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理論的背景

社會工作理論的背景

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的助人服務的活動。 ——王思斌

“社會工作專業服務不能只憑社會工作者個人的經驗和直覺,而是專業服務應建構在對問題有一個整體認識的基礎,並且有一套系統有效的處置程序和方法。”

我們都認為自己很瞭解社會。但事實上,社會世界對我們來說還是個謎,而由於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更加深了其神秘性。社會是貼近我們生活的日常現實,但是,我們並不只因為生活在其中而對它有更多的瞭解,就像我們不會因為自己必然作為有生命的身體而對生理學有更多的瞭解一樣。(柯林斯:《發現社會之旅》)

社會工作理論的背景

非科學/科學的認識

對於自然的直觀理解:天圓地方,辰宿列張?

對於人世的感性體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科學進步讓人類重新審視自身

在1770年和1830年間,科學開始全速邁進。為了征服世界,實質的或者形式上的,人類開始去理解複雜和困惑的日常生活和事件的意義。

理論是最可能幫助我們明白其中意義的方法。理論凌駕細節並且幫助我們在所見所為中找到規律、模式和規則,尋求事件間的關係。

智慧有識別、洞察事物的功用,猶如眼能辨色一樣,故名慧眼。《大乘義章》說:“觀達名慧,慧能照矚,故名慧眼。”就是這個意思。佛教中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分,他們各有其特定的含義和作用。《無量壽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就是說慧眼能照見諸法無相、真空之理,依靠它能得到解脫。後借用作具有獨特的眼光和見解,形容目光敏銳,見解高超。常用來稱讚那些有遠見卓識的人,如說慧眼識才,獨具慧眼等。

小結

理論打破人們對世界直觀和感性的認識

理論有助於人們深入和系統地理解現象

理論是抽象的、非經驗的和悖離常識的

熟知非真知

我認為理論就是規範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的概念系統,這個定義有三層含義:

第一,理論不是經驗,不是常識,它是各種概念。

第二,理論最重要的作用是起到一種規範作用。

第三,理論規範什麼,它規範我們全部的思想和行為。

——孫正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