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四代人就是农垦的故事,逃荒者—开荒者—拓荒者—智荒者

逃荒者——太爷爷的故事:我的太爷爷祖籍山东莱州府赵各庄,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关里闹饥荒饿殍满地,太爷爷的爸爸用扁担挑着筐一个筐里装着七岁的太爷爷一个筐里装着全部家当,一家人闯关东一路北上逃荒经河北进入内蒙古,在逃荒的途中草原上捡到一个被父母抛弃汉话都不会说快饿死的蒙古小女孩并收养了她,最后一家人在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定居,这个蒙古族的小女孩就是我的太奶奶。所以太爷爷在我看来是“逃荒者”。

祖孙四代人就是农垦的故事,逃荒者—开荒者—拓荒者—智荒者

开荒者——爷爷的故事:爷爷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道日其格乡,和奶奶结婚后为了生存到处给地主打工后定居在河北省围场县,在1955年的开垦建设边疆活动后响应国家号召爷爷奶奶和几个舅爷(奶奶的哥哥们)举家北上来到上库力,爷爷可以定义为上库力农场的第一代农垦人,上库力农场初建从无到有就是爷爷这代农垦人创建的,那时的农垦人力和畜力还是主要的生产力,在夏季将近零上40度的酷暑冬季零下50度的极寒极端天气下,在短短90天无霜期可耕种的时间里,爷爷那代人靠人力和畜力开垦生荒种地的困难可想而知,所以爷爷这代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代农垦人,是上库力农场乃至海拉尔农垦的“开山鼻祖”,是“开荒者”。

祖孙四代人就是农垦的故事,逃荒者—开荒者—拓荒者—智荒者

拓荒者——父亲的故事:我父亲在上库力农场建立之后的三年也就是1959年出生,父亲的童年既是“悲催”的也是“幸福的”,悲催的是出生后就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兄弟姐妹15人只活下来7人,物资极具匮乏生活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三年困难时期过去没几年赶上“十年文化,革命”,十几岁就作为上库力农场第二代农垦人参加了工作,这代人吃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幸福的是那个年代上库力地区真的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父亲兄弟姐妹7人能活下来很大程度取决于上库力地区野菜、野果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父亲这代人对上库力农场乃至整个农垦系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代农垦人经历了从最初牛耕马拉到“链轨拖拉机”等国产机械力量再到欧美国家先进大机械的跨越式更替,把上库力最初几千亩生荒地变成了六十余万亩良田。但在我看来父亲这代农垦人“功过各半”,他们在零上近四十度的夏天和零下五十度的冬天极端天气下开疆拓土把当时的“北大荒”变成了现在的“北大仓”,往小了说解决了当时我地区的温饱,往大了说为当时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基础保障;但同时开发本身就是双刃剑也由于缺乏“保护”意识,他们这代人开垦土地破坏了大面积的草原引起了草原退化,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导致了森林的退化,改了很多天然河道取直了河流导致了大面积的湿地退化,猎杀了大量的野生动物导致了食物链失衡很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后来这代人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开始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和政策,例如:退耕还草、天保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简称)、禁猎、湿地保护等,所以近几年生态环境好了很多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父亲这代农垦人是第二代农垦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是上库力农场的“拓荒者”。

