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升如果没有战死,真的能改变历史吗?

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升如果没有战死,真的能改变历史吗?


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升如果没有战死,真的能改变历史吗?


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升如果没有战死,真的能改变历史吗?


很多历史爱好者对明亡抱有深深的遗憾,认为明末崇祯皇帝有多次翻转局势的机会,可惜都被他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其中,假如卢象升不死,很可能挽救大明王朝。

历史不能假设。作为当时明朝著名的军事统帅,不论是抵御清军入侵还是镇压农民起义军,卢象升都难得的保持了胜多败少的战绩,为当时朝野誉为“国之干城”。但是,军事的胜利不可能改变政治的腐朽、财政困境特别是战略的失败。而且卢象升只是军事才能突出,在战略眼光、施政等方面乏善可陈,官场争斗更是菜鸟一个。因此,光凭一腔忠诚、勇敢、善战不足以改变历史。但是,卢象升之死却加速明亡的历史进程,这点无庸讳言。因此,史书称卢象升之死,“天下为之震动”。从历史看,卢象升的死直接产生以下后果:

一,党争白热化,政局不稳。明朝中后期最大的政治弊端,就是以东林党人为首的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依附的皇权之间争斗,即党争。党争是导致明亡的重要原因。卢象升之所以受到崇祯猜忌打压,以致被迫分兵,以少敌众,最终战死沙场。固然有其个人行事风格得罪高起潜、杨嗣昌等权宦权臣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卢为代表的东林党人,政治上反对宦官和反对与后金和议。卢死后,东林党人出身的文官虽不敢直接针对皇帝,但把矛头对准兵部尚书杨嗣昌和监军高起潜,致使杨在之后几年始终处在被攻讦掣肘的地位,不得不离开中枢,到地方督师。而且杨的身死,既有因劳师无功藩王被杀的自责,也有对朝庭中东林党人穷追不放的忧惧。像后来崇祯频繁更换内阁,薛国观、陈新甲等重臣被杀都是党争的结果。可见卢象升死后朝局中党争更趋激烈,直接影响了政局稳定和政策制定实施。其实,杨、薛、陈等人都属能臣干才,尤其是杨嗣昌一度被崇祯视作“中兴之臣”,可惜都陷于党争,以致最后崇祯无人可用。

二,陷入两线作战,战略失当。卢象升反对对满清议和态度很坚决。其实,就当时的形势,明朝实无力两线作战。对这点崇祯和杨嗣昌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卢主战除了基于民族大义,还是囿于党派之争,书生之见。这一点,不得不说卢打仗是牛人,但缺乏政治气度和战略眼光,不如袁崇焕甚至洪承畴。但卢死后,基于舆论压力,崇祯不得不停止与后金议和,当然也与崇祯个人的自尊心强有关,导致明朝长期陷入两线作战,政治、军事、财政承受巨大压力,最终支撑不下去而崩溃。

三,促进军阀势力形成,指挥不灵。明末军事上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兵骄将悍,不听指挥,军令不行,尾大不掉,几乎就是大大小小的军阀,像左良玉、吴三桂、贺人龙等。像卢象升这样能力强、手腕狠、军功高的牛人还可以勉强驾驭这些骄兵悍将。而卢一死,一方面让很多统兵将领对崇祯的刻薄寡恩昏馈有了深刻认识,助长拥兵自保的心态。另一个方面,其他军事统帅大都缺乏卢象升的本事手段,控制不住地方将领,就连杨嗣昌这样重臣都无法驾驭左良玉,更何况别人。逐渐造成军事将领拥兵割据、朝廷无兵无将可用的局面。

四,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失掉民心。卢象升作为主战派旗帜,这面大旗一倒,使当时一部分主战的中小官僚、知识分子以及广大深受清军杀掠之苦的下层民众对崇祯和朝廷失去了信心。在卢死后,由河北山东一带的地主知识分子组织起来抗金保家的民兵义士,纷纷解散甚至转投农民起义军。把一大批抗清力量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不能不说是崇祯的一大失策。

总之,卢象升是明末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统帅,他的死对大明王朝走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明史才讲,象升死,天下为之震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