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熟”杀到防不胜防!现在大数据也来黑你钱了

常言道:“人熟为宝”,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对比较了解,知根知底,长此以往便会产生信任,也就是说熟人好办事,关键时刻,熟人之间可以谋取更高的个人利益。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种熟人社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理性对熟人关系的侵蚀,社会上出现一些专门拿熟人下手谋取利益的行为,即为“杀熟”。

“杀熟”杀到防不胜防!现在大数据也来黑你钱了

传统“杀熟”起码是明对明!


其实说起杀熟,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或者遭遇过,也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了,主要在利益驱使下,熟人更好被忽悠。


当然,这种现象主要也体现在信息不对称下的一种逆向选择现象,比如你由于对某个需要的信息了解远不如熟人,为了获得质优价廉的选择,往往愿意到熟人处购买或听取熟人的意见,以弥补信息的不足。


于是熟人就利用这种信任和信息不对称进行逆向选择,反而向你索取高价或提供虚假信息以牟利。


“杀熟”杀到防不胜防!现在大数据也来黑你钱了


传统“杀熟”我们下意识想到的要数传销模式和保险业最为熟知,基本都是熟人介绍熟人,并从中牟利;其次就是装修、买电脑等行业,也是普遍存在“杀熟”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杀熟”又侵占了朋友圈,疫情期间口罩紧缺却拥有大量口罩货源的朋友比比皆是……甚至你的朋友也是受骗上当的人,他自己也不知情,自己都是受到“杀熟”的人。


但不管怎样,传统概念的“杀熟”起码还是明对明,就是黑你的人你还是认识的,有些时候我们也会想:熟人赚点钱,也比被陌生人赚走好点吧;但现在的大数据“杀熟”,你可就是真的在暗中被别人算计了。


大数据“杀熟”暗中让你中招!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公布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明确: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此项针对旅游行业的规定,其实也是给国内各行各业敲响警钟!


不知道何时起,大数据在方便我们的同时,也成为了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手段。


去年3月,北京市消协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存在,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其中网购、在线旅游、酒店住宿、网约车、外卖、影视等消费场景最容易被大数据“杀熟”。


“杀熟”杀到防不胜防!现在大数据也来黑你钱了


大数据“杀熟”到底是怎么回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某款手游,会根据用户付费或购买相关道具,生成用户行为大数据。


重点来了,这些大数据并非用于调研或改善用户体验,而是利用数据分析出哪些是“土豪”玩家,哪些是“零元党”玩家,之后会根据这些数据,在一些随机抽奖或同等购买道具的条件下,黑这些“土豪”玩家,可能“零元党”玩家十几次就能抽出的道具,“土豪”玩家要抽到上百次……从中“杀熟”获取暴利,谁让你有钱呢!


这些暗箱操作的方式,据说已经散步到各个网络平台,相关报道也指出,如亚马逊用户反映,他删除浏览器的cookies后发现,之前浏览过的DVD商品售价从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为此,亚马逊饱受争议,亚马逊CEO贝索斯不得不公开道歉。


还有去年携程致歉秒上微博热搜话题,原因是微博网友爆料携程"大数据杀熟",差点被坑骗将近1500元,而携程致歉回应:系统bug。一个软件会出现bug并不奇怪,但如果总将过错推给bug,即便你真有bug,也会开始令人失望(谁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


在多数消费者看来,其实越是老用户越应该享受到更多的优惠,而不是“被坑”,而无良平台却利用大数据“杀熟”,滥用大数据分析黑用户,对于老用户而言,在咒骂的同时也只能是默默转去其他良心平台了。


治理大数据“杀熟”要对症下药,这个现象之所以存在,不仅在于平台的数据优势,也在于市场开放性和监管透明度不足。


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建立和完善大数据网上监管平台,提高对各种隐性“大数据利用”违法行为的查处能力。


这些反套路招数要牢记!


既然我们无法避免大数据“杀熟”困扰,下面这些注意细节希望能够改善我们被套路的环境。


“杀熟”杀到防不胜防!现在大数据也来黑你钱了


1、不要着急,货比六家


现如今网络销售平台众多,购买前要货比三家,不够的话就六家,不要一家看完就急于确定或下单。


2、网络上养成好习惯


能用浏览器就别用APP,养成数据定期清理意识,经常手动清理cookie记录,不让网站有机会追踪自己的行为逻辑。


3、让大数据也摸不清


同样的商品不要一直搜索查看,一会看看这,一会看看那,就算是下单,也可以经常互换家人或朋友,帮忙购买,让大数据也无法准确抓住你的购买需求。


4、学会维权,不做“良民”


对于任何商家侵权行为,要保留证据并投诉,商品不满意就退货!如果让大数据知道你是个乖宝宝,后果可想而知了。


5、宁做“零元党”,不做冤大头


任何游戏或活动,不要轻易充钱,先体验免费的感觉,其实“中奖率”会更高,土豪随意……


最后,在大数据时代其实我们的个人信息早已经无所遁形,相信每个人都有接到促销电话,并能准确说出你的姓氏、需求,甚至是住址等,其实大数据本应是方便服务于人们的工具,但现在却在利益的驱使下沦为了黑心的工具。


当然,这并非绝对,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更多良心企业正在利用大数据服务于各行各业的消费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需求推送。


所以说有关部门还是要尽快建立监管和筛查机制,将那些利用黑心大数据伤害消费者的害群之马,清除出绿色互联网生态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