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无限种可能

怀海特在《教育的目的》中如是说道: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诚然,每一个孩子的人生,本应有无限种可能,而教育要做的,就是去鼓励、去激发、去引导。

然而,很多时候,“以人为本”只是停留在口头。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下,教师与学生都在为获取更高的分数而起早贪黑。那么,如何在应试教育的镣铐下跳出素质教育的舞步,把每一个孩子看作一个大写的人,而不是一台冰冷的考试机器?4月11日由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主办的云讲座“抗疫背景下的专业引领与师德建设”给了我答案。

“远离功利,亲近学生”,这就是令我醍醐灌顶的答案。吴非老师说:“教师百般谋求名利,孜孜以求想进官场,是学校的祸害,教育的灾难”。热衷于追名逐利的教育者,心中如何还能装得下学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才是坚守初心的教育人该有的姿态。

不为名利所牵绊,方能全心投入教育教学,让生命在场。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惟有生命在场,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

有了对话,才有了亲近的可能性。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强调:“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教十年,始终秉承以爱为前提的教育,用爱去唤醒爱,用示范去引领成长。

讲座中,提及疫情中奔走在街头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以及无数坚守在一线的普通人。国内已初见曙光,这场战疫的胜利当然离不开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但是无数普通人的奔走也不容遗忘。教育不就是如此吗?我们的学生既有可能从事医生、教师、白领等在世人眼里比较体面的职业,又有可能只是终日奔走在烈日与暴雨中的体力劳动者。教育,本就有无限可能。如何让未来有着无限可能的孩子能顺利地走上自我发展之路,这就需要考验教育者的智慧。

丁之境校长用他的教育智慧为我带来三点启示:第一,专业的教育理念;第二,专业的示范引领;第三,专业精神助力成长。字字箴言,均离不开“专业”二字。回首我的教育人生,我是否做到了“专业”二字呢?

不禁想到了在我文中出现出现过的子健,是小林中学2013届的学生,彼时的我刚刚踏上三尺讲台。初中阶段的子健是远近闻名的“小霸王”,我曾撰文描述他横冲直撞的少年时光。后来,在子健妈妈和我的协作教育下,子健开始专注于学习,虽一路历经坎坷,却始终不曾放弃。初中毕业后,他一路升学,大学期间积极入伍,去年刚刚退役。

他曾写下一篇长文,回顾他的学生时代和军旅生涯,其中有一段文字让我尤其动容:我服役的部队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2016年南海危机对峙事件发生时,那时正值我刚入伍。有一天晚上营长对我们做动员,说现在南海发生很多事,之前你们是不知情,但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们这么久,总有一天需要用到。第二天早上,整个中队组织每人给家里写一封信,为什么要写这封信?我想明白事理的人都懂,我记得当时在班里,每个人趴在自己床上写,边写边哭,哭声中夹杂着每个人对国家兴亡的责任与担当。我也边写边哭,没有在信里透露任何消息,只叮嘱爸妈照顾好自己。当时我已经铁定了心,为保卫祖国,我愿意牺牲自己。经历了这次事件以后,我告诉自己,往后遇到任何事我都不会再畏惧不前。

读到这段文字时,我内心的感动与敬仰油然而生。此时的子健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让我操碎了心的“小霸王”,而是长成了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疫情期间,作为退役军人,他也一直忙碌在防疫一线。

接到武装部的部署通知后,子健就响应号召,坚守在片区的主要路口进行把守,第一时间筑牢社区防控安全线。随后,被调派到镇上的隔离酒店定点看守。尽管明知存在危险,但从不曾退缩,只为履践退伍时所说过的一句话:“若有战,召必回”。

若不是子健与我交流他的经历,我简直无法想象,当年那个热血而冲动的少年如今会变得如此果敢而坚韧,我想,这就是成长的力量。

在子健的文章里,他清晰地回忆起九年前我陪着他去医院为打架事件善后、无数次与他促膝长谈学习与未来、在他学业遭遇失败时给予他不断的鼓励,这些都是他最艰难的那段岁月里难以忘怀的温暖。有些细节,我已遗忘,然而,在孩子的心里,他始终铭记。

与子健相处的那三年,是我最为纯粹的教育时光。丝毫没有评选先进或优秀的概念,而是全副身心扑在班级管理与语文教学上。付出终有收获,最大的成就感是与当时任教的两个班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的语文课堂,也是不拘一格。小老师授课、课本剧表演、课前三分钟演讲……初出茅庐的我带着孩子们在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生长。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存在。教育,切忌把所有孩子束缚在功利主义的框架下。只有时刻谨记远离功利,亲近学生,用我们的专业引领与教育智慧,方能看到教育的无限可能。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他的自我发展之路。


教育,有无限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