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县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灵石县位于晋中市西南部,国土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总人口27.8万人。全县12个乡镇,3个城区管委会,192个行政村。全县耕地面积40.95万亩,其中非承包耕地7.21万亩;林地66.06万亩;集体四荒地7.59万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2.24万亩;宅基地6.8万亩,集体经营资产12148.61万元。

灵石县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全市开展“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以来,我县积极响应、立即上手,蹄疾步稳地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营造了良好氛围。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凝聚思想共识。坚持把“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进,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全县“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工作。4月10日召开全县“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工作推进会,4月14日召开专题座谈会,学习传达、梳理总结、分析研究,形成了高度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二是加强工作指导,提高工作成效。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上手,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全县12个乡镇狠抓督办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有效推动了各项改革任务的顺利进行。三是明确工作目标,确保稳妥推进。及时制定符合灵石实际的实施方案,绘制好“五地一产”入市改革路线图。各乡镇按照方案,以村为单位,网格化摸排,对农村集体“五地一产”进行全面清查,切实做到底数清、数字准、情况明。四是加强宣传报道,营造改革氛围。利用灵石电视台、县政府门户网站、灵石信息等平台的作用,大力宣传灵石在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进展,为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灵石县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灵石县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在工作推进中,我们紧扣“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目标,认真摸排、梳理分析,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初步形成了7类可复制推广的改革模板。

厂矿反哺型

依托县内工矿企业数量多、发展良好的特殊优势,引导实力雄厚的企业对所在乡村的“五地一产”进行打包租赁,规划发展农业产业,吸收农户就业,实现村集体、村民和企业的三赢目标。

灵石县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文旅融合型

依托王家大院等文旅资源优势,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拓展旅游项目、延伸旅游服务、提升景区品质,实现多经营主体投入、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和村集体、农户高质量增收。

灵石县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龙头链接型

利用县内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和产业优势,利用“五地”建设规模化的现代农业项目,打造区域范围的行业领军产业。在此基础上,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等形式,发动各类经营主体围绕龙头企业开展原料供应和“订单式”服务,实现产业链延伸、农村增收。

灵石县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资产发包型

村党支部组织领导,村“两委”对本村“五地一产”进行打包集成,通过资产出租、股权买卖、村企联建等模式,吸收各类工商资本参与、推动乡村发展。

灵石县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托管经营型

组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联合体,对若干村的“五地一产”从建、产、销各个环节进行托管式的管理经营,有效解决部分农村干部群众思路不开阔、资金短缺的问题,快速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壮大。

灵石县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抱团”发展型

同一地域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建共享,走联合发展的路子。

灵石县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乡贤创业型

充分挖掘当地人才优势,发动本土具有乡土情结的成功企业家或致富能人返乡创业,发展致富产业,助力集体增收、带领村民致富。

灵石县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灵石县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