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詩豪”劉禹錫的傳奇人生(一):年少好學,胸懷大志

導語:

洛陽自古多才子,這塊九朝古都的福地,為悠久的文明古國孕育了燦若繁星般的文人墨客。詩豪劉禹錫早在二程之前就在洛陽名揚天下,他的詩精煉含蓄,以清新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備至,譽為"詩豪"。劉禹錫流傳於世的詩有七百多首,文二百四十篇,其中《竹枝詞》和詠史詩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是中唐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也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

大唐“詩豪”劉禹錫的傳奇人生(一):年少好學,胸懷大志

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是唐朝歷史上值得標記的一年,偉大的詩人李白和杜甫辭世不久,在江南嘉興一個儒學氣氛十分濃厚的劉姓士大夫家庭,一名男嬰呱呱墜地,這個嬰兒就是日後著名的詩人劉禹錫。

劉禹錫出生時,他的母親盧氏已經四十歲左右,因生產前做夢得兒,便將劉禹錫取字"夢得"。

據卞孝萱在《劉禹錫評傳》中考證,劉禹錫是匈奴族後裔,他的祖先曾經是居住在北部的遊牧部落,後來遷居中原,至其父劉緒及曾祖父幾代定居洛陽。

也許正因為劉禹錫的身體裡流淌著一部分匈奴民族的血液,才使劉禹錫性格中充滿豪爽樂觀的因子,甚至很是倔強,一生充滿了戰鬥精神。

大唐“詩豪”劉禹錫的傳奇人生(一):年少好學,胸懷大志

天寶末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劉禹錫的父親為了避亂,隨著族人遷居江南嘉興,劉禹錫便出生在那裡。

劉禹錫自幼聰敏好學,很有教養,童年時代的劉禹錫給父親的朋友留下這樣的印象:他年齡很小,頭髮束成兩個角,但已經學習《詩經》和《尚書》了,衣服上佩帶著象骨製成的裝飾品,態度恭謙、莊重、安詳、文雅,與眾不同。他喜歡與擅長詩詞的人在一起交流,一旦發現文人的行蹤,必拿著書本尾隨其後,隨時準備請教。

當時,吳興有兩位很有名氣的詩僧皎然和靈澈,皎然俗姓謝,自稱是謝靈運的十世孫。

皎然的詩歌和詩論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被後世尊稱為"唐宋詩僧第一",當時江南地區很多文人向他學習寫詩。

靈澈的詩歌如風松相韻,水玉相扣,兩位詩僧經常討論詩歌創作的技巧。

大唐“詩豪”劉禹錫的傳奇人生(一):年少好學,胸懷大志

少年劉禹錫曾投師於皎然門下,對兩位詩僧非常敬仰,每當皎然和靈澈寫詩的時候他就雙手捧著筆硯,很恭敬地陪侍在旁邊,和他們一起吟詠。

劉禹錫當時雖然年齡很小,但詩已經寫得不錯,多次受到皎然和靈澈的稱讚,他們學著秦末張良的老師圯上老人的口氣,風趣地說:"孺子可教焉。"

少年的劉禹錫學習內容十分廣泛,除認真研讀儒家經典外,對諸子百家都有所涉獵。

厚積而薄發,劉禹錫的天賦異稟,好學與勤奮註定為他鋪就一條通途

大唐“詩豪”劉禹錫的傳奇人生(一):年少好學,胸懷大志

中唐時期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從鼎盛走向衰落,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尖銳激化。

唐太宗寶應元年,三吳飢,人相食。在這樣悲慘的情況下,農民走投無路,多次舉行起義。

這些農民起義雖被武力鎮壓下去,但對統治階級的打擊很大,於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一些有識之士為了長治久安,希望朝廷在政治上進行一些必要的革新,以消除社會隱患。

年事日長的劉禹錫自幼身處江南,也感受到社會問題的嚴重性,立志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正如他後來在《學阮公體三首》詩中所說:少年負志氣,信道不從時。只言繩自直,安知室可欺。昔賢多使氣,憂國不謀身。目覽千載事,心交上古人。——《學阮公體三首》節選。可見劉禹錫早已滿懷憂國憂民的偉大抱負。

