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閥織田信長,為何能"天下布武"?作為天皇,有太多的無奈!

引言

日本歷史雖然沒有我國的歷史那樣源遠流長,豐富多彩,但也有其亮點和值得品味的地方。對於國人來說比較熟悉的自然是日本的戰國時期,也就是從室町幕府開始,經歷安土桃山時代一直到德川氏建立江戶幕府為止。

這段歷史中湧現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其代表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三位,而織田信長作為戰國時代崛起的"新星"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建立了強大的軍事政權,這為後來日本國內的再次統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織田信長本人出生在一個並不強大的領主家庭,為什麼他能順利的進行"天下布武"計劃?當時的日本是什麼狀況?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日本天皇又處在什麼樣的地位?各國的領主又企圖在紛亂的時代獲得怎樣的利益?帶著這些問題去分析和思考織田信長的崛起之路或許會有全新的認識。

日本軍閥織田信長,為何能

窮困潦倒的日本天皇

不管是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國度,但凡能夠形成"軍閥割據"的局勢這一定和本國的最高統治者是分不開的,日本也不會例外。

縱觀日本的歷史進程不難發現作為"神選之人"的日本天皇能夠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時日並不多,真正掌握權力的是幕府勢力。而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應仁之亂在對當時的室町幕府權力進行了強大沖擊同時也拉開了日本戰國時代的帷幕。

幕府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對天皇家族的保護,而隨著幕府勢力和權威的衰弱這一點自然是無法保障的,日本國內各地的領主紛紛進行土地的割據,而作為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由於不堪重負也開始站起來反抗,這就是困擾日本戰國時代各大名的"一揆"。

而全國的倉庫,寺廟以及公家的產業也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天皇的收入根本無法保證,這一時期日本天皇的日子可謂"窮困潦倒",甚至是基本的儀式也無法順利進行。

日本軍閥織田信長,為何能

比如公元1500年後土御門天皇去世,因為拿不出足夠的錢導致了葬禮無法順利進行,天皇的遺體被放置了四十多天後才得以火葬。而作為繼任者的後柏原天皇也同樣因為經費不足無法舉行登基大典,在拖了長達二十一年之後的公元1521年才如願以償的補辦,此時這位天皇已有五十八歲了。

但這並不是良好的開端,一直到公元1556年後奈良天皇去世朝廷都沒有足夠的經費,而這位天皇在去世後遺體也被放置了二個月之久。天皇的日子尚且如此,其他的王公貴族更好不到哪裡去,他們大部分選擇離開家族發跡的京都到有私交或者實力較強的領主處避難以維持生計,其中也有不少自己選擇到京外居住,慢慢形成了一股獨立的割據勢力。

由於幕府和朝廷權力的喪失導致天皇孤苦伶仃甚至陷入絕境,不過俗話說"絕處逢生",隨著各地大名的崛起,為了尋求"正義"的名分都急於尋求"權威"的朝廷給予認可,而早就沒有任何意義的朝廷官職就成為了自救的工具。

戰國大名需要名分

在以前朝廷中的各種官職需要根據家族的高低,在幕府申報之後朝廷審批才能夠獲得,但是戰國時代的來臨舊有的制度顯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作用,因此只要給予朝廷足夠的貢錢就可以換取到差不多的官職,此後朝廷甚至有意的哄抬官位的價格以便和大名討價還價,不得不說此時的日本朝廷已和市井小販沒有了本質的區別。

日本軍閥織田信長,為何能

對於戰國時期的大名來說官位也尤為重要,至少在社會的層面來說是這樣的。有一部分大名本身就有祖上遺留下來的地方守護職位,而更多的是亂世中採取各種手段上位的武士家族,這部分人在獲得了地區統治權之後就會執著於尋求朝廷給予官職,他們也更會對朝廷抱有感恩之情,這無疑是相互之間各取所需的利用。

比如毛利元就在公元1558年拿出了自己地盤中石見銀山城的銀子上貢給正親町天皇幫助其完成登基典禮。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日本的戰國時代天皇更多的是武士階層的精神領袖,權力地位並沒有任何的提升,賜予大名官位更像是謀生的手段。

比如上文提到的大名毛利元就,他在滅亡了宿敵之一的防長大名大內氏之後要對手位於出雲國的尼子氏和豐後國的大友氏動手,但是出師的名分不夠,一旦戰爭爆發這些勢力可以藉機聯合進行反擊,毛利元就為了防止腹背受敵對朝廷主動進行親近,成功避免了幕府的干預以及周邊領主的刁難。

