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山西 晋之上党 (2)

国之山西 晋之上党 (2)


1

国之山西

“山西是个好地方”。山西简称“晋”,古意是“向着太阳前进”。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摇篮,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山西也是一片红色土地,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及三大主力师所在地,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和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是解放战争期间大批地方干部南下东进的战略基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西为共和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自身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70年来,山西经济建设实现了由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的历史巨变。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大幅跃升,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万亿元,人均GDP超过4.5万元,分别是1952年的1050倍和390倍。

产业结构积极演进,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新兴工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7%,初步构建起了具有山西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能源基地作用充分发挥,累计生产煤炭192亿吨,占全国的1/4以上,其中70%外调,覆盖全国2/3以上的省份。

科技事业成就瞩目,在能源原材料领域的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一批国家级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落户山西,涌现出了T1000碳纤维、光伏异质结组件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和产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8年底全省通车公路里程14.33万公里,较建国初增长了111倍,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605公里。全省客运航线252条,通达国内外214个城市,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槽出钢”“定向爆破筑坝”,到改革开放后的“三峡1200吨桥机”“千万吨级综采成套装备”,再到今天的手撕钢、笔尖钢、全球最大的75立方矿用挖掘机,仅在工业领域,山西就创造了数千项的“新中国第一”。


70年来,山西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极度贫穷到小康富裕的历史巨变。与1952年相比,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45倍和156倍,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长211倍和129倍。上千万老区人民摆脱贫困,到2018年底全省有41个县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减少到25.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

教育卫生事业飞速发展,与建国初相比,普通高等学校由1所增加到83所,普通中学由34所增加到1787所,卫生机构由1262个增加到4.2万个,床位数由917张增加到20.8万张。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多措并举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始终保持了就业稳定,并通过实施“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创新工程”、“三晋英才”支持计划,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来晋发展。

我们推动文艺创作、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蓬勃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得到弘扬,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我们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低保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有效提升城乡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70年来,山西整体形象实现了由保守封闭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山西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出蓬勃生机,发生了深刻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第一家大型中外合作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在山西诞生,到现在一批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40余年来山西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农村改革向全面深化改革、从相对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面推开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山西已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目前,山西是全国唯一的全省域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在24个国家建立了49对国际友城关系。

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我省政治生态实现了风清气正。法治山西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以上是我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了70年来山西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可以说,山西70年的辉煌成就,从一个地方体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国之山西 晋之上党 (2)


2

晋之上党

年轮是岁月的痕迹。人的年轮写在脸上,树的年轮藏在树干里,城市的年轮在哪里呢?也许地图的表达最为直观。老城地图、1945年地图、1979年地图、2008年地图、2018年地图、2019年地图……一张张长治的地图影像,从古城到现代都市,长治的地域就像一粒种子,在时光的浇灌下茁壮成长。

从迎来新中国第一缕曙光,到在全国率先实行市县体制改革,再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长治市的城市变化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和改革开放,成为一幅鲜活的图画、一部浓缩的历史。

历经70多年的变迁,一圈圈城市年轮走过的不仅只是时间,也是一座城市在漫长岁月里的成长。这种发展变革能最直观地反映在城市建设的面貌中,无论新旧,她的组织细胞都包含着街道、楼宇等诸多生存元素,但因时空差异,色彩彰显便有所不同。

小巷长街,矮墙高楼,不仅仅是持续增长的GDP数据,还有城市为历史留下的隽永痕迹。这种痕迹,是长治在70年的建设历程中有意或无意的表露,也是长治市向世人呈现出新的格局、新的形象。

史学界公认的是以1945年10月8日临时军政委员会进城为标志。当天晚上,在2万多长治群众的夹道欢迎声中,晋冀鲁豫军区太行、太岳、冀南部队开进长治城,接管了这座山西五大城市之一,上党19县首府,晋东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此,这个拥有3万人口的城市成为抗战刚刚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军事力量解放的城市之一。


刚解放后的长治旧城像把手枪。这不是记者的杜撰,从地图上看,1949年到1979年的长治市区,极像手枪,而且是把驳壳枪,枪托、枪管、包括击锤、节套,众妙必备。东至安国巷、西至营口街、北至蔡家巷、南至西营街,这就是长治解放初期的主城区范围,古城墙建筑20米高、10米宽,周长10公里。

如果数字表述过于枯燥的话。一个真实的事例是:东营街到城隍庙不过数百米,却是城里城外的区别。50年前,关二女从东营街嫁到城隍庙附近,因此,从城外人变成了城里人。如今,她家庙道巷的房子早已拆迁,换成了眼前古色古香的城隍庙广场,而她曾经那么熟悉的北关和卫上早就融成了一体。

当时长治虽然体量小,但7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全新的视角,更深入地审视那座城市,以及它当年发生的历史,就会发现,这是我党解放的第一座城市不仅对解放全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解放了的长治以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新中国的创建作出巨大的贡献。

解放全国的一半炮弹来自长治,我党后续接管城市基本都参照了长治样本,新中国的多项事业从这里起步: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冀南银行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新中国金融事业从这里起步;一批中央媒体刊物在这里诞生,新中国新闻事业从这里起步;一批高等学校在这里兴办,新中国教育事业从这里起步;文艺队伍在这里大会师,新中国文艺事业从这里起步。

后来的长治城大了些,东跨过了鞋帽厂,西不再以人民公园为界,南护城河依旧平静地流淌,但已成为城市内河,向北“突破”最明显的是新建了八一广场,还是有人会感慨:长治很小。“市区建成区面积小、可活动区域少,道路交通条件也落后。”

“一条马路两行灯、三个警察管全城”,说法有些戏谑,可当年的实际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主要干道是以英雄街、十字街为主体辐射修成的砖块路、石子路,路面狭窄,基本为混合车道,坑洼不平,而小街小巷更是以土路为主。也没什么像样的建筑,满街是些低矮破旧的民房、铺面。

从1978年开始,长治市加大了城市道路的改造和新建力度。到1998年,市区初步形成通畅便捷的“九纵九横”道路格局,总长度达到174.75公里,面积约245.18万平方米。此后的十余年间,先后改造拓宽和新建了东大街、英雄路、长兴路等20多条道路,使市区85%的主干道旧貌换新颜,充满生机的新长治初现雏形。

广度延伸的同时高度也在增长,老地委院的苏式蛋糕楼、国税大厦、金德利大厦、多普勒气象观光塔……第一高度就像在永无终点的田径场上延续交接的接力棒。宽与高延续着岁月沧桑与生生不息的活力,一圈圈延伸,一层层加高,这里有市井熙攘、有政通人和、有安居乐业、有民生幸福,一同见证着脚下城市的形成、起步、发展、扩展,就像树木横截面上环环增生的生命密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