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死刑,為什麼要在秋後問斬?原因不簡單

古代的死刑,為什麼要在秋後問斬?原因不簡單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們都知道,犯人一旦被判處死刑,都會有一句話“秋後問斬”!

那麼為什麼有這樣一個規定呢?這可和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下面給大家簡單的說一說。

大家知道,現代的死刑複核是由高院進行,而古代的死刑複核,是需要皇帝親自勾紅。

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中,人命關天,即便是罪大惡極之人,也只有上天才有權利進行懲罰性的剝奪,那麼只有作為天子的皇帝,才有權利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因此,古代的死刑,代表著“天罰”。

既然是天罰,自然要符合自然的規律。


古代的死刑,為什麼要在秋後問斬?原因不簡單

《禮記·月令》中說,仲春之月,……止獄訟。孟秋之月,……繕囹圄,具桎梏。而先秦時期的陰陽家們,也同樣有“賞以春夏,刑以秋冬”的說法。

在中國傳統陰陽五行文化中,春天屬木,夏天屬火。木火代表著積極向上,代表著生命的生長與繁茂,這是自然之理,為天德好生的表現,那麼在這樣的季節中,自然不能殺人,更不能發動戰爭,古人認為,在春夏發動戰爭,會給國家和主君帶來不詳的災禍。因為違反了上天的自然法則。

而秋天代表金,也代表了肅殺,秋風如刀葉凋零,而冬天則為水,為歸,為伏藏。另外在五行中,春夏為陽,而秋冬為陰。春夏為善,而秋冬為惡。在秋天實施天罰,同樣也順應了自然之理。且大多數的戰爭,也是爆發在秋季。

秋天行刑,被稱為“德刑”,同樣是天德的一種體現。


古代的死刑,為什麼要在秋後問斬?原因不簡單

唐朝時的法律,對死刑執行的時間規定的更加嚴格。在立春後,秋分前這段時間裡,絕對不可以執行死刑,有違反者,判有期徒刑一年。而即便是在秋後,也不是每一天都可以執行死刑,若是在斷屠日和禁殺日執行死刑,則要打六十大板。

那麼這個斷屠日和禁殺日又是什麼個意思呢?大家知道,唐朝的佛教盛行,首先這個斷屠日,就是佛教中所規定的五月,九月和正月,不允許殺生。而禁殺日則是每個月的八號,十四號,十五號,十八號,二十三號,二十四號,二十八號,二十九號,三十號。

除了這麼多天不能執行死刑外,遇到祭祀,塑望,節氣日,下雨的時候,天沒亮的時候,都不允許執行死刑。這麼一算下來,能處理死刑犯的時間就不多了,因此,唐朝的死囚有些等死了好多年,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死成。

罪大惡極者雖然死有餘辜,但是古代的死刑制度,從一個側面也反應出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對生命的重視程度。畢竟人命大於天,沒有任何個人,有權力去決定別人的生死。

感謝您花費自己寶貴的時間看到這裡,馬不才感激不盡,寫得不好,還請見諒,希望我的內容不負你的時光!還是那句話,平臺不倒,我不斷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給個點贊加個關注!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