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近日,連續劇《清平樂》正如火如荼播出,該劇以北宋為背景,通過風雲詭譎的朝堂之事與千絲萬縷的兒女情長,還原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宋仁宗。

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自播出起《清平樂》便熱搜不斷,話題熱度高漲,除了歷史劇情之外,觀眾也將目光投向劇中的場景設置。“正午陽光”的作品一直注重還原歷史原貌,我們從去年的《知否》亦可略見一斑,《清平樂》也延續了這種風格,憑藉精工細作儘可能還原宋代歷史風貌,別處未作考證,但是點茶、焚香、插花、掛畫的宋代四大雅事,確實可以在劇中一窺。

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清平樂》劇照

宋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峰期,陳寅恪先生就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

同時,宋代也是經濟的一個巔峰時期,從上層階級到下層小民,都透露著一股小資情調,法國漢學家白樂日便說宋朝是“現代的拂曉時辰”。在宋代文人藝術的氛圍影響下,宋代士大夫普遍追求雅緻隱逸的生活,四大雅事便是一個明證。

何為四大雅事呢?宋人吳自牧在其筆記《夢粱錄》記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許戾家。”點出了此“四事”——點茶、插花、焚香和掛畫。此四雅,又稱“生活四藝”,透過味覺、觸覺、嗅覺與視覺品味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今天我們便隨著劇情的推進,來感受大宋的風雅之美。


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宋人生活“四雅”


點茶:一盞清茶慰風塵

在《清平樂》第七集,官家和苗娘子聊天之時,苗娘子手上一直在忙活著一件事——點茶。正像《知否》一樣,該劇亦呈現了點茶的場景,只是為了符合劇情,僅呈現了點茶繁多程序中的最後一步。點茶法自晚唐便有,只是興盛於兩宋,小小的點茶包含了一整套工藝。

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宋朝“點茶”流程圖

宋朝人的茶葉以團茶、餅茶等緊壓茶為主,所以喝茶前都要擂開或者碾開,再放在爐火上烤後,烤後放在茶臼中搗碎,用小石磨磨成粉末。在點茶前,先用瓶煎水,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然後才到點茶。點茶時通常用的是執壺往茶盞點水,點水時,要有節制,不能破壞茶麵,猶如蜻蜓點水,故稱點茶。與此同時另一隻手用茶筅旋轉打擊和拂動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要想點出好茶,在這個過程中一要注意調膏,二要有節奏地注水,三是適當運用茶筅擊拂,只有這樣,才能點出最佳效果的茶湯來,而這種高明的點茶能手,被時人稱為“三昧手”,北宋的蘇軾就在《送南屏謙師》提及:“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

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宋徽宗《文會圖》:點茶與分茶


由於宋人對茶的講究,也衍生出鬥茶一事。古人鬥茶,有三個內容:鬥茶品、鬥茶令和茶百戲。鬥茶幾人或十幾人不等,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也會有一些街坊路人前來爭相圍觀,場所一般選在規模較大的茶葉店或雅士的庭院茶亭。鬥茶品是重頭戲,擺上各種茶具,煮水點茶,看誰的茶葉、茶水出眾,茶藝更高超;而鬥茶令考驗真才實學,與行酒令類似,用來比賽助興,增加趣味;最後的茶百戲則是通過“注”和“攪”,使茶湯湯花瞬間顯示出瑰麗多變的景象,類似於咖啡的拉花技藝。如此一整套精細的流程走下來,足以流露宋人對於茶事的精益求精。

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古人“鬥茶”


插花:一盆插花品味人生

清平樂第三集中,有一場曹丹姝為首的4名女子插花聊天的戲,除曹丹姝外,還有杜衍的女兒杜有蘅、晏殊之女晏清素和歐陽修的妻子薛幼溪,四人一邊插花一邊聊天,好不風雅。說到插花,這確實是宋代人的一項風雅之事。

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劇中女子“插花”

宋朝是中國插花史上的鼎盛期,在此之前,雖然也有插花藝術,但一般只流行於宮廷與貴族家庭,或表現為佛堂供花。而到了宋代,插花成了整個社會的生活時尚,“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插花作為一種生活裝飾品,開始廣泛出現在不同階層。今日許多重視生活質量的人經常會買一束鮮花放在家中,其實這種風俗在宋代已瀰漫開來。

宋代的插花之事非女子專屬,士大夫更是以插花為尚,其中不乏宋詩為證。

蘇轍的《戲題菊花》:“春初種菊助盤蔬,秋晚開花插酒壺。”楊萬里也在《賦瓶裡梅花》道:“膽樣銀瓶玉樣梅,此枝折得未全開。為憐落莫空山裡,喚入詩人几案來。”高翥的《春日雜興》亦記載:“多插瓶花供宴坐,為渠消受一春閒。”

插花隨處可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說,“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

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洛陽牡丹記

其實何止是洛陽,在北宋東京,也是家家插花。《清明上河圖》中繪有鮮花店,可見買花、插花已內化為宋人生活的一部分。

《夷堅志》中描寫了一名愛花成痴的市井女子:“臨安豐樂橋側,開機坊週五家,有女頗美姿容,嘗聞市外賣花聲,出戶視之,花鮮妍豔麗,非常時所見者比,乃多與,直悉買之,遍插於房櫳間,往來諦玩,目不暫釋。”

