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陽城位於瓜州地界,曾名“苦峪城”。它不僅是漢唐時期重要的軍事重鎮,更因為疏勒河的一條支流流經該城,因此周邊有完善的水利系統所以農業發達,是荒漠中的一塊綠洲,糧肉富足,成為朝廷的一大糧倉。鎖陽城內面積二十八萬平方米、外城面積在八十萬平方米左右,規模巨大;周圍曾經有數十處小古城、石窟、寺廟和古墓,在漢、晉、隋、唐時期,鎖陽城是一座通往西域之路上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超大型都市。後來由於河水乾涸加之戰亂不斷,明朝時期閉關而廢棄。#全民熱遺#
迎著大漠狂風在偌大的遺址不停轉看,彷彿還能聽到交戰雙方刀槍碰擊聲和潺潺流水聲;然而河水早已乾涸,鼓角爭鳴隨風遠去,已是物非人非了;但是從歷史的記載和民間的傳說中,置身於荒城遺址裡,某種程度上仍然能夠感受到它的非凡過往,只是隱隱多了些淒涼惆悵。
與其他古城遺址差不多,城牆材料基本都是黃沙泥、芨芨草和細木頭,攪拌後一層層夯實壘砌;在過去全人力時代,築城週期長成本高。但這種城牆非常堅固,經過千百年風沙晝夜不停席捲之後還能基本完好保留到現在,堪稱奇蹟。
鎖陽城在漢代名為冥安縣,西晉為晉昌縣,隋朝稱常樂縣,唐朝為瓜州郡;習慣上叫“苦峪城”。為什麼現在叫“鎖陽城”呢?有個典故說明,唐朝大將薛仁貴奉旨西征時在此失利被困苦峪城中,薛仁貴一面派人突圍返回長安求援,一面堅守待援;被困日久,城中糧草漸漸消耗殆盡;將士們飢餓難耐,卻發現同樣無草可食的戰馬卻膘肥體壯,究其原因,是戰馬吃了一種外觀形同蘿蔔的植物,當地人稱為“鎖陽”;於是將士們將就此物充飢,一直堅持到數月後程咬金率援軍到來。鎖陽之功被廣為流傳,後人逐漸改口稱苦峪城為鎖陽城。
當年疏勒河的一條支流流經這裡,因此當地人在這裡修建了完善的水利系統用於農田灌溉;當時這裡的農業相當發達,糧草豐茂,牛羊眾多,不僅當地民眾能吃飽,也能為駐軍和往來商貿隊伍提供充足的補給,還能為朝廷上繳大量餘糧;有“塞上糧倉”之稱。後來由於河流乾涸,廣袤的田野也就逐漸荒漠化了。
塔爾寺緊靠鎖陽城,遺址僅存坍塌了一半的藏經塔,塔周散落的磚塊訴說著塔爾寺曾有的輝煌和歷經的滄桑。唐朝開元年間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經,經過鎖陽城,在塔爾寺講經說法一月,周邊民眾趨之若鶩,從此塔爾寺便香火旺盛、梵音不斷,直到明朝廢關民眾遷移。
站在遺址上,總有些發自內心的虛無感嘆,總有些莫名其妙的悵然若失,有些滿足有些失落,也總有一些對人生與自然的某種更深的理解~~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