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鸿门宴:谁说项羽无谋?

两千年来,西楚霸王国破身亡的悲剧,都被归结到了项羽鸿门宴上没杀刘邦。以至于后来多少英雄人杰都以项羽为反面典型告诫自己:切不可妇人之仁,切不可逞匹夫之勇。然而,如果我们能结合史实,详细分析项羽当时的立场和形势,就会发现鸿门宴是一场局,但不是杀死刘邦的局。这一局关乎的是秦末政治走向,局中人是项羽和刘邦,也是范增和樊哙,但是在他们背后,项羽真正对垒的对手——楚怀王,却不在局中。


诡异的鸿门宴:谁说项羽无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叔父项梁得到消息开始召集刘邦等各路将领至薛县商议反秦大计。这时候谋士范增就说了:“项将军,我们得吸取前车之鉴。楚南公说:‘楚国即便是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必定是楚国。’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人心,但也有了条件,就是要拥立楚王后代。所以陈胜自立为王,不得人心,肯定不能长久。”因此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在民间寻找到正在为人家放羊的楚怀王的孙子芈心,也叫熊心,拥立他为楚怀王,以顺从百姓的愿望。

至此,大楚王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复活新生了,楚怀王定都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并将项梁由上柱国升为武信君,总管军政大权,节制各路义军。项梁虽没有当上王,当了一个君,也是不错。他接着又挑选了最老实最没野心的陈婴来接替他上柱国的位子,封给他盱眙附近五个县,名为辅佐楚怀王,实为就近控制这个傀儡。就这样,借着陈涉之死,原本在张楚集团中处于边缘地位的项氏叔侄在掌握了实权的同时,也为自己立了个大敌。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项梁兵败丧命。本身怀王并不具有实权,只是作为一种象征,对六国贵族和六国遗民起到号召性作用,然而项梁之死却使得局势出现了重大转变,楚怀王此时表现出了一个出色政治家的政治嗅觉和手腕,果断将项羽、吕臣二支军队合并一处由自己直接统帅,开始掌握统治南方各路反秦军。并且熊心还破格提拔宋义为卿子冠军,确立自己亲信掌握兵权,率项羽、范增、英布等将北上救赵。同时发表了著名政治宣言:“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为王”,并同意刘邦收集项梁、陈胜余部西行攻秦。在摆明了不带项羽玩的情况下,项羽表示反对说:不愿北上救赵,更愿与刘邦西行入关。熊心没有答应项羽要求,只让刘邦西行攻秦。

诡异的鸿门宴:谁说项羽无谋?

可以说,自怀王掌握实权以来,为了排挤项羽,夺取军权,楚军便在实际上被分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怀王阵营、一个是项氏阵营,而在二者的背后更是存在政治理念的冲突。怀王作为旧贵族的代表,代表的战国时期旧有的七国格局,而项羽虽然也是项燕之后,但同时更是新兴军功阶层的代表,军功阶层为了获取政治地位,必然希求打破旧有格局,建立新的天下秩序,而二者的冲突则直接表现在怀王之约中。

在项羽被明显排挤的情况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攻破咸阳,秦朝灭亡,同时,项羽于巨鹿大破秦军主力后拥兵四十万在刘邦之后入关。秦末之势,就在怀王之约中确定了走向。即关东仍保留旧有秩序,由六国后裔继续称王,唯有关中秦王室不可再留,由先入关者为关中王,这也就是意味着,项梁项羽叔侄俩的种种努力被一句话否定。

项羽不能同意,问楚怀王:“关中王谁做?”楚怀王说:“如约。”于是就一句话,造就了后来的鸿门宴。

在当时的情况下,楚怀王想要稳固地位,除了出色的手腕之外更需要其他政治势力的支持,而怀王的支持者们,处于台面上的则主要有两人,其一为宋义、其二是刘邦。宋义自不必多言,本来在楚军处于边缘地位,在怀王掌权之后才真正获得一定的政治地位,毫无疑问属于怀王一派,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巨鹿之战中宋义的拖延,一方面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来自于怀王的授意,对于怀王而言,也许巨鹿之战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拖住项羽,不能让他先入关中以封关中王。

