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后自强――从《河西走廊》说开去

忍辱后自强――从《河西走廊》说开去


《河西走廊》是一部大型的历史人文纪录片。


节目第一集《使者》,讲述了以张谦为首的西汉人对河西走廊的探索,展现了当时的汉人对于西域的政治诉求与精神渴望。


全集运用匈奴与西汉两个空间的相互转化,通过将陌生的事物熟悉化,历史感细节的设置以及解说词的创作,为观众打造出一个真实且充满情感的历史空间。

忍辱后自强――从《河西走廊》说开去


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所蕴含的悲欢离合,无不折射出古人的家国情怀。对于友好交流的呼吁,更是中华民族忍辱负重,不甘于强蛮的民族精神的彰显。


创作者将陌生枯燥的历史故事,熟悉化、生动化。创作者多次运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将西汉与匈奴及其附近的羌、大月氏等地图,放置在同一模拟画面中,让观众更为直观地了解到西汉与匈奴的地理相对位置,进而更加主观地体会到了河西走廊的战略重要性。

忍辱后自强――从《河西走廊》说开去


此外,创作者设置历史剧场来向观众展示时代环境。

画面的直接呈现,大大降低了观众的理解难度,也让枯燥的历史文字,借由画面的色彩、构图而生动起来。演员对于人物的塑造,也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更为栩栩如生。

忍辱后自强――从《河西走廊》说开去


创作者运用如此方式,让观众在张骞等誓死抢夺河西走廊的爱国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创作者在细节的设置上颇具时代感。​在历史剧场中,画面中往往充斥着一层薄薄的白雾。


无论是战场上弥漫的硝烟,还是蜡烛燃烧出的烟雾,又或是牢房中阳光透亮的空中灰尘,创作者并没有因追求画质的清晰而进行额外处理,反而是大力地展示雾的镜头。


烟雾所表现出的环境的荒凉,传达给观众最真实的感受,这也正是纪录片纪实性的体现。


同时,一层雾所营造的历史的虚无感和神秘感,也让这些真实的画面具有历史时空的距离感。能够让观众通过一个更加客观的画面去感受这段历史,去感知先辈对于河西走廊的执念。

忍辱后自强――从《河西走廊》说开去


创作者还赋予解说词充当交流桥梁的作用。在本集大量历史重演的镜头中,大大小小的人物没有一句台词,仅仅是起到画面补充的作用。


而解说词却充当台词、旁白、独白等多项语言表达,一改以往剧场重演中,以演员塑造人物来表现事件的套路,大大削弱了台词等人物语言所带来的主观化色彩。


运用解说词以更加专业化的阐述,架起了历史与观众交流的桥梁,使得观众能够跟随解说词的节奏,以现代化的思维和客观化的视角,去走进那段仅存于文字中的真实的河西历史,去思考那段史实背后的民族精神的本质。

忍辱后自强――从《河西走廊》说开去


《河西走廊》通过更为生动化的画面,更具历史感的细节和更加客观化的视角,展现出了河西走廊上的各个民族的风雨与追求。


​张骞的坚守,汉武帝的隐忍与志气,外部民族生存的无奈……都通过这片神奇的河西走廊连接在了一起。

忍辱后自强――从《河西走廊》说开去


土地就在那儿,有过战争血腥,有过风沙决绝,也有过儿女情长。

不同的文明,因这片土地或繁荣,或陨落。河西走廊争夺的背后,是有关于自然界弱肉强食规律的折射,更是创作者对中华民族居安思危、不畏强敌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忍辱后自强――从《河西走廊》说开去


屹立东方,必先自强!

这是本片对河西走廊的归属变化根源的总结,也是创作者对中国未来的警示!

忍辱后自强――从《河西走廊》说开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