祖孙四代人就是农垦的故事,逃荒者—开荒者—拓荒者—智荒者

智荒着——我的故事:我出生于1985年,我的童年和父辈比是很幸福的,虽然家里很困难但是由于父亲的勤劳肯干和母亲的勤俭持家我的童年不但能吃饱还能吃的很好、衣服虽然有补丁但绝对的干净,那会有钱人家吃“机器馒头、速冻菜、水果罐头、大肉鸡和速成猪肉”,穿“蓬松棉棉袄、烫绒裤子、呢子大衣、铺海绵垫子和毡子垫”,过年给去世的老人上坟放很多的鞭炮;而我家的生活在当时是很差的,爷爷去世早奶奶拉扯父亲兄弟姐妹7人长大,父亲和叔叔大爷们娶媳妇成家都是靠自己,所以那会我家没有多余的钱去过当时有钱人的日子,吃的是“农场的黑面馒头烤饼、各种野果野菜、狍子野猪野鸡等各种飞禽走兽”,穿“羊皮袄、羊皮裤、戴狗皮帽子、铺狍子皮鹿皮褥子”,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自己也长大了不断地求学这种生活离自己渐行渐远,长大后当自己真正天天吃上了白白的机器馒头、喝上了爽口的碳酸饮料、盖上了蚕丝被、放鞭炮放到耳鸣才发现自己突然吃到自己母亲蒸的农场黑面馒头土炉烤饼和白桦林踩的野草莓甚至看到一只野生的狍子这些不经意的的细节都会触动自己潜意识里的情感湿了眼眶甚至泪流满面,那年看了纪录片《犴达犴》就不能自以觉得自己灵魂深处住着另一个“雨果”,其实大家又何尝不是“艾雅玛与别日坎”和“白云与努丽格尔玛”呢?不然《敖鲁古雅》和《天边》这样的原生态民族舞台剧怎能直击大家灵魂深处呢?

祖孙四代人就是农垦的故事,逃荒者—开荒者—拓荒者—智荒者

当学越上越多书越看越多路越走越多猛然间发现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正是我们所破坏的,我们所向往的正是我们出发的原点。所以当我大学期间一个暑假看到CCTV7《致富经》播出养野猪的节目后就有了养殖野生动物的想法,创业致富的同时还能缓解和保护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猎杀,所以毕业后原本学旅游做导游的我回到家乡已经养了10年羊的牧场养起了野猪。从去自治区林业厅办野生动养殖手续到去河北买网围栏在到黑龙江引进种猪及买旧木料建设野猪圈舍,从2010年春最初的十头野猪繁殖到2014年六七百头野猪,从不懂任何兽药到自己给野猪看病打针用药及自己制定野猪防疫程序,我也从刚毕业书生气十足的“小鲜肉”变成了野味十足的“糙猪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5年的辛苦创业并没有换来想象的盆满钵满和风光无限,现实是绿色养殖周期极长养殖成本极高、重养殖轻销售导致产品滞销,多方面不利因素导致债台高筑,疲劳驾驶导致严重车祸差点搭上性命。事业遇到了瓶颈期面临前功尽弃,好在这些年一直做导游(2007年国导初级、2013年国导中级、2016年国导高级),想到要把养殖和旅游结合起来,带游客来牧场吃野猪肉山野味农家菜自产自销,也许这样能走出困境。于是2014年带了16位游客来牧场而且反响相当不错受当时游客在牧场“撒欢”的状态启发有了做“撒欢牧场”的决心。所以从2015年开始尝试接待了300人,到2016年接待1700余人在到2017年接待13500余人,2018年接待突破3.9万人,游客接待人数的激增同时带动了羊肉和野猪肉的销售增加了收益。受旅游入门师傅赵志强的影响把“互联网+旅游+农副产品”的“农旅融合”方式结合到了牧场的经营中效果极好,把“一生一次”的旅游变成了“一生一世”的旅游(不是年年来旅游而是通过旅游让其成为农副产品复购的粘性客户),2016年7月CCTV7《致富经》栏目组以 “励志型”创业为主题拍摄了一期关于“农旅融合”新模式的的节目并与2016年9月1日在CCTV7播出,央视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是极大的,当年的野猪肉和农副产品供不应求。

祖孙四代人就是农垦的故事,逃荒者—开荒者—拓荒者—智荒者

我的童年时代赶上农垦大面积拓荒,少年时代赶上农垦改制和大机械的不断更新,我的青年时代见证了上库力农场把现代农业做到了农垦系统的顶峰乃至全国农业的行业先锋。自己创业10年也从未脱离农牧业范畴,所以我给自己定位是第三代农垦人,如果爷爷和父亲对农垦的贡献是量的积累,那么我认为我们第三代农垦人应该在质上有飞跃性的变化,我们不该单单追求农牧业生产而是在经营上下功夫,无论是结合旅游还是农副产品销售我们都应该有新的变化新的玩法,所以我给我们第三代农垦人定义是“智荒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