此外,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刘邦,在陈胜死后,楚军实际上包括以下几个势力:项梁、刘邦、吕臣、英布,在怀王掌权以后,直接吞并了项羽和吕臣的势力,从英布之后出现在巨鹿战场上来看,应当是同项羽一起被收取了兵权,因而实际上在怀王掌权之后仍握有兵权的只有刘邦一人,其拉拢之心显而易见,而怀王力主由刘邦入秦,则更可以视为二者已经达成了政治交易,刘邦归顺怀王阵营,怀王则给予刘邦唯一一个因功封王的机会。

可以说自从项梁死后,怀王采取了一系列出色的政治手段,首先夺取了兵权巩固自己的力量,接下来拉拢、提拔作为亲信的宋义、刘邦,并且进一步安排诸老将与宋义打击项羽,不失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诡异的鸿门宴:谁说项羽无谋?

而,秦末战争最大的转折点出现了,那就是项羽的巨鹿之战,这一战不仅改变了反秦的被动形式,更是一举扭转了项羽对怀王的不利局面。在巨鹿项羽表现出了一个出色政治家应有政治素养——“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首先面对宋义的掣肘,项羽当机立断斩杀了宋义,并且依靠自己出色的政治动员稳定了军心。其后,以自己当世无双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大破四十二万秦军,破釜沉舟之策固然是行军之策,但若是视为政治手法怕也未尝不可。最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羽成功的将军事上的胜利转化为政治的胜利,赢得了新兴军功集团的支持,成为了楚军乃至整个反秦联盟实质上的领袖,取得了与怀王的对峙中的主导权。

而鸿门宴,则是项羽与楚怀王的最后博弈。此时的刘邦,既是怀王手中最后一张牌,也是怀王之约的关键人物,刘邦此时的选择对于楚军的局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继续支持怀王以谋取关中王的地位,还是彻底放弃这一念想,投靠项羽以获得最大的好处?在四十万大军的威胁之下,刘邦选择了后者。

所以,在鸿门宴刚开始,刘邦表示“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时,这个针对楚怀王的局就已经结束了。因为刘邦弃楚怀王而选项羽,项羽手握重棋,而怀王一败涂地。

其实这个局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范增。太史公在鸿门宴之前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项伯,另一个就是范增。前者是个保守的主和派,后者则是个激进的主战派。虽然说项伯在一定程度上有背叛项羽的嫌疑,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项伯一系列行为的后果正是项羽想要得到的结果——刘邦不能杀。

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第一谋士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那他为什么一定要杀掉刘邦呢?我们不妨从范增的履历看起,首先他刚开始就极力主张项梁拥楚氏后裔为王,其次,他曾是楚怀王的心腹。以楚怀王的政治手腕他不能让项羽一跪跪走一个能臣,所以很大可能上,范增是个卧底,在楚氏江山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不得不站出来,破坏此次的项刘联盟。

诡异的鸿门宴:谁说项羽无谋?

因为一旦刘邦身亡,项羽的处境就会是四面楚歌。首先,从实力上,项羽的联军一共有四十万人,而刘邦一人便坐拥十万大军,即使能赢对项羽而言也必将是重大打击;其次,刘邦毕竟是灭秦的第二大功臣,若是项羽杀了刘邦,实际上是给予刚刚安定下来的诸侯一个极其不好的信号:刘邦都死了,我们又怎么会安全呢?再次,即使在鸿门宴上杀掉了刘邦也不意味着他的十万大军会凭空消失,恐怕到时候曹参会拥刘邦之后,立旗反楚,到时项羽刚刚获得的天下又将大乱。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范增会在张良献壁项羽欣然接受时,范增选择击碎它,因为项羽满意了,范增却没有。至此之后,项羽怀没怀疑范增我们不好说,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他们二人离心,以至于后来范增莫名死在了回乡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