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欣賞解析

清明上河圖欣賞解析

張澤瑞

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澤瑞(1805—1145),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

《清明上河圖》是著名的風俗畫作品,絹本,長卷,淡墨色。原圖長528.7釐米,高24.8釐米。《清明上河圖》創作於公園十二世紀,就像一架錄像機,把北宋京城汴梁汴河兩岸的人物風景,從城裡城外都記錄下來,現在看也是如同親臨其境的感覺。最早的版本屬於北宋畫家張澤瑞(1805―1145)的作品,現今點藏在北京博物館。《清明上河圖》同時也是一副寫實主義的偉大作品,畫面宏偉壯觀,筆法嚴謹精細,把社會風俗畫推進更高的階段。

清明上河圖欣賞解析

後版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期、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
關於“清明”二字存在一些爭議,有人認為是指入畫時間為清明時節,還有人認為是在粉飾太平。對於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815人,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非常巧妙。
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和扁舟。兩個腳伕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伕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伕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樑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杆,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裡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裡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清明上河圖欣賞解析

細節樣圖


清明上河圖欣賞解析

細節樣圖


清明上河圖欣賞解析

細節樣圖

圖中人物刻畫栩栩如笙,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的惟妙惟肖,完美的展示了當時一派繁忙的景象。社會繁榮,人們安居樂業。

《清明上河圖》誕生在宋徽宗時期的北宋末年,畫作主要表現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和富庶。為什麼在宋朝誕生的主要原因和宋徽宗這個人有很大關係。歷史有記載宋徽宗這個人文化造詣很高,也很喜歡詩歌、作畫、書法、琴棋等。史書上說徽宗時候有一個人自稱能把整個汴京畫下來。一日宋徽宗和蔡京去大相國寺燒香,聽說了寺裡有一個畫宗教壁畫的人自稱能把整個汴京畫下來,這人就是張擇端。宋徽宗封他為翰林院畫師。張擇端歷經數年時間瞭解觀察街市和作畫,終於在數年後畫出了這幅畫。畫作交到宋徽宗手裡後,宋徽宗親自取名《清明上河圖》 全圖是明顯的北宋畫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