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沽源為何會成為蒙元文化的代表?

張家口沽源為何會成為蒙元文化的代表?


呂海峰

話說,當佔地2500平方米的沽源蒙元文化博物館建成並對外開放之後,一時間震驚世人。因為,直到此時,人們才意識到張家口沽源縣已經成為了蒙元文化的代表。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張家口沽源縣的基本簡況。沽源縣地處河北省北部,閃電河上游,緊鄰內蒙古自治區,隸屬於張家口市。東鄰承德市豐寧縣,南與張家口市赤城、崇禮縣接壤,西與張北、康保兩縣相連,北與內蒙古太僕寺旗、正藍旗、多倫縣毗鄰,土地總面積3601平方千米。大約6000年以前新石器時代,沽源縣就開始有人類居住。當然,其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北方的胡人在居住。而當時光走到蒙元王朝的時候,這裡卻逐漸成為了蒙元文化發展的中心。


張家口沽源為何會成為蒙元文化的代表?


然而,沽源縣的蒙元文化為何會如此發達呢?原來,蒙元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從草原來到中原後,他們就逐漸接受了中原文化,同時,也帶來了遊牧文明,進而形成了一種特有的蒙元文化。換言之,蒙元文化有著鮮明的遊牧文化特點,卻又廣泛融入了中原農耕文化。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家口沽源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就成為了當時許多蒙古王公貴族選擇遊玩的最佳地點。正因如此,沽源縣的蒙元文化開始日益發達,即使到了清朝,也是如此。

那麼,什麼是蒙元文化呢?蒙元文化以展現蒙元時期蒙古民族文化為內容,是成吉思汗在統一全國之後,建立大蒙古國偉大事業中留下的歷史足跡。同時,以成吉思汗、忽必烈為傑出代表的蒙元帝國在13至14世紀的輝煌,不僅實現了中國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結合,也打通了自唐末以來東西方300多年沒有溝通的屏障,實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為此,如果僅從內容上講,它涵蓋了蒙古族的起源、薩滿教和喇嘛教文化、蒙醫傳統療法、祭祀文化、蒙古包文化、蒙古族傳統禮儀、飲食、服飾、民間藝術及娛樂遊戲等文化。

當然,蒙元文化的文字相比我國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字而言,顯得十分難寫。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都是由八思巴受命所創制,而他所創制的文字又稱八思巴文。用這種新創制的蒙古新字,雖然可以拼寫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但是因為筆畫太長,很難描摹。

蒙元文化,雖然非常燦爛,但筆者認為,其中的亮點,還應該是“馬鞍文化”。直到民國時期。我們依然可以在沽源人的娛樂當中,發現有騎馬的運動。這項運動,在當時的沽源縣很是流行,即使很多漢人,也喜歡在草原上騎馬飛馳。所以,馬在草原人民的心中有著無比重要的地位。

為此,在歷史的征程中,馬與蒙元文化根本不可分割。因此,蒙古族也被稱為是“馬背上的民族”。也就是在人與馬之間長期的磨合與相處中,逐漸形成了草原上特有的“蒙古馬精神”,即使在現在,諸如“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依然深深地融入到了沽源人民的心中。

正因為,草原人民深愛著蒙古馬,為此,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情感也逐漸轉移到了與其相關的方方面面。作為與馬關係最親密的馬鞍,更是在歷史中不斷的被髮展、被演變。進而形成了璀璨的馬鞍文化。這一點,我們從史書《黑韃事略》,就可以得到明確的認識。因此,在沽源縣廣闊的草原上,至今還流傳著一句俗話“女人看裝飾,男人看馬鞍”。馬鞍直接體現了蒙古男子的審美觀念,也代表著蒙古男子的面子。更體現著蒙元文化的精髓。

總之,張家口沽源為何會成為蒙元文化的代表?那就是古往今來,沽源縣的蒙元文化在中國都是獨樹一幟的。(呂海峰)


張家口沽源為何會成為蒙元文化的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