織田信長的獨到之處

雖然朝廷靠買賣官職拉攏了不少大名支持,但並沒有換來有人進京勤王復政,至少在織田信長上洛之前這一情況都沒有改變。大名的利益所求大部分都在自身的領土上,在他們眼裡天皇和幕府將軍沒有任何的區別,只是相互的替代品。

織田信長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幫助幕府將軍足利義昭回京後既沒有接受幕府給予的官職也沒有接受朝廷給予的官職,這一舉動說明了織田信長本人和兩股勢力都劃清了界限,也就不必受到任何一方的制約。因為他一旦接受了幕府方面的要求,在名分上就會成為將軍足利義昭的下屬,充其量也不過是幕府中的二把手或者是一方的管領而已,這對於"天下布武"的大計是極其不利的。

日本軍閥織田信長,為何能

而朝廷方面他之所以不願意接受也是有自己的思考,織田信長本人比較熱衷於強調君臣關係,如果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官職大於足利義昭是不合適的,如果低於足利義昭那就完全沒有意義,因此把自己放在"第三方"的位置上,既不用受其約束,還可以用"輔佐"的名義來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各國大名尋求名分相互吞併的時候,織田信長卻擺脫了來自封建時代的各種名分束縛,這是他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織田信長的崛起

隨著織田信長實力的增長,室町幕府已經成為了毫無利用價值的工具,在突破了將軍足利義昭對織田信長的"包圍網"之後,他成功放逐了足利義昭,這也宣告室町幕府統治的結束。此後織田信長的地位變得更高,在政治上他也努力成為幕府的替代之人,不過在公元1578年他卻退回了朝廷賜予的右大臣一職,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在此之前被放逐的足利義昭雖然外逃到了現在的廣島縣福山市,可他"徵夷大將軍"的名頭還在,織田信長並沒有尋求朝廷免除足利義昭的這一頭銜,照理說這符合常理,滿天下也都在討論織田信長的身份問題,但是從現實出發,大多數公卿貴族和寺院勢力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都寄希望於織田信長的強大,雖然有很多人對他不滿,但是主流仍舊認為織田信長的治理之下天下是繁榮昌盛的,這比天皇統治時期要強的太多。

日本軍閥織田信長,為何能

織田信長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讓他看到了天下一統的希望,尤其是在消滅了甲斐地區有力的大名武田氏之後,他本人也認為此時已是"天下太平"。因此織田信長的崛起以天皇為代表的朝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少對織田信長是信任的,認為他是結束亂世以及恢復皇權的保護者,而不是朝廷的對抗者。

回顧一下,從日本的南北朝開始一直到織田信長統治結束的本能寺之變這一段歷史中的公家和武士階層的關係,歷史愛好者們常常提到的朝廷"黑幕"論以及天皇復權論都是缺少有力證據的,整個室町幕府以及戰國時期,以天皇為首的朝廷勢力很少作出較為積極的政治干預,大多是扮演一個與武士階層共存的角色,這其實是現實的,也對日後的天皇政權得以保留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軍閥織田信長,為何能

而織田信長能夠順利的完成"天下布武"的計劃,除了他卓越的軍事和政治才能以外,朝廷以及天皇不去調和爭端而是選擇堅定的依靠他。相對的,織田信長作為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也並沒有做出危害皇權的事情,也從未想過取而代之。在近代的研究中有不少學者認為織田信長所築的安土城把為迎接天皇所設的御幸之間放在天守閣之下是有意取而代之,我認為這是不可靠的,以古籍對織田信長的記載,他如果想要宣示自己地位高於天皇大可在京都天皇的皇宮旁邊興建一座更加宏偉的城池,這想必也不是難事。

日本軍閥織田信長,為何能

伴隨著織田信長的強大,期盼織田信長死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是他和公家以及朝廷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更多的反對者迫於各種原因也是敢怒而不敢言,更沒有實力去挑戰織田信長的權威,否則日本天皇也不可能窮困潦倒數十年之久,而織田信長的"天下布武"計劃也不可能如此順利的實施。

參考文獻:《戰爭日本史》、《信長與天皇》、《信長公記》、《三河物語》、《完譯日本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