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究竟是什么色?

大聪41


如果你结合作者生平在对全诗进行通篇累读之后就不难发现:文中的“国色”不仅蕴含表面的雍容华贵,色彩的绚丽。更意指内在的风骨及气韵。

接下来就行我们一起看下这首“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芍药花妖饶艳丽却因风骨的欠缺而尽显柔弱之态。芙蕖(荷花)呢?尽管清净淡雅又因太过超凡脱俗而淡化了应有的情趣的风致。

无论芍药抑或芙蕖(荷花)也都算得上万花丛中的佼佼者,但俱因美中不足而略带那么一丝遗憾。此首诗的前半阙皆是在为即将粉墨登场的“国色”牡丹再做衬托和铺垫。换句话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那么重点来了,也就是此诗的后半阙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的出现,不禁给人以一种拨云见日之感,

顿时柳暗花明了。牡丹不仅具备了形体之美又皆俱内在的刚毅与正直。所以呢,为她冠以“真国色”的美名,称得上是实至名归。而动京城这三个字则是从侧面佐证了作者的观点,试问?除了“国色”谁还能引来这种万人空巷争相观看的态师呢。

之所以牡丹能得到诗人如此的推崇,是因为作者意在“托物言志”,刘老出身书香世家一辈子都在官场沉浮,历经坎坷与波澜。有史料记载,这首诗是作者游玄都观时所作,此时刘老已经接连被贬,大唐也是由盛转衰,但胸中的热情与斗志却丝毫未减。依然对时局的中兴抱以肯定。

也正因如此,诗中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政治色彩一览无余。

所以,色彩与情韵的相互交融才是牡丹“国色”中的真谛所在。




月满青山


刘禹锡诗: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究竟是什么色?

♥唐刘禺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滇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个人理解刘禹锡的国色泛指多姿多彩的牡丹颜色,主要为红色。因为作为当时的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的美誉,包括现在欣赏牡丹还是只有洛阳城。

牡丹颜色大家知道的有太平红、魏紫、首案红、什锦牡丹、花竞、状元红。


▲水墨丹青难画你魏紫姚黄。

▲花开的时节争睹月坡堤上。


▲皇冠托桂引来蝶舞满庭芳。

▲直立斜出参差你千般模样。


▲插花的芳容谁人解花语。

▲娓娓道来细听韵味悠长。

知足常乐2020.4.18日于上海


知足常乐0724


刘禹锡诗中的“国色”,是指“国花”,色的意思是指花朵,而非颜色的色。

为什么刘禹锡把牡丹称作国色呢?

原来,牡丹花在隋炀帝时,就移植到了宫廷。其花朵硕大、饱满、艳丽、多彩,而获得人们喜爱。隋末天下大乱,隋朝覆没,牡丹花也从宫廷移植到了寻常百姓家,家家种植,人人迷恋。唐都长安,每当阳春三月牡丹盛开之时,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里巷小民,万人空巷,竞相游春赏牡丹。

所以,刘禹锡才有了赏牡丹诗: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至于“国色”一词,由来已久,最初是指容貌冠绝一国的极美丽的女子。

如:《春秋公羊传·僖公十年》记载:" 骊姬者,国色也。" 何休作注称:"其颜色一国之选。"即相貌是一国中最美丽的人,就被称为国色。

还有《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到得后来,人们又把牡丹花和美丽女子联系起来,同称国色,既指花又喻人,借花抒情。

唐朝咏牡丹的还有:

李正封,《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罗隐, 《牡丹》诗:"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