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專家團隊“雲問診”10萬人次 社會組織助力——打好“看不見”的心理“戰疫”

組專家團隊“雲問診”10萬人次 社會組織助力——打好“看不見”的心理“戰疫”

北京社區報

最貼近百姓的報紙

組專家團隊“雲問診”10萬人次 社會組織助力——打好“看不見”的心理“戰疫”
組專家團隊“雲問診”10萬人次 社會組織助力——打好“看不見”的心理“戰疫”

在戰“疫”一線,除了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還有一批專治心病的心理“衛士”。眼下雖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但很多人心理上的陰影並沒有完全消失。怎樣搭建平臺動員各方力量,打好心理防疫這場“看不見”的戰爭呢?

01

找癥結 化解百姓心結

大年初一一大早,宋石(化名)出門去買菸,沒戴口罩。妻子張霞(化名)等他回來後,奪過煙就揉碎了扔地上。兩人隨即扭打了起來,兒女也選擇站在母親這邊,一起數落爸爸。最初的一場口角戰,發展成為四人互毆。居委會調解無果,找到了密雲區果園街道同心圓心理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同心圓”)。

“同心圓”的發起人楊桂英同夫妻二人交流後,瞭解到了事情的原委,“宋石平時忙不怎麼在家,趕上疫情防控期間宅在家裡,煙癮也大了起來。”張霞由於擔心丈夫的身體健康,平時就不樂意他抽菸,看他不戴口罩就出門更來氣。而激怒宋石的則是,一包新煙被無辜揉碎了。

“同心圓”介入後,跟夫妻倆單獨做了多次溝通,並告訴他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後來張霞向楊桂英反饋,現在兩人很少吵架,丈夫最近抽菸也變少了。

除了家事,鄰里之間的摩擦調解,也少不了“同心圓”的助力。樓上的孩子愛在家裡跑,樓下聽著心煩,就拿東西杵牆、杵樓板。不奏效,又跑上去敲門。“樓上表示會注意,但小孩子天性愛玩,沒多久又跑起來了。”幾經調解,可矛盾依舊反反覆覆,社區居委會犯了難,便找“同心圓”給兩家“做功課”。長期溝通之後,兩家有了緩和趨勢,“現在樓下不再打電話舉報了。”楊桂英說。

楊桂英說,做心理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無論是家人間還是鄰里間,都要長時間去溝通。“這段時間比平時還忙碌,隨時要盯消息,有時吃飯也要捧著手機。” 55歲的楊桂英熱愛生活,平時在微信朋友圈裡喜歡曬各種花花草草的照片,但更多的還是與工作相關的內容。對近期接聽的熱線中反映集中的家庭矛盾,楊桂英說:“天天待在一塊,矛盾自然就多了,以前不算事兒的小問題,都被放大了好幾倍。”對此,她建議:“大家平時多培養點自己的小愛好,有了問題要及時溝通,及時解決。”

組專家團隊“雲問診”10萬人次 社會組織助力——打好“看不見”的心理“戰疫”

鄭雲珍在退休前是密雲一所中學的心理輔導老師,負責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11年3月開始,加入“同心圓”一起為社區居民開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承擔起社區居民的心理諮詢疏導工作。疫情暴發後,鄭雲珍是第一時間報的名,截至4月13日,她已在網上值班95小時,為來訪者解“心結”。

提起志願服務,鄭雲珍說:“每次諮詢都更讓我堅信,每一個人都有自我成長的潛能,認真傾聽、共情,才能助其自助。” 鄭雲珍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心理輔導,對象是一位患有抑鬱症的男士,第一次見面時,男士由人攙著進門,“在沙發上坐不直。”等到第三次對談時,鄭雲珍讓他在紙上寫下多年來的苦痛、煩惱,再撕碎扔進垃圾桶。最終,男士疏通了心結,笑著走出了諮詢室。

作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在非災區建立的首家社區心理服務試點和共建點,“同心圓”為社區居民及社工、志願者積極提供線上心理諮詢服務,及時疏導負面情緒。同時,募捐價值2萬元的消毒液等防疫物資送往太師屯鎮、巨各莊鎮和果園街道,並自發為新城子鎮一個山區捐款4337元,用於疫情期間的困難人群救助。

02

搭平臺 專家“雲問診”

為了更廣泛地調動社會力量,緩解疫情帶來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同心圓”還邀請來自醫院、高等院校、國家機關等單位的心理學方面的專家,通過微信群平臺,開設同心圓心理社工聯盟公益行科普課堂,為百姓提供正念減壓與情緒管理、心理社工的自我關愛等課程。截至目前,該科普課堂已通過10個微信群,開展心理輔導培訓超10萬人次,並舉辦了54場專家直播授課,轉播達500場,受到廣泛好評。

不久前,長期從事心理諮詢輔導工作的王新豔在直播課上,向大家講述瞭如何管理自我的情緒,她把情緒分為喜怒哀樂四個類型,闡述了不同情緒對人的影響,並建議大家經常照照鏡子,試著對鏡中的自己笑,調解情緒。

群裡的劉立芹錯過了這場直播課,是回聽的音頻,“剛剛爬樓聽完您的精彩分享,還有貼心的課件,一看就是做了精心準備,您辛苦了。”受益匪淺的劉立芹在微信群中向老師表示感謝。

