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樓一躍而下的孩子身上,作為父母的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001

高二在讀的外甥,有一個要好的同學秋生,上星期從學校四樓一躍而下,造成全身多處骨折,內臟多處有積血,還有N多後遺症不詳。

與很多調皮的男孩不一樣,秋生從小就特別懂事,學習成績在班中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秋生初二時,父母因性格不合離了婚,之後秋生一直隨母親生活。

意想不到的是秋生在父母離婚不久,自己曾偷偷喝了農藥,幸好發現及時,撿回了一條小命。

那個時候,秋生就被診斷出抑鬱症。

關於抑鬱症,簡單來說,它是心理疾病的一種,輕則自發性情緒低落,有不合群、身體不適、食慾不振及睡眠障礙等症狀。經過自我調節可自愈。

重則自發性的持久情緒低落,焦慮、幻覺或妄想等症狀,會對社會產生絕望、悲觀厭世,有自殺傾向。

從四樓一躍而下的孩子身上,作為父母的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002

被診斷出抑鬱症的秋生,中考時仍考取了重點高中。在高一快結束時,秋生母親聽從了老師的建議,把秋生接回家休養。可一段時間後,看秋生沒什麼異常,怕他閒得發慌更加胡思亂想,便讓他返校繼續上學。

只是萬萬沒想到,秋生重返校園沒多久,就出了這樣令人震驚愕然的事。

據清醒後的秋生說,教室在二樓,自己都不知道怎樣就走到了四樓,並一躍而下。這不是託詞,因為秋生從小就有恐高症,沒那麼大的勇氣。

是幻覺引發的悲劇?還是悲觀厭世?我們暫時無法求證。但秋生的抑鬱症是事實,從四樓大鵬展翅般一躍而下也不可否認的發生了。

不管他是環境因素引發的,還是社會因素造成的,我們都沒辦法隨便把這個“鍋”甩給它們。作為孩子的家長,其實才是孩子朝夕相處的引導者。

從四樓一躍而下的孩子身上,作為父母的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003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樣對類似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的青少年心理問題進行預防呢?其實從幼兒時期就應該重視的。

首先對孩子好奇提出的疑問,應給予顯淺、容易理解的解答。不知道的說不知道,並儘量一起去找一個解答。知道的更不應遮遮掩掩一句,“長大你就懂了”應付了事。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父母與愛對方是兩個直接上任,沒有經過學習的工種,這兩個工種根本沒有練習的機會,就直接上崗,而且責任重大。

在成年眼中,很多“為什麼”是心照不宣的存在。可在孩子的視角,這是有很多的疑問需要大人給出解釋,或確認解釋的“為什麼”。這些問題恰恰有很多,大人是認為難以啟齒的。

譬如,媽媽,我們是怎麼來的?爸爸,我們會不會死呀?爸爸,我們死了之後會去哪裡呀……

很多父母仍會遵照兒時父母給的答案,複製粘貼給孩子:長大了,你自然就知道了,不要問那麼多,說了你也不懂。

記得我家娃二寶在六歲不到時就開始問類似的問題。媽媽,那個阿姨的肚子怎麼那麼大?因為裡面有寶寶呀!你小時候也在媽媽肚子這樣住過,直到住不下就出來了。

那怎麼出來的?去醫院請醫生伯伯和阿姨在肚子開一點縫抱出來。我那媽媽不得受傷了,很痛,又出很多的血?還好啦!因為你那時還很小,開一點的縫就能把你抱出來了。

二寶開始對生與死產生疑問時,我還專門淘了本《一片葉子落下來》繪本,記得當時她連續要求讀了好幾次,甚至錄了下來隨時回聽。

對於生命的存在與消失,書中都給出了她能夠理解,又頗積極的答案。現在她基本看到與生死相關的事情,已經懵懂明白,這是一件與春天葉子發芽,冬天枯葉飄落一樣稀鬆平常的事。

不要總以為孩子小,能懂什麼?很多事情,他會向你找答案,說明他還是信任你的。你總拒絕陪(引導)他尋找成長中種種問題的答案,他會慢慢地從其他渠道尋找解答。

如果這樣,作為家長我們錯失了多麼珍貴的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時光呀!

從四樓一躍而下的孩子身上,作為父母的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004

其次,對於孩子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尊重與信任。尊重他們的意見,信任他們的行為。

對於孩子寫作業這件事,網上流傳這樣一句話: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在小學家長群發現這樣一個普遍現象:給娃訂正作業,發現一題錯題,可無論怎麼說,娃都說老師是這樣教的,拒不改正,還是哭也哭著說自己沒做錯。

如果你是家長,你認為怎麼辦?

是用父母的權威,一定要他按正確的改正。還是在家長群裡@老師求答,然後把老師說的給他看,然後你對了,他承認錯了並順從改正錯題。

其實還有一個恰當的方式,讓他再讀清楚題目,若他還堅持原來的答案,那就把你的答案給他解釋一遍。無論他選擇怎樣解答這道題,都叮囑他明天課堂上老師評講時留意這道題,回家後反饋。

甚至你還可以跟他說:我也不能保證我的就肯定是對的,但對這道題我們確實存在不同的答案,我們就先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見。

至於那種方式,對孩子之後類似問題的態度會有發自內心的改變,答案是顯易而見的。

尊重包括尊重他們的選擇,無論對錯。你可以先坦言你的意見,但不是用強迫的方式改變他們的決定。

很多坑,我們走過,都想告誡他們避免入坑,可他們偏偏不信不聽,沒辦法,人生的路都是這樣過來的,想想我們曾經也是這樣的不服管。

盧梭說: " 青年期是一個狂風暴雨的危險時期。 "

預防狂風暴雨不應該在烏雲密佈起風時,而應該在天氣晴朗,秋高氣爽時就是要有這個意識。

風雨都敲鑼打鼓來了,再去補那房頂的窟窿,有作用也不大啦,還危險。

仔細想想一棵樹的生長,扶搖直上,一帆風順長成參天大樹的機率都不大。但生長的初期,兩旁的扶扙,能讓它們在根深蒂固於泥土前,不輕易倒下。

而父母,就是孩子的兩根扶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