大唐“詩豪”劉禹錫的傳奇人生(一):年少好學,胸懷大志

貞元七年(公元791年),劉禹錫從鍾靈毓秀的江南來到都城長安,19歲的劉禹錫滿腹經綸,豪情萬丈,很快便在長安聲名鵲起。

正如他在《謁枉山會禪師》詩中所說:"弱冠遊鹹京,上書金馬外。結交當世賢,馳聲溢四塞。"

貞元九年至十一年,劉禹錫文登三科,連通過了進士科、博學宏辭科和吏部取士科的考試。

劉禹錫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通過三次應試,終於踏上了仕途。

劉禹錫在貞元十年寫的明志之作《華山歌》中說:"丈夫無特達,雖貴猶碌碌。"意思是說男子漢如果沒有高尚的品德和出眾的才幹,即使顯貴了,也還是個庸碌碌的人。

這首詩表明了他所追求的目標不是榮華富貴,而是要為國家幹一番事業。

大唐“詩豪”劉禹錫的傳奇人生(一):年少好學,胸懷大志

由於學識與才能兼優,劉禹錫很快被杜佑、王叔文等伯樂慧眼識珠,並受到器重。

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劉禹錫被提拔為監察御史,而與王叔文的結識,為劉禹錫政治命運的重大轉折埋下了伏筆。

此時,剛剛經過安史之亂的大唐王朝,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政治腐敗,風雨飄搖。

這一階段,劉禹錫兩次在朝廷任職,又分別在軍隊和地方做過小官。

這種經歷使劉禹錫對藩鎮的驕橫,宦官的專權,朝政的腐敗和人民的困苦都有所瞭解,這種深切的瞭解。

這種深切的瞭解和久蓄在心的報國之志使他積極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積極參與謀議,表現出特殊的才幹,王叔文稱讚他有宰相器

他與王叔文、王伾、柳宗元被稱為"二王劉柳",組成了這個政治革新集團的核心,展開了以"內抑宦官,外製藩鎮"為目標的政治改革。

大唐“詩豪”劉禹錫的傳奇人生(一):年少好學,胸懷大志

當時,宮廷裡有專門為皇帝飼鷹養犬的宦官,是宣徽院的五坊小兒。

他們常常以街市裡的商販驚擾了皇帝的鷹犬為由,搶掠他們的財物,肆意妄為。宦官主持的宮市幾乎是白晝搶劫,百姓怕他們就像怕土匪強盜一般。

還有當時的京兆尹李實,仗著自己是唐朝皇室的宗室,為害人民的罪行令人髮指。

這些貪腐時弊正是王叔文集團革新的對象,在順宗的支持下,短短半年多,革新派對德宗時期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弊政提出並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一是企圖抑制藩鎮勢力,重建中央集權,二是企圖抑制宦官勢力,奪回國家軍權。

先罷黜掠人擾民的宮市及五坊小兒,再減停宮中閒雜人員及內侍多人俸錢,以抑制宦官勢力,京兆尹李實也被貶為通州長史。

懲貪鄙、用賢能、免苛徵、恤百姓的這些舉措減輕了人民的一些負擔,得到了人民的擁護。韓愈後來在記載這段史實時用了"百姓相聚歡呼大喜"、"人情大悅"等語句。

大唐“詩豪”劉禹錫的傳奇人生(一):年少好學,胸懷大志

然而,革新運動觸動了宦官、藩鎮和腐朽官僚的既得利益,很快就遭到了他們的聯合反撲。

他們藉著順宗久病不愈的機會,幽禁順宗,逼其退位,另立新君,即唐憲宗,年號改為永貞。

公元805年,唐憲宗上臺的第三天就開始迫害革新派人士,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戶,次年被賜死。

王伾被貶為開州司馬,不久病死在貶所,劉禹錫和柳宗元以及革新集團的其他成員也都統統被貶為遠州司馬。這十個人,當時被稱為"二王八司馬"

至此,歷時146天的革新運動徹底的失敗了,這就是唐代歷史上著名的永貞革新。

大唐“詩豪”劉禹錫的傳奇人生(一):年少好學,胸懷大志

劉禹錫傾其熱情與抱負,積極投身於這場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卻以失敗告終,這次失敗是劉禹錫順遂仕途的終結,也是他多舛的政治命運的開始。

從二十歲踏入仕途到三十四歲的第一次遭貶,劉禹錫即將迎來他長達二十三年之久的貶謫生涯。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