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通海:努力將杞麓湖“生態顏值”變成“金山銀山”

玉溪通海:努力將杞麓湖“生態顏值”變成“金山銀山”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通海縣緊盯杞麓湖保護治理,加大工作力度、加強治理強度、加快工程進度,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致力將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探索將杞麓湖“生態顏值”變成“金山銀山”成效初顯。

“碧水棉柳嬌花媚”升格“文化名片”初心

家住通海縣九龍街道的王紹雲是一名退休職工,近三年多來,他每天都要到杞麓湖畔騎行,親眼見證了杞麓湖環境一天天變好變美,水質一點點改善,尤其是最近開園的杞麓湖國家溼地公園盆景園讓他在湖邊駐留的時間更長了。

“以前來這裡杞麓湖的水質不好,比較難聞,現在水質改善好了,湖堤綠化美,環境好,一年比年好,來了還有坐的地方,有玩的地方,看看這些盆景,十分愜意。”王紹雲說。

玉溪通海:努力將杞麓湖“生態顏值”變成“金山銀山”

王紹雲常常休憩、賞盆景的杞麓湖國家溼地公園盆景園,位於杞麓湖南岸大樹至萬家段,長約1.5公里,建設了18個院落,院內錯落有致的盆景千姿百態,生機盎然,令人賞心悅目。而在此前,這一區域開有多家飯店,還有違章建築,生態環境問題令人堪憂。

拆除建章建築、搬遷飯店、落實“四退三還”,建設生態屏障……通海縣以“斷腕”之勇狠抓杞麓湖保護治理生態問題整改。經過多年的治理保護,如今的杞麓湖湖面開闊、風光絢麗、生態良好,水質持續向好,吸引了眾多遊客紛至沓來。

通海縣山水秀美,歷史文化厚重。家家養花,戶戶植蘭,深厚的人文積澱造就了高雅的盆景藝術,盆景愛好者積極傳承挖掘盆景文化內涵,執著於盆景藝術創作,把小小的盆景培育成為市場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成為通海文化名片。近些年,通海盆景產業處於一個蓬勃發展時期,全縣盆景愛好者數以萬計,從事培育經營者多達千餘人,且均擁有自己的盆景基地或苗圃。2018年,全縣盆景銷售額達6000餘萬元。

為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推動打造“盆景之鄉”品牌文化,通海縣將“盆景園”建設納入溼地公園南岸湖堤生態修復工程加以實施。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通海縣將加快推進盆景園建設作為主題教育整改落實的重要方面。縣主要領導和相關部門嚴格落實主題教育邊學邊查邊改要求,深入建設現場查找問題、研究解決辦法,提出工作措施,有效推進了各項工作的落實。

10月1日,杞麓湖國家溼地公園盆景園開園,引進通海杞源盆景專業合作社入園,目前,盆景數量仍在不斷增加,總量將突破5000盆。“盆景園開園以來,作為通海盆景集中展示銷售區吸引了大量遊客和愛好者前來觀賞,進一步提高了通海盆景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還有些客戶慕名前來洽淡選購,為我們盆景產業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我們有信心把通海盆景這個朝陽產業做得更好。”10月27日,盆景合作社負責人王昌告訴記者。

“霞披柳岸湖光燦”撬動“美麗經濟”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多年來,通海縣持續推進農業面源汙染治理,積極引導農戶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地處杞麓湖畔的大樹趙家溝實施了杞麓湖主要入湖河道生態治理工程後,從昔日“臭水溝”變身“網紅地”。今年,大樹社區在沿湖一級保護區外以帶狀佈局種植了60餘畝水稻,並依託杞麓湖如畫的風光、宜人的田園風光等生態資源優勢,在國慶節期間舉辦首屆“摸魚節·長街宴”,吸引了超過20萬人次的遊客前來賞通海“萬畝蔬菜”田園風光、遊趙家溝、品通海八大碗......在破解蔬菜產業發展瓶頸、切實保護杞麓湖、發展鄉村旅遊引領農民轉型方面做出了成功探索。同時,還有效拉動了全縣旅遊經濟實現新突破。國慶旅遊黃金週,通海縣共接待遊客46.8萬餘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75億元,同比增11.65%。

“這次摸魚節我們給遊客留下大樹社區乾淨、文明和美麗的印象。依託現有的生態資源和產業優勢,我們將積極引導居民發展第三產業,最終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實現可持續發展。”全國勞動模範、大樹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趙思旺說。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通海縣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杞麓湖保護治理及生態建設正按照科學治理、依法治理、工程治理、全民治理、網格化管理“四治一網”措施全面加快推進。

“有了生態,才會有發展,通過保護與治理,進一步挖掘整合通海的“山、城、田、湖”等旅遊文化資源,綠色食品、五金產品等特色資源,把生態轉化為帶動我們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的動力,使我們通海的經濟得以可持續發展。”杞麓湖國家溼地公園生態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許振武說。

雲南網通訊員 師雲波 記者 賈雲巍 黨曉培 攝影報道

來源:雲南網

原標題:玉溪通海:努力將杞麓湖“生態顏值”變成“金山銀山”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胡楠

審核:李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