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懷期待生活的人,一定不會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很辛苦

滿懷期待生活的人,一定不會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很辛苦


1.我現在的生活作息,一般是早上5:00起床,晚上11:30左右睡覺。


一天的生活基本圍繞教室、食堂、圖書館三點一線的奔波。

每天晚上十點從圖書館出來,回宿舍簡單洗漱,回覆一些白天社交平臺的留言,做第二天的計劃,大概到11:30這樣訂好鬧鐘,進入睡眠。

我會在前一天晚上把早上起來需要看的書籍翻到相應的頁碼處,旁邊還放便利貼、靈感筆記本。

這樣第二天早上起來時,可以節省時間,快速進入閱讀狀態。

早上五點,從床上輕手輕腳地起來,稍稍打開一點水龍頭,用冷水把臉抹一下,保持清醒狀態。然後,打開書桌的小檯燈,看一個小時的書。

到目前為止,利用這一個小時,我閱讀了《深度模仿》、《學習之道》、《烏合之眾》、《人生效率手冊》、《好好學習》等書籍。

以一個月一個主題的形式,比如這個月是知識管理類的,下個月是心理學或者管理學,再下個月是攝影設計或者小說散文。

一般是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態做調整。

我發現,如果不是那種特別理論的書籍,正常的閱讀速度,一個星期閱讀一本書是完全可以的,而這些書籍僅僅只需要我們每天固定抽出一個小時。

一個星期1本,一個月4本,一年就是48本,這已經超越大部分人的閱讀量了。

2.九月份開學到十月份,我一般早上6點起床。

後來,我將起床時間調整至5:00(比過去一年考研起床早30分鐘),主要是因為專業學習的原因。

我是文藝學的學生,由於是研一,我需要從零開始閱讀一些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晦澀難懂的理論書籍。

我按照導師的要求,一天六個小時,上午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埋頭讀書彌補理論這一塊的欠缺。

一方面,每天閱讀專業書籍整個人感覺視野很狹隘,所以我想要通過不同領域的閱讀去豐富自己的知識視野;

另一方面,學業課程任務加重,有一陣子幾乎一個星期就要交一篇課程小論文。

如果沒有課,早上泡在圖書館全身心的看書,下午就是查資料寫論文,晚上則是更新微信公眾號的文章。每天根本沒有什麼時間閱讀其他領域的書籍。

所以,算出自己每天準確的時間安排之後,調整作息,每天早起一個小時,利用早上5:00—6:00這個時間段進行不同領域的主題閱讀。

這樣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自己整個人視野開闊很多,思考問題的角度變得更加多元化。

現在,我的閱讀體系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專業理論書籍的閱讀,放在早上7:20—12:00;另一部分是其他領域的書籍閱讀,利用早起一個小時。

3.早起一個小時的閱讀,不僅豐富了我的閱讀視野,而且會讓我腦海中時不時迸發出很多靈感。


每當出現一個剎那間的想法,我都會及時記錄在手邊的靈感筆記上,並且記錄下具體的日期時間,隨時翻閱。

比如,在2019年12月5日清晨6:05,我寫道:“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網,清除頭腦中一些貼標籤的行為。”

在2019年12月13日清晨7:31,我寫道:“用極致的態度去做事,把每一件事做到自己能力的最大邊界。”

在2019年12月7日清晨6:06,我寫道:“要給自己做一份反思筆記的模板,具體分為以日、月、年為單位。”

早起一個小時的閱讀,讓我的頭腦保持比較活躍的狀態,再以手稿的形式將吉光片羽記錄下來,往往這些是很有價值的,能夠指導我一步步更好地規劃生活。

4.正如我經常說的,先把當下的事做好,再去做其他的事。

我並不是為了早起而早起,而是為了閱讀的需要,為了自身發展的需求。


目前,我是一名研一的學生,在自己熱愛的學校,跟著自己想要跟隨的導師,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

我當下首要的任務是把學業學好學精。

這就意味著,我必須保證每天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專業理論閱讀。

但白天我還要上課,甚至聽學院安排的講座,實際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並不能保證攝入足夠的理論書籍。所以,我將白天課業結束後的所有時間都花費在專業理論閱讀這一塊。

但我對自己有其他方面的期待,專業閱讀遠遠不能夠支撐自己核心能力的培養,需要輔之閱讀一些其他領域的書籍。

詳細規劃自己每日的進程之後,我將這部分的學習定在早起一個小時上。

我每一步的行動,都不是為了所謂的自律,所謂的早起,而是永遠專注於自我。

我需要想明白在未來希望成為具備什麼樣核心能力的人,那麼就需要從現在開始培養所需的能力,從而立足當下思考怎樣一步步地落實它們。

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然後對照實際情況,一步步地去完善自己。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作的每一步都要有明確的目標去支撐,而不是跟著大潮流走。

當你想通了這些,就會慢慢領悟到,早起並不困難,因為它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一份對自我的期待。

滿懷期待生活的人,一定不會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很辛苦。


原作者:芃芃女孩


分享到:


相關文章: