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大“行”——海東脫貧攻堅風尚篇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在青海農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情、紅白事、宗教方面的支出也水漲船高,農村陳規陋習成為阻礙脫貧致富的重要因素,甚至成為返貧的一個重要原因,制約鄉村振興的進程。

“一喪三年緊,一婚窮十年。”宴請隨禮風、浪費攀比風、婚喪舊俗風、封建迷信風交織呈現的背後,反映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滯後,封建思想遺存較為普遍,面子文化盛行,缺乏長效管控機制。廣大群眾深受此社會不良習俗之害,卻受制於諸多因素跟風,難以除弊革新。

治貧先治愚。在脫貧攻堅戰役中,移風易俗成為“必答題”。近兩年,海東市著力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廣大群眾在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升;諸多鄉村在富起來美起來的同時,鄉村文明程度明顯增強,為全面推進脫貧攻堅、鞏固脫貧成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一團大繩先找頭

2016年11月2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召開專題電視電話會議,提出要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

就在海東各區縣結合中央講話精神,就移風易俗進行前期調研之際,互助土族自治縣縣長安永輝回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向陽村的老家,為父親辦理後事。“我們村2016年制定了移風易俗新規,規定白事用酒在30元以內,煙10元以下,用熬飯待客,搭禮30元。”據村黨支部書記介紹,因為缺乏政策依據,存在僥倖心理的村民對新規並不配合。這一次,作為領導幹部的安永輝不折不扣執行了新規,此後各家都效仿起來。

俗話說,一團大繩先找頭,捆在一起牽著走。實踐證明,去除繁瑣禮儀,喪事一樣辦得莊重,辦得有人情味。不僅減少了支出,減輕了家人操持的辛苦,扼制了攀比之風,同時更加凸顯了儀式的意義。黨員領導幹部示範表率,進一步增強了群眾喪事簡辦的信心,清新的民俗鄉風隨之而起。這股在民和縣吹起的移風易俗清風,後來經過互助縣在全縣層面的深入實踐逐漸推廣。

2018年初,海東市文明委印發了《海東市關於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意見》,對移風易俗工作的具體內容和目標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各區(縣)各鄉鎮以婚喪事簡辦工作為突破口,要求村村紅白理事會全覆蓋,通過創新組織領導、創新思想宣傳、創新制度建設、創新文明規範、創新試點示範等有效舉措,立足破舊立新,堅持綜合施策、協調推進,引導廣大群眾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

因勢利導重創新

互助土族自治縣作為試點,組成專題調研組,形成了《關於對互助縣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調查與思考》的調研文章,在縣委《調查與研究》上編髮。為探索一條符合群眾意願的移風易俗之路,結合工作實際,確定哈拉直溝鄉作為縣級試點鄉,先行先試。

2019年6月6日,一場破除陋習、樹立新風正氣的移風易俗“新風行動”在哈拉直溝鄉正式啟動。幾天後,村民陸續收到了《致廣大村民的一封信》,信中“婚事新辦尚新風、厚養薄葬傳孝義、喜事小辦見真情”等內容一下子觸動了大家。各村紛紛把“婚喪喜慶公約”納入《村規民約》,建議各村彩禮總數控制在6萬元以內;婚喪嫁娶酒席不能超過15桌,每桌成本控制在600元以下;喜事辦席不超過1天,喪葬活動控制在3至5天;非親隨禮不超過100元等新規內容,在各村引發了一陣熱議。

“一生中遇上的紅白喜事就那麼多,寧窮幾年不窮幾天。”費家村的費連發起初對新規並不看好。70歲的他做了30年“大東”,眼看著這些年村裡不少人為辦事借錢甚至貸款,現在“新規”要降低辦事標準,大家心裡歡迎,可這個頭誰開呢?

黨員幹部先開了頭。6月中旬,各村“兩委”班子成員在全體村民的見證下,帶頭簽訂了《移風易俗承諾書》。隨後,村民以戶為單位紛紛簽字,並將《一封信》和《承諾書》張貼在家中,讓全家人都知曉。這下,村民心中的臉面“包袱”算是能放下了。“幹部和我們都簽了字,遇上事這麼辦,就沒啥不對了”,白崖村的巢林業說著,聲音卻不太有底氣。

一個多月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出現了。村民蘇守金的岳父去世,他按照“新規”:填寫了《申報表》,在村紅白理事會成員的動員下,沒有請樂匠、法師,隨禮最多隻收了100元,宴席改成了“四菜”+熬飯,送葬路上沒有給侄子和外甥“散錢”,最終花了一萬多元。“從五六萬元到一萬多元”的消息很快在全鄉傳開,後來各村辦白事也都依規實行。

然而,紅事的推行就沒那麼順利,最大的難點就在“彩禮”上。“我們到辦喜事的家裡去溝通,結婚不是‘一錘子的買賣’而是兩個人一起開始新的生活,為了結婚背上一身債,這生活的起步就有問題”,費家村黨支部書記馬佔懷和理事會成員講的道理村民都能認同,可一比較心理就失衡了。

新規出臺前,村裡結婚女方彩禮以10萬元起價,降至8-6萬元,大家總覺得吃虧了,要從外村娶媳婦的家庭更是擔心對方會不答應。“這些顧慮都是群眾的心結,但道理在哪都是通的,遇到外村人不配合的,我們就到他們家去做工作。”馬書記告訴我們,他們與丹麻鎮一未婚妻的家人溝通,最終雙方按“新規”歡天喜地成了婚,無債一身輕的小兩口進城務工日子越過越紅火,知道的村民們無不感慨。

新俗化雨潤民心

不僅在互助、民和,至去年底,海東市各區縣皆完成制定操辦紅白喜事的指導標準和章程,頒佈《村規民約》《“新風行動”監督委員會章程》等相關制度,形成市、縣、鄉、村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推動機制,各級宣傳部門和文明辦與民政、宗教、公安等部門協調聯動推進,各有特色亮點。

平安區注重從教育引導入手,製作宣傳片,深入各鄉鎮宣講,紅白理事會成員、駐村幹部組成宣講團,召開群眾大會宣講,併入戶走訪。三合鎮寺臺村村民將移風易俗新規融入自編自導自演的小品《周大嬸嫁女兒》,群眾喜聞樂見,很受歡迎。

樂都區全區354個村和10個社區,實行《村規民約》修訂、紅白理事會章程和婚喪嫁娶費用標準等分類指導。以碾伯鎮為例,42個村和8個社區規定“紅事”每桌10人不超過500元;“白事”奏哀樂,戴黑紗或白花,待客不用酒等。至目前,全區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儉辦近千例,各村皆建立“紅白理事會”。

化隆回族自治縣對湧現出的巴燕鎮下地灘村、甘都鎮牙路乎村、群科鎮安達其哈村、昂思多鎮玉麥街村、德恆隆鄉牙曲村等10個村的先進紅白理事會、段生梅等8戶“婚事新辦帶頭人”和趙順龍等2戶“喪事簡辦帶頭人”進行宣傳表彰,有效發揮了典型示範引導作用。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針對中央專項扶貧巡視組提出“結婚費用過高”的問題,進一步完善《移風易俗工作若干補充意見》,明確婚禮花費標準。同時,根據縣域內藏族、撒拉族、回族的習俗和宗教信仰實際,對具體事項作出明確規定。“三年前我在循化做家紡生意的時候,有家姑娘辦喜事買了300條被子送客人,我所有的庫存都不夠只能加班加點趕工。”韓忠祥是循化人,經商多年的他理智地認為此風氣不可長,果斷決定轉行。而今,他深感移風易俗是利民的大好事。

順民意,而可厚民生。據統計,2018年以來,海東市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廉辦等1.93萬起,節約開支超過2億元。經過綜合治理,全市紅白事盲目攀比、農村“天價”彩禮、大操大辦婚喪嫁娶、迷信活動等不良社會習俗得到有效遏制,形成了新風俗,培育了清風氣,營造了各民族勤儉和諧的精神家園。

面對具有頑固性、長期性、複雜性的陳規陋習,目前海東市正以六個“強化”為抓手,即強化宣傳引導不放鬆、強化制度約束不動搖、強化村民自治不削弱、強化“德”“法”兼治不偏移、強化示範引領不間斷、強化文化服務不缺位,堅持馳而不息、常抓不懈,激活強大的生命力,以鄉風正促鄉村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