為10萬人次提供線上心理諮詢服務,其背後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據瞭解,“同心圓”的志願者來自各行各業,其中一部分還是曾經的幫助對象,受助後再幫助他人。雙胞胎姐妹蔡秋豔和蔡秋月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26歲的她們是腦癱患者。在密雲區東北部的小山村,姐妹倆出生時因缺氧成為腦癱兒,從小不能自主支配行動,語言交流也很吃力,只能坐在輪椅上看著窗外的景色發呆。

社工在做社會救助人員的入戶回訪時,重點關注了兩人的情況。蔡秋豔記得很清楚,那是2018年10月20日的下午兩點多,門外傳來一個聲音。“她和我家人問好,聲音清脆響亮。”蔡秋豔說的正是楊桂英,後來在“同心圓”的幫助下,兩姐妹學會了上網。疫情發生後,看到“同心圓”的社工們越來越忙,兩姐妹主動提出想要幫忙。於是,微信群管理員,成為她們疫情期間的一份“工作”。

組專家團隊“雲問診”10萬人次 社會組織助力——打好“看不見”的心理“戰疫”

晚上10點後蔡秋月將整理好的課件發到群裡

“大家在線聽課報到打卡時,直接輸數字1即可。”“這是昨天老師講的音頻與課件,現在發在群裡,請大家查收。”幾天下來,兩姐妹完全適應了管理員的工作,將微信群管理得井井有條。晚上九點等大家聽完專家授課後,姐妹倆花著比常人多上幾倍的時間和精力,把課件製作成音頻與文檔發在群裡,方便沒有聽到的人第二天繼續學習。她們知道,大家學到一些心理增能知識後,運用到抗“疫”一線,可以緩解民眾在疫情期間出現的焦慮與煩躁,因此勞累也變得有價值。如今姐妹倆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識,“用心理學的理論和知識技能,調控自己的情緒,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和文化水平。”蔡秋豔說,這是她的夢想之一。

受助者感慨:“春天已經如期到來”

500人的微信群裡每天消息不斷,密雲區勞模曹金鳳是今年新加入的志願者,負責整理、製作社工們發來的抗“疫”工作照。一二十張照片用手機軟件製作成圖片集後,再配上一首歌或一段音樂,統一命名為“同心圓風采”。從建群開始,“同心圓風采”至今已更新到第64期,曹金鳳說:“這也是為大家打氣鼓勁的一種方式。”

李民是下沉到社區的一名機關幹部,剛投入到一線工作時,會有居民不配合測體溫,“甚至惡語相向,闖卡口。”當時的他不理解這些舉動,聽了幾次課之後,才知道這是恐懼排他心理的外在表現,並非是故意要和工作人員對著幹。

以後遇到類似情況時,李民會婉言說服不配合的人,“說服一個穩定一片。一系列的學習,更能增強我們戰勝疫情的信心與勇氣。”他補充道,“這不春天已經如期到來了嗎!”

談起建“同心圓”的初衷,楊桂英從幾十年前說起。以前的密雲區,老舊小區比較多,“城市改造後,蓋起了新樓房,居住的人員也複雜起來,鄰里矛盾也變多。”曾經在街道辦事處工作的楊桂英見到了各類矛盾,“有因嫉妒心而劃傷別人家車的;也有老太太希望子女整天陪在身邊,不陪就跳了河的,後來我漸漸發現,這些其實都是心理問題。”楊桂英說。

組專家團隊“雲問診”10萬人次 社會組織助力——打好“看不見”的心理“戰疫”

夜晚在社區執勤的志願者

考慮到心理服務的必要性,楊桂英牽頭,於2011年2月成立了“同心圓”,以社區為平臺,進行心理問題及身心健康狀況調查,通過宣傳教育倡導、集中講座指導、個案談心疏導等形式為社區居民及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提供多種形式的心理服務。

居民有了問題可以找“同心圓”,但志願者們同樣需要情緒發洩的出口。楊桂英想出了一個釋壓的好辦法,每隔一段時間就帶著他們去KTV吼歌,“往那兒一坐,放開嗓子就喊。”楊桂英又爽朗地笑了起來,“我們這是土方,不過好使就行。”

楊桂英說,從業多年來,累,也快樂。幫居民解決了問題,她會開心,但經常做心理諮詢,會有很多負能量給自己。熱愛傳統文化的她,每當心裡有鬱結的情緒時,除了與同行互相傾訴外,還通過讀書和寫文章轉移注意力。某天剛坐到電腦前,楊桂英突然吟出一首小詩,詩裡展現的,正是當下做線上公益服務的情景——

疫情襲來莫恐慌,

虛擬世界辦學堂。

手機應用播種子,

隔屏坐滿讀書郎。

小編有話說:

推薦:

組專家團隊“雲問診”10萬人次 社會組織助力——打好“看不見”的心理“戰疫”

糞便中也檢出新型冠狀病毒?普通人要這樣預防!

提醒!疫情防控期間,部分小客車指標的使用期限延長

市民政局回應:返京人員無法進入社區怎麼辦?

疫情下咱社區居民,要做好這幾點!

@社區工作人員,排查人員時要注意這些!

確診及疑似患者個人無須承擔醫療費用!

北京市這24家養老機構接受特殊老年人臨時託養

疫情還沒有結束!不能有絲毫懈怠!

減負260億,待遇不變!本市階段性減收職工醫保單位繳費!

今年清明本市將實行預約分時祭掃

境外回國人員,新冠肺炎就診費用是否自理?北京官方回應

權威解答來啦!今年清明節祭掃服務你關心的問題看這裡

本報記者 王思思

編輯:王曉霞

北京社區報

最貼近百姓的報紙

組專家團隊“雲問診”10萬人次 社會組織助力——打好“看不見”的心理“戰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