錄取為廩生(秀才中的最高等級,每月可從官府領取廩生膳米若干作為生活費)。此後,他本想繼續苦讀,力爭考取舉人、進士等功名。不久,因科舉考試製度被廢除,他只好作罷,清朝末年,劉芳蓮曾參加鄭州諮議局的競選,並獲得成功,被授予官服。劉芳蓮在任職期間為官清廉,常為百姓著想,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權貴。見清政府官場腐敗,他就態度堅決地提出辭職。離職後他回到家中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中去。民國初期,他曾應聘到密縣、滎陽縣、汜水縣等地的書院擔任教習,後來又被聘到鄭縣的圃田,八郎寨、曹古寺等多傢俬立書院及公立的鄭縣縣立中學任教。民國三十四年九月,劉芳蓮因病去世。

傳說故事

西漢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名著《史記》中曾提到漢文帝時期的一個人物鄧通。出身平凡的鄧通原是京城長安宮廷中的一個普通人,後來成為漢文帝的寵臣,漢文帝因怕鄧通日後貧困,曾特許他可以在四川一帶鑄造銅錢,從而使鄧通富甲一方。漢文帝去世後,和鄧通有積怨的漢景帝繼位。不久,失寵後的鄧通被人告發,此舉正中漢景帝下懷,於是降旨查抄鄧府。鄧通的資財遂被全部沒收,變得不名一錢(成語“不名一錢”即源於此)。至此,鄧通經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起大落。那麼,此後的鄧通處境如何呢?《史記》中記述的很是簡略,僅有寥寥幾個字而已,讓人不得其詳。其實,鄧通此後逃離四川,千里迢迢來到管城(現鄭州)西南,在此又經歷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大起大落。

相傳鄧通逃離四川時,帶上了幾個當初為他鑄造銅錢的工匠,以圖在他鄉繼續鑄錢發達。他們向東奔走千里之後,來到管城西南的一條河邊,見此處有一個三面環水一面臨溝,中間凸起達十幾丈並且頂部長滿樹木的臺地(此地因鄧通在此活動,後來得名鄧通寨、現位於櫻桃溝景區管委會郭小寨村小廟嘴自然村),覺得是個很好的隱身之處,便上到此臺地頂部的樹叢中建房定居安定下來後,見這裡人跡罕至,可謂天高皇帝遠,鄧通和工匠們便在此偷偷地鑄造銅錢。很快,臺地上便有了成堆的銅錢。於是,鄧通等人再次過上了奢華的生活。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門三秀才的郭小寨村

​漢文帝​男寵鄧通

幾年後,鄧通鑄造的銅錢越來越多,雖然和官府的銅錢幾乎一模一樣,但還是有一點細微的差別,在流通中逐漸被官府的工匠發覺。經過長期暗中追查,最終發現這些幾乎以假亂真的“假幣”出自管城附近的一塊臺地上。

一天早晨,鄧通發現臺地下面不時地出現一些形跡可疑的人。

他預感到這些人是官府的“探子”,看來大事不好了!他急忙召集工匠們在臺地上挖了很多大坑,緊接著他們把多年經營下來的銅錢、金銀、珠寶等分別裝進一些大鍋、大缸內。然後把這些裝滿財寶的缸、鍋封好口放進坑裡,埋上土並在上面種草澆水,使其與別處的地面毫無二致。做完這些後,鄧通見臺地下面的人逐漸多了起來,隨時可能向上發起進攻。

鄧通便和工匠們每人騎上一匹快馬,衝下臺地分頭突圍。臺地下面的十幾個“探子”和在附近躲藏著的眾官兵見此情景便急忙追趕。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門三秀才的郭小寨村

鄧通就是錢的別稱

鄧通獨自騎馬向西越過小河開始狂奔,後面的一些官兵緊追不捨。鄧通向西逃了約10裡地後來到一個土崗(現位於櫻桃溝景區管委會三李自然村轄區),官兵見一時難以追上,便放棄了“抓活的”的想法,開始搭弓射箭。鄧通很快便身中數箭,身子一重,從馬上掉了下來。官兵們急忙衝上前去,見鄧通已經死了。官兵們便在土崗上挖坑把鄧通進行了草草的安葬,並立了一個土冢(1975年平整土地時被平掉)。

此後,有人偶爾會在鄧通寨附近撿到一點金銀。於是,鄧通寨成了周邊村莊民眾心目中的“財富之寨”,時常有人到此參拜,以求自己能夠財運亨通。

清代,鄭州籍詩人李夢元曾到鄧通寨遊覽,回去後寫下了《過鄧通寨有感》一詩。

過鄧通寨有感

貧富各定數,匪力矯能致。絳侯不進功,從理無以避。齷齪彼傳幸,及敢多妄覬。入夢黃頭郎,謹身士容媚。—霄邀寵憐,嚴道竟可賜。赤則布天下,幾與劉濞貳。鑄鄭猶未厭,出檄更何為。

誰道帝王能造命,富者在我死已至。鑑術之言得不謬,足令小人知顧忌。莫名一錢信可哀,斯世憂戚告貪嗜。積復能散是為賢,祗將贏餘還天地。如蠅如騖何有焉,玉堂金谷終捐棄。不如解衣沽美酒,泥首歡呼陶然醉。

版權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證屬證明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