宋代插花時尚的流行,催生出高超的插花技藝。南宋畫師李嵩的春夏秋冬四幅《花籃圖》,便將當時的插花技術以水墨記錄下來,今人再瞻仰,仍舊不禁感慨當時的審美藝術的高度。

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夏花籃圖》 (南宋)李嵩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焚香:一縷沉香驅俗世

焚香的場景在《清平樂》中也是隨處可見,點上一炷香,放入香爐中,青煙嫋嫋升起,一切的劇目又開始上演了。

焚香是指人們將天然香料進行加工成不同的香型,在不同的場合焚燻以獲得嗅覺上的美好享受。早在中國盛唐時期,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就經常在聚會時斗香薰香,使其成為一種藝術。至宋,中國香文化發展到了最鼎盛時期,“焚香”逐漸成為社會各階層都參與的生活風尚。《清明上河圖》上就刻畫了很多香鋪,如“劉家上色沉檀揀香鋪”就是一個專營高檔沉香和檀香的香鋪,它們的存在印證了當時用香的普遍性,也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的香文化普及比較高。

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劉家上色沉檀揀香鋪

宋史中對不乏“香史”,此外還有《香後譜》、《陳氏香譜》、《新纂香譜》等香方專著,

“焚香必於深房曲室,矮桌置爐,與人膝平,火上設銀葉或雲母,制如盤形,以之襯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慢無煙火燥氣”。(《陳氏香譜》卷一)

“香”更是宋詞中的常客,《全宋詞》中常見與香相關詞句5985首,單單涉及沉香相關就有178首,由此可窺見宋人“鼻觀”一斑。

李清照有《菩薩蠻》:“瀋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毛滂有《清平樂》:“睡起三竿紅日過。冷了沈香殘火……誰送一懷春思,玉臺燕拂菱花。”詞中所說“沉香殘火”,即為焚香。晁端禮的《蝶戀花》中記錄了他在小舟中焚香午睡,被“櫓聲”驚醒時,發覺衣服已被沉香的香氣染透:“瀋水香消羅袂透。雙櫓聲中,午夢初驚後。枕上懵騰猶病酒。捲簾數盡長堤柳。”

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焚香參與了宋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祭祀焚香示敬,讀書焚香靜心,飲茶焚香助興,睡前焚香助眠,醒來焚香提神......香已成為宋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掛畫:一幅字畫藏乾坤

所謂“掛畫”,最早是指掛於茶會座位旁的關於茶的相關畫作,演變至宋代,詩、詞、字、畫皆可為掛畫,題材愈加廣泛。士大夫的廳堂房閣,都掛著名家書畫,每次遇到雅集、會飲時,他們就會展掛出自己平時收藏的最得意名畫,彼此交流供品評,這個過程,就叫做“掛畫”。

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古人掛畫

宋代以前,多數的繪畫是畫在牆上,現在稱為壁畫,作為建築裝飾的一部分,和建築融為一體,可移動的多為畫在或裱在屏風上的畫,所以唐代繪畫名家,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吳道子等,都以畫壁畫著名。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熱衷於收藏曆朝歷代的名家字畫,比如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便熱衷於此,“遇古器物、書畫則極力求取,必得乃已”。蘇軾的好友王晉卿也熱衷於“藏古今法書名畫”,“常以古人所畫山水置於几案、屋壁間,以為勝玩”他們收藏畫作,掛畫評畫,別有一番趣味。

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在《清平樂》中,掛畫更是隨處可見,每一幅畫,也深有講究。在《知否》時,劇中明蘭有了自己的園子“暮蒼齋”之後,便讓侍女將母親留給自己的《李娘子鎮守娘子關》掛起。雖然《清平樂》中目前播出的劇情尚未有專門的畫作交流,但掛畫已經隨處可見,或許在後面的情節中,我們便能看到在某一雅集中文人雅士的畫作交流,畢竟,這在有宋一朝,亦是主流的活動。

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知否》劇照

生活的態度,本是品質的追求

今天,我們藉助《清平樂》,穿越千年,重拾宋人的風雅生活,焚香重嗅覺之美,品茶重味覺之美,插花重觸覺之美,而掛畫則重視覺之美,四藝合一展現宋代文人雅士的風雅。宋朝人對美的追求,不僅體現熱衷於四藝,更流露出一種由內而外的生活態度——追求雅緻,講究品質。難怪觀眾感嘆,內斂含蓄、清新雅緻的宋代美學再也藏不住了,終於要在國產影視劇中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了。

《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的作者吳鉤這樣評價《清平樂》:“此前,古裝電視劇裡有太多的宮鬥權謀、鉤心鬥角,而真正體現歷史文化美好一面的作品不多。《清平樂》讓我們感受到那個美好優雅、文化興盛的歷史時代,讓人對傳統有一種美的理解,我期待能有更多這樣的歷史劇出現。”

是的,今天我們感受了宋代的四大雅事,也期待更多優良的電視劇出來,讓我們感受宋代的美,而不是停留於“積貧積弱”的印象,感受高曉松的那句話:“如果可以選擇一個朝代穿越,我會去宋